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力挺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
黨的二十大即將勝利召開,在此之際必須注重解決“關于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此,必須確定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進取方向,即以當年闖關東先人的歷史足跡為依據,以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開發為杠力,以大連創建國際海洋中心城市為引擎,以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依托,以強化東北亞區域合作關系為基盤,通過與俄羅斯的全面合作,通過與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通過與歐盟國家的互利合作,打造亞歐利益共同體為基礎,打造亞歐安全共同體為保障,打造亞歐命運共同體為示范,努力全面修復由北約東擴、美國挑唆的俄烏戰爭所造成的區域創傷,實現全球新一輪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平衡,為促成國內國際雙循環、亞洲歐洲攜手共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創造和提供有利的內部與外部的有利環境。有鑒于此,必須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并且作為今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進取方向。
一、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學術依據和時代背景
肇始于秦漢時期、延續到唐宋之際、直至清末民初的闖關東高潮,先人們追逐著黑土地開發了東北和遠東地區,使得這一帶成為農耕時代后期的富庶疆域。特別是東北地區,由于內外作用的推動作結果,使之更加具有毋庸置疑的戰略價值。因此,新中國開國領袖毛主席,經過戰略掃描認定了東北地區的戰略價值,不僅把創建新中國的解放戰爭序幕在這里拉開,首先奪取了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而且又把這里作為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基地,籍此經過奮斗促成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后來的改革開放達到了可靠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新時代的英明領袖,通過對國內外大勢進行戰略掃描,并且在此基礎上先后7次考察東北,特別是在《求是》雜志2019年第24期發表的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認定“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下一步,特別是‘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的戰略性舉措,推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并且從構建新發展格局出發號召“東北振興要實現新突破”。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交之際,迫切需要推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研究這一重大項目,以便在學與術的統一上為黨和國家進行相關決策提供理論支撐、歷史依據、路線圖表和咨詢服務。需要闡明,開展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力挺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這方面研究工作,不僅具有切實的學術依據,而且還有深厚的時代背景。進入21世紀以來,曾經躊躇滿志的美國政客們,從維護自身的全球霸權地位出發,逐漸感覺到了來自中國和平崛起的泰山壓力,所以有針對性地開始蓄謀戰略東移,明火執仗地揚起了“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的旗幡,糾集同伙從東南西3個方向圍堵中國,形成了一個常態化的大“C”型包圍圈,只是空出了東北方向的回旋余地。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方向上,中俄兩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對此,美國政客早已懷恨在心,一方面是把中國作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又把俄羅斯作為主要敵人,必欲將其置于死地而后快。自從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操縱下的北約食言自肥,連續5次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把一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擁核大國逼進墻角,使其更加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可以認定,正是由于北約東擴和美國挑唆,才誘發了這次俄烏戰爭。因此,中國在當下的情勢下,應當通過加強與俄羅斯的全面合作、與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與歐盟國家的互利合作,強化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東北戰略取向,以求進一步密切亞歐兩大市場的利益紐帶,促進沿線國家相互提升政治互信水平,努力創建亞歐利益共同體、亞歐安全共同體和亞歐命運共同體,以利于治愈這次俄烏戰爭的創傷面和后遺癥,促成全球新一輪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平衡,為乘勝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而創造和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研究現狀和戰略意義
關于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國內外研究狀況: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以來,國內外學術界主要是面向西部開發開放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面向東南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立項甚多,成果也豐。而對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在這方面出現了顯而易見的薄弱環節。有鑒于此,特別是由于俄烏戰爭和戰后形勢與任務的迫切需要,必須對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進行全面論證,主張以當年闖關東先人的歷史足跡為線索,以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開發建設為杠力,以大連創建國際海洋中心城市為引擎,以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依托,以強化東北亞區域合作關系為基盤,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進程。在這些方面,本課題組已經取得了大量前期研究成果,包括調研報告提交、科學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等,得到了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職能部門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從而為推薦《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作為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此可見,也能夠體現出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研究戰略意義:本課題組在前期工作中,既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依據;又努力進行調查研究,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提供聯通構想和推進方略,從而能夠使本課題成果具有積極的應用經濟學價值:有利于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開發建設與長山列島創建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促進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聯動發展,為中華民族全面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鑄就戰略后方;有利于實現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目標體系,使老工業基地質變為新型工業基地,裂變為現代產業基地,提升為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為生態農業基地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進而承擔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五大國家戰略使命;有利于喚醒和振奮當年闖關東先人的創業精神和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擔當氣魄,創建以哈大、京哈兩大交通經濟帶為主干的中國東北方向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以長山列島為起點經過長吉圖沿線進入俄羅斯海域、穿越北冰洋直達歐洲腹地的中國東北方向海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如此看來,本課題作為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研究項目,有利于拓展國家發展利益和海洋權益。
三、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研究內容和總體框架
