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編者按:經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同志同意,現將中共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聯合調研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成功樣本——塘約村脫貧致富調查》調研報告刊發,供大家學習。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于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是困難群眾,最關注的工作之一是貧困人口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能不能脫貧致富?怎樣迅速脫貧并持續增收致富?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說過,“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貧困地區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塘約村曾是全省最貧困的村之一,全村總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81畝,轄11個村民組,總人口921戶3392人。2013年,塘約村人窮村也窮,村級集體經濟只有3.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只有3786元,有貧困戶138戶600人;“三留守”現象突出,空心化比較嚴重,最多時候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由于種地不賺錢,三分之一以上耕地撂荒;生存環境較差,“破石板、爛石墻、泥巴路、水凼凼”是其真實寫照。2014年以來,塘約村黨總支在村總支書記左文學的帶領下,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村社合一”,黨支部建在合作社,帶領農民調結構、辦企業、闖市場,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塘約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舊貌換新顏,80%的農戶戶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50%的農戶建起了新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迅速由一個貧困村變成了農民人均收入達萬元、村集體經濟增至200萬元的小康村,實現了弱鳥先飛、至貧先富,成為十八大以來全省脫貧攻堅的村級樣板。
一、抓黨建,發揮村黨總支的戰斗堡壘作用。
“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脫貧致富的核心就是農村黨組織。”“脫貧需要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力引領。”“我們的農村黨組織能否發揮這樣的核心作用,直接關系到脫貧致富事業的凝聚力的強弱。”塘約村總支書記左文學高中畢業,年輕時打過工、搞過養殖、當過會計,家里辦了個木材加工廠,賺過錢也虧損過。2002年以來,左文學一直擔任塘約村支部書記,在擔任村干部和創業的過程中,他深深地體會到靠單打獨斗很難抵御市場風險,也改變不了村里的貧困面貌。2014年6月3日,一場洪水沖毀了村里的部分房屋和道路,讓塘約村雪上加霜。在這場洪災中,塘約村支部帶領村民搶險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災后的第三天晚上,左文學組織村支兩委11位成員共商塘約出路,深刻反思這些年全村增收乏力、許多村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的原因。這11位成員都在外打過工,也奮斗過,但沒有人靠打工富起來,反倒不能照顧家人。痛定思痛,窮則思變。他們深切感到,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以黨組織的戰斗力引領,把村民組織起來,依靠集體的力量抱團發展,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實現共同致富。這一想法和群眾的想法不謀而合,洪災后兩三天就恢復了正常生產和生活,讓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組織的力量。塘約村黨總支因勢利導,把準群眾求變求發展“拔窮根”的心愿,采取“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一是實行村社合一。2014年6月8日,塘約村經86個村民代表投票表決,成立了以村黨總支為引領、村集體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村支兩委與合作社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作社下設的農業生產組、建筑公司、運輸協會、婦女創業聯合會等,都明確一名村總支委員直接負責。2014年7月,塘約村成立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對土地和村集體財產進行確權頒證,明確權利歸屬,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讓農民吃了“定心丸”。按照村民自愿原則,全體村民戶戶帶股入社,土地以田每畝700元、地每畝500元、坡耕地每畝300元計算,按500元一股入股,共有5320股,收益由合作社、村集體、村民按照3:3:4的比例進行分成。2016年,村集體及合作社分紅121.5萬元,村民共分紅81萬元,分紅最高的達8960元,最低也有1840元。合作社為貧困戶額外贈送15股,增加他們的分紅收入。貧困戶周貴友家里的田地加起來只有1.2股,現在加上集體贈送的15股,共有16.2股,按照每股“保底分紅+增值分紅”每年可得1萬多元,在合作社務工月收入有2000多元,實現了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二是嚴格績效考核。全村有43名正式黨員,5名預備黨員,17名入黨積極分子。2015年4月成立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9個黨小組,其中一個黨支部建在合作社。采取“黨總支管全村,村民管黨員”的辦法,強化黨員績效考核,黨員每月滿分10分,全年120分,記分內容涵蓋學習教育、組織生活、履行職責、廉潔自律和遵紀守法等5類40多項,由村民小組議事會每月進行測評打分,年終對超過80分的黨員比照組長報酬給予獎勵,低于60分的為不合格,連續3年考評不合格者將勸其退黨。對村干部實行百分制考核,每周工作完成情況占50%的權重,年底村民組長和全體農戶的測評分別占30%和20%的權重,綜合得分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依據,少1分扣300元。2016年,有個別村干部就被扣了1萬多元。
