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20世紀60年代末,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敵對的中美雙方都開始考慮改善兩國關系。1969年初,尼克松入主美國白宮,他試圖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并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
1971年7月9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基辛格訪問有兩個任務:一是商談尼克松訪華日期及準備工作,二是為尼克松進行預備性會談。這兩項任務都得以順利完成,確定了尼克松于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1972年1月3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黑格準將率先遣組到北京,帶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重要口信說:“由于蘇聯企圖繼續包圍中國,美國對中國的生存能力表示懷疑,為了力圖抵消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以維護中國的獨立及其生存能力,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加強尼克松總統的世界領袖形象。
毛澤東得知口信說:“包圍中國,要他們來救我,那怎么了得!頂回去!無非尼克松不來,不來就不來嘛!22年不來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來,土克松、磚克松也會來。”
經毛澤東審批的中方答復說:“我們認為,任何國家決不能靠外力維護其獨立和生存,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的保護國或殖民地……一切妄國孤立、包圍、遏制、顛覆中國的陰謀都只能以可恥的失敗而告終”,“期望通過訪問加強尼克松作為世界領袖的形象,我們難以理解,一個人的形象取決于他自己的行動,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我們從不認為有什么自封的世界領袖。”
黑格聽了很是尷尬,答復說:“我是一個軍人,可能沒有準確地傳達尼克松總統的意思。”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下榻于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訪問期間,尼克松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臺灣問題。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
中美雙方起草聯合公報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基辛格認為應按國際慣例突出會談共同點,哪怕是含糊其辭的,而以陳詞濫調掩蓋分歧。周恩來不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反映給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說:“各說各的,明確寫出雙方分歧,同時寫出雙方共同點。”基辛格得知后說:“這豈不是告訴全世界,中美雙方在吵架么!這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都是難以接受的。”周恩來說:“眾所周知,中美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國際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20多年的隔閡不可能消失于一旦,在此情況下簽署那既不說真話,也不打算遵守的陳詞濫調式的文件,那是不可取的。”基辛格說:“我們不回避雙方的分歧,簽公報又有什么意義?”周恩來說:“用漂亮的外交辭令掩蓋分歧的典型公報,往往是‘放空炮’,是禍根。公開擺明分歧,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也是通向未來的第一步。”
雙方爭論結果,還是按毛澤東主張辦。基辛格說:“也許用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可以解決我們的難題,這就是中方草案的奇妙之處。”《上海公報》被稱為世界外交史上的天才之作。
毛澤東高超的外交智慧令人嘆為觀止,難怪基辛格后來說:“世界各國領導人在毛澤東面前是自信不起來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郝貴生:紀念中國人民最偉大的英雄領袖,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
2017-12-12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六:革命為了誰?——毛澤東的現代性回答
2017-12-1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