關于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研究內容和總體框架,是由其沿線的人文地理特點與區域經濟結構所決定的。3.1 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呈現兩主兩輔交錯格局。有鑒于此,要注重依托渤海藍色新干線,建設中國東北方向哈大主線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依托京津冀經濟圈,開拓中國東北方向京哈主線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在闡明中國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條主線之后,還要論證它的兩條副線,即東北東邊道資源經濟帶和長吉圖沿線經濟帶,需要分別作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方向與重點推進方向。只有這樣來研究,才能夠明晰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交錯走勢格局。3.2 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以沿途功能城市為支撐。依據當年闖關東的行程順序,依次出現了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龍頭城市——大連的引擎功能,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中心城市——沈陽的主體功能,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中心城市——長春的分流功能,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中心城市——哈爾濱的整合功能,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沿邊城市——滿洲里的延伸功能。只有這樣來研究,才能夠明晰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中心城市定位。3.3 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需要開發區域戰略工程。著眼于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優勢,下決心開發建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陸海統籌國家大戰略取向下的大“S”型海域經濟帶、遼東灣北頂部海水西調創建跨區域生態經濟帶、北黃海沿岸區域經濟帶開發建設,作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戰略支撐;還要做出大連跟進新時代潮流創建世界海洋城市聯盟的戰略整合構想和大連市域全力創建東北亞自由貿易先導區的戰略轉型構想,以期打造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的操作平臺。只有這樣來研究,才能夠明晰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重大建設工程。3.4 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必須由點連線構成整體。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先后向東北進行了七大區域戰略投放,即大連創建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沈陽經濟區建設、長吉圖沿線開發、哈牡綏寧經濟走廊建設、滿洲里邊境城市建設試點、中俄兩國邊境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而在推進的過程中,上述各大戰略投放卻存在著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現象。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則主張把它們連成一線,打造成在中國東北方向有分有合的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并且使之樹立起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形象,發揮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示范效應。只有這樣來研究,才能夠明晰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依托區域節點。3.5 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應當強化國際合作關系。為了落實中俄兩國《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精神,特別是充實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內涵,需要分別做出中俄兩國合作開拓21世紀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推進構想、中俄兩國邊境區域合作實現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跨國戰略對接構想、中俄兩國加強海洋合作促成21世紀東北方向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推進構想、中蒙俄朝四國合作開拓圖們江跨國出海大通道的戰略推進構想,進而在此基礎上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與歐盟國家的互利合作,以保障中國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推進和高質量發展。只有這樣來研究,才能夠明晰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對象。
四、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目標
關于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研究的基本思路:以習近平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指示精神和與俄羅斯全面合作、與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與歐盟國家互利合作的頂層設計為指導,采取學與術、知與行、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注重在基本思路上做到邏輯清晰,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內容翔實,努力實現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相關決策服務,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服務”的根本宗旨,努力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歷史依據、路線圖表和咨詢服務,進而努力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過程中做到體系創新、觀點創新和方法創新,努力實現本課題的研究目標。4.1 本課題已經展開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思路梳理,明確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能夠在突破方向上提交調研報告12篇(業已向中央有關職能部門提供6篇獲批示,予以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為從中央到地方進行相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能夠在此基礎上寫成與發表12-18篇高質量的科學論文,為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力挺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進而實現本課題的學術價值。4.2 本課題注重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區域經濟、海洋經濟、城市經濟、世界經濟等應用經濟學科的融合研究,已經在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的交錯走勢格局、中心城市定位、重大工程設計、市場運作機制、戰略進取方向、國際合作關系等方面確定了的創新研究體系,確定了具有內在邏輯結構嚴謹的各個子課題研究框架,并且為按時保質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而建立了由資深學者、中年教授、年輕博士組成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能夠保證出版一部以《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投放與高質量發展》的學術著作,能夠在國內外學術界填補空白,在這一領域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進而實現本課題的創新價值。4.3 本課題研究證明,中國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既有陸海交叉,也有陸海分流,從而形成了明晰的主干路線圖:一條是中國東北方向陸域絲綢之路經濟帶,從山東與河北兩個方向匯集于沈陽,繼續前行至長春、哈爾濱,再從內蒙古東部的滿洲里口岸出境進入西伯利亞鐵路大通道,跨越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直達歐洲大市場;另一條是中國東北方向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從長吉圖沿線通過圖們江出海口,進入和借道俄羅斯海域,促進中俄加強海洋合作充實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內涵,并且利用俄羅斯先進的破冰技術和造船技術,開拓北冰洋航道,使中國貨物能夠以較低的運輸成本進入歐洲市場,進而實現本課題的應用價值。
李靖宇,原名李景禹,業內人稱禹公,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聯系電話:18642617239。1949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黨德惠縣李家油坊村,1975年7月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本人受教育和成長于毛澤東時代和知青年代,在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中經歷了全面鍛煉,深切體驗了農民大眾艱苦的生產和生活,對于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徹底解決農民、農村、農業這’“三農”問題和漁民、漁村、漁業這“三漁”問題,具有高度的認同感、接受度和執行力;本人在知青年代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認真地領受了黨賦予的“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決心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具有申請和完成本課題的情懷和動力。本人在大學畢業后即留校工作,先后執教于東北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從事科學社會主義、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關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為國家重點研究基地,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海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申請與完成了與本課題相關的省部級和國家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個,提交的相關報告、發表的相關論文和出版的相關著作,具備申請和完成本課題的前期成果支撐。