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頗受關注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京結束。
這次大會的與會嘉賓之一,美國著名歷史學及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MacFarquhar)于13日下午來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海外中共歷史研究的熱點問題”為題進行了一場講座。
講座現場
時隔15年第二次來到中國人民大學,85歲高齡的麥克法夸爾教授精神矍鑠,近一個小時的講座發言中,他向聽眾講述了自己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以及存在的疑惑,隨后一小時的交流中,麥克法夸爾教授一一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
研究中共黨史,特別需要注重歷史細節
麥克法夸爾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季刊》雜志主編,其代表作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3卷本)、《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卷,與費正清合編)、《毛澤東最后的革命》(與沈邁克合著)。
談及如何研究中共黨史,麥克法夸爾教授認為應該特別關注中共高層領導人之間關系,尤其要注意對于歷史細節的把握。
除了官方文獻記載、領導人的傳記和回憶錄及地方史料之外,影像資料同樣值得注意。
麥克法夸爾教授舉例說,1957年中共曾在北京舉行由黨外人士參加的座談會,這次會議留下了毛澤東與各位領導人的合照,唯獨沒有劉少奇,后來發現,劉少奇當時去了上海,而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發表了非常重要的講話,由此細節,可以判斷,毛、劉二人對于即將到來的“反右”運動持有不同的看法。
而閱讀文獻資料時,對于細節的把握也同樣重要,比如中共發表的談話文件中,所下的注釋尤其值得注意,或許這里就能體現其真實想法。
毛澤東為何發動“文革”?
講座最后,麥克法夸爾教授說,談論毛澤東時代的歷史比談論毛澤東本人更困難,原因在于我們不知道毛澤東在想什么。
毛澤東沒有自傳,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曾收集過他寫過的一些片段,但是后來并沒有整理。這是一種欠缺,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件好事。研究毛澤東,研究者應該思考當時發生了什么。
“文革”是麥克法夸爾教授的主要研究課題,圍繞這個話題,聽眾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毛澤東為什么發動“文革”。
麥克法夸爾認為有四點原因:
首先是中共與蘇共之間的矛盾,毛澤東認為,當時蘇共已經漸漸脫離了共產主義的路線;
其次,由于人民公社、大躍進導致了大饑荒,毛澤東也希望發展經濟,但是周恩來、劉少奇發展經濟的道路,在他看來也是對社會主義的偏離;
再次,蘇聯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令毛澤東開始擔心在其死后會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最后,麥克法夸爾認為毛澤東特別不喜歡現存體制,在毛看來,1949年以后的國家機器已經成了壓迫人民的東西,而“文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把壓在人民頭上的官僚機器打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