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內對于敏評價
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科學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氫彈研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 朱光亞)
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于敏”條目
網友評價:中國的氫彈常態值班,別的國家的氫彈現用現填(加注彈藥)。
二、于敏不是海歸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30年深藏功與名, 中國最偉大的人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其間,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在上班。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三、于敏的工作特殊,普通人難于理解也沒有必要理解深刻
在所有公開的技術資料里,氫彈原理的方程式是公開的,你絕對找不到氫彈的具體構造圖,或者具體描述用什么技術方法來制造氫彈。
世界上最早突破氫彈技術設計的是美國,50年代時美國科學家泰勒完成的一種設計方案被叫做“T-U構型”,它在1952年11月1日爆炸成功,成為世界首枚氫彈。不過第一枚氫彈“邁克”重達62噸,其中大部分是冷卻裝置。這樣的家伙顯然不能用于實戰。美國的第一顆實用氫彈的試驗要到1954年3月1日才試驗成功。
根據公開的資料,在國際核禁條約之前,于老的項目沒有遺憾;之后,于老的項目在電腦上充滿感嘆。
我們只能推測,某些于老參與的項目,在201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于老多年前曾提出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方面的重要建議。如果真的是這方面的突破,那將是不亞于“于敏構型”的第二個巨大成就,一個人一生中能取得兩個這樣分量的成就,就連歷史上的科學巨匠也很難做到。
所謂的于敏構型,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氫彈構型。據說,“于敏構型”的說法是美國給提出來的。
四、把于敏的貢獻進一步通俗介紹
于老走出了另一條氫彈小型化之路,而且使之能夠在常態下儲存和使用;我國成了唯一一個戰備核武器有氫彈的國家。
(某媒體上表述的畢竟有水平,就是難于理解:"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一種是美國氫彈,一種是于敏構型的氫彈"。中國的氫彈和美國的氫彈在殺傷破壞機理上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研制方法、制造工藝和管理及使用上有所不同。)
掛“狂飆一號”氫彈的中國空軍強-5攻擊機。“狂飆一號”的出現說明中國在氫彈小型化方面從一開始就非常領先,有一種說法認為這與于敏構型的特點有關。
有了這玩意,意味著—— 是我們討論別國的命運,而不是別國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2014年于敏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能獲得這個獎,不是他的榮幸;這個獎能獲得他,是這個獎的榮幸!
2017年于老91歲高壽,他老人家擎起的那把傘好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