本人在退休后,又和大連海洋大學建立了新的工作關系,作為校聘首席專家領銜創建了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開發研究院,組建起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專家團隊,具有申請和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組織保障。還兼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世界海洋城市聯盟高級顧問與世界海洋城市聯盟研究院院長,遼寧沿海城市經濟聯合體首席顧問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專家組組長,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咨詢委員和市政府對外開放顧問,北京九州動脈真空隧道磁懸浮列車創新項目與南海浮島城市建設首席顧問,國家“863”規劃海洋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評審專家和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審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中國軟科學》《資源科學》《太平洋學報》通訊評審專家,國家發改委及其東北振興研究院庫存注冊區域經濟學和海洋經濟學專家,中國海域經略大安全觀(國家重點項目批準號19FJLA001)》的創立者和主持人,中國海洋工程協會、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會與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常務理事,具有廣泛的社會關系資源,也有利于承擔和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作為區域經濟學科與海洋經濟學界的資深學者,先后出版學術著作28部,發表科學論文579篇,提交并被省部級采用調研報告132篇(主要是關于前蘇聯和俄羅斯及雙邊關系、東北亞區域合作關系敏感問題、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國東北方向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推進方面的),所以被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發表署名文章認定為“學苑名流”和“中國區域經濟學科的拓荒者”;又被國內陸海兩域開發的理論旗幟——《區域經濟評論》2014年第2期發表署名文章《緊扣時代主題,倡導耕耘藍色國土——李靖宇教授海域開發研究成果評述》譽為“中國著名海洋學家”,闡明他的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海洋經濟開發研究的領先行列”。作為一名立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的老共產黨員,我的行為準則是:以人格的力量創造價值,用奉獻的精神報效祖國!
馮 多,中共黨員,東北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大連海洋大學副校長、教授、碩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遼寧省社科聯重點研究基地--遼寧海洋經濟發展與法律政策研究基地的負責人,兼任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理事、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太平洋學會東北亞日本海研究會會長。在《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輯刊》等經濟學與管理學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等8項。出版專著2部,參與譯著1部,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3部,作為第二完成人參加省委宣傳部項目1項,獲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余項,公開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20余篇。2017年7月,研究報告“關于實現‘一帶一路’東北亞方向突破,建設中俄海洋經濟走廊”,獲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批示;2018年5月,研究報告“加快推進‘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獲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批示。
趙萬里,東北財經大學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經濟、城市經濟研究。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專家,中國林牧漁經濟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海洋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理事,遼寧省水產學會理事會理事,新華通訊社遼寧分社特約經濟分析師。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10余項,公開出版著作5部。在《光明日報》、《經濟學家》、《財經問題研究》、《學術界》、《產業組織與評論》等國家重要刊物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撰寫資政建議報告多部,2項資政報告獲副國級領導批示,2項資政報告獲省級領導批示,多項資政報告獲市領導批示。
劉廣東,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現任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東北方向“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太平洋學會東北亞日本海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研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漁業經濟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遼寧省法學會海洋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大連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吉林省北太平洋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大連市科院特邀研究員,遼寧省學位委員會第六屆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漁業經濟》《海洋經濟》編委。主要從事海洋經濟與管理、漁業經濟與管理、海洋政策與管理、海洋法、東北亞區域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參加關于中俄、中韓海洋合作的研討會并作大會報告。近年來,集中進行“一帶一路”、東北亞區域經濟及東北亞海洋合作問題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10余項,公開出版專著3部,在《太平洋學報》《生態經濟》《海洋開發與管理》《理論探討》《華中農業大學學報》《東北財經大學學報》《大連海事大學學報》《沈陽農業大學學報》《中國漁業經濟》《東北亞經濟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1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資政建議獲習近平總書記批示,2篇資政建議分別獲兩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多篇資政建議被遼寧省和大連市政府領導批示以及被政府采納。
蔡 靜,女,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學位。現任大連海洋大學科技處副處長,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遼寧省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海洋研究會副理事,東北亞海洋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戰略規劃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學海洋社會學分會秘書長,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北黃渤海藍色糧倉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遼寧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海洋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等方向研究;主持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民政部、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30余項,作為主研人參加國家東北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曾獲葡萄牙東方基金會研究獎學金的資助。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在SSCI或CSSCI來源期刊《人民論壇》《海洋環境科學》等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10余份咨詢報告被相關部門采納,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多篇。
龐昌偉,先后畢業于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西伯利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能源系統研究所資源經濟學博士后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博士生導師、校級政治學一級學科負責人、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受聘俄羅斯圣彼得堡工大工程經濟學院講座教授,開設“世界油氣資源市場與跨國合作研究”研究生課程(俄文授課)。獲獎情況:1,《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油氣合作》(鄭羽、龐昌偉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7月)獲2004年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獨聯體十年:現狀問題 前景》(鄭羽、李建民等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五屆(2004年)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