三是創新治理機制。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全村實行資金統一管理、土地統一規劃、村干部統一使用、財務統一核算、農產品統一銷售、美麗鄉村統一建設、紅白喜事統一操辦“七統一”,更好配置資源,提高發展效率。加強對村民的管理,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商議,頒布了九條村規,把違反村規的村民納入“黑名單”管理,給予3個月考察期,考察期內不能享受任何惠民政策,考察期滿經村民代表會議測評合格后,才能恢復有關權利。由于干部帶頭、黨員帶動,重塑了全村的社會秩序,調動了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比如,塘約村中心廣場的高等級公共廁所,用招標外包的辦法至少需要60萬元造價,但他們只花了10多萬元購買建材和設備,由村民投工投勞建成,實現“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
二、調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農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收入。”“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貴州農業的優勢在特色”。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多發展一些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2014年前,塘約村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有村民算賬說,玉米每畝產值在600元左右,除了成本還要虧200元;水稻每畝產值在1300元左右,除了成本最多賺500元。全村干部群眾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是不可能脫貧致富的。塘約村樹立抓產業就是抓扶貧抓發展的強烈意識,根據自身特色和市場需求,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長短結合、地上地下結合、林上林下結合,因地制宜選準主攻方向、主打產品。
一是選準特色產業。從周期短、見效快的香菜類、葉菜類、茄果類、菌菇類蔬菜入手,加大種植規模,成立四個農業生產專班,專班共有80人,季節性用工300多人,還吸引了外村20多人來打工。班長年薪5萬元,實行“定產值、年薪制”管理,完成不了產值的扣年薪,超過產值的以超出部分紅利的30%進行獎勵。全村發展香蔥600畝,每畝凈收入4300元;韭黃270畝,每畝凈收入1.1萬元;西紅柿大棚16畝,每畝凈收入8500元;蓮藕450畝,每畝凈收入3000元;芹菜500畝,每畝凈收入7800元;羊肚菌150畝,每畝凈收入1.5萬元。種植的500畝晚熟脆紅李、500畝核桃也即將掛果。農民在合作社勞動獲取務工收入,水田一天100元,旱地一天80元,最低月收入有2400元。今年按照700元/畝、5年的期限,流轉了隔壁大屯村600多畝土地。
二是強化示范引領。圍繞“水果上山、苗木下地、科技進田”,2017年6月,合作社引進了山東的蔬菜種植企業,在平壩區注冊了綠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拓展凈菜包裝系列。已建成種植大棚2個共30畝,觀光大棚1個16畝,由區里采取招商引資獎勵的方式補助三分之一。第一年企業自行生產,合作社參與學習技術;第二年合作社參與生產經營,按投資比例分紅;五年后如果企業不再經營,資產歸合作社所有。
三是強化科技服務。在平壩區農業局等部門指導下,成立了農業技術團隊,運用土地分析檢測、新品種試驗試種、現代水肥技術、現代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手段,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立了農機服務隊,集體購置100多萬元的大型農機,對土地進行深耕細作,把工廠標準化生產運用到農地里。正在建設庫容200噸的冷庫,將為農產品冷凍保鮮、錯季上市打下基礎,延長農產品銷售周期。
三、辦企業,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產業培訓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讓更多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隨著種植業的規模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塘約村的農業用工自然減少,出現了富余,就得為這些富余勞動力尋找其它就業門路。之前,全村搞建筑、跑運輸的村民很多,但缺乏組織管理,經營分散,形不成合力,沒有市場競爭力。塘約村把有特長的村民組織起來,加強富余勞動力技能培訓,通過辦企業,優先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保障了全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從860人減少到50余人,“三留守”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一是組建建筑公司。2015年4月,塘約村注冊800萬元資金成立建筑公司,下面有12個隊共286人,涵蓋水泥工、粉刷工、石工、水電安裝工、室內裝潢工等工種。經過平壩區政府有關部門培訓,120多人通過資格考試獲得建筑技工證。今年上半年,建筑公司承包了村里的3條機耕道,建設項目共300多萬元,材料成本、人工工資、利潤各為70%、10%、20%,利潤的2%上交合作社作為管理費,余額作為公司積累。建筑隊小工120元/天,技工200元/天,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谷掰寨王學英的丈夫因病去世欠債6萬多元,家里四個子女中最小的不到兩歲,最大的不到10歲,僅靠一畝五分地無法維持生活。她在村里的幫助下新建了房屋,建筑公司成立后她第一個報名,每天有工資120元,加上合作社的股份分紅,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持續的收入,實現了穩定脫貧。
二是組建運輸協會。把村里有貨車、有駕照的30多人組織起來成立運輸協會,沒有車但有駕照的由合作社出面擔保給農戶貸款購車,村里有機耕道修建等業務時,優先安排給本村運輸協會。推選一名隊長,對村里的運輸業務進行統一調度、統一管理,避免了價格上的惡性競爭。村里對運輸收入不提成,車主自負盈虧,發生車禍由自己購買的保險進行理賠。開大型車每月可收入3萬元,中型車每月可收入1萬元。32歲的“農二代”彭珍強不會干農活但會開車,回村后合作社為他提供擔保貸款8萬元買了一輛大貨車,幫助他過上了滋潤的小日子。為了提高業務水平、承擔更多業務,塘約村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運輸公司。
三是組建婦女創業聯合會。由村婦女主任牽頭負責,把全村50歲以下的300多名婦女組織起來,多渠道進行勞務分流。平時在合作社獲取務工收入,農閑時組織婦女到城里開展保潔、家政等業務。近期就到鎮里的“三館一中心”做了兩次保潔,共獲得1萬多元收入。有時參與村里統一組織的紅白喜事服務,獲取一定酬勞。在塘約村的制衣廠和中央廚房建成后,她們將進入制衣廠編織毛衣,或進入中央廚房進行凈菜分揀包裝。
四是注重招商引資。由平壩區統戰部聯系、村里提供廠房的電子廠即將建成,將吸納本村更多勞動力進廠。電子廠的工人第一個月工資1500元,以后每月按計件0.5元一個,0.3元歸工人、0.2元歸村集體,預計月收入2500元到3000元。此外,村合作社與貴陽中瑞陽光旅游運營管理公司正在籌建塘約旅游運營管理公司,正式運營后經營效益51%歸村集體所有,49%歸中瑞陽光公司所有,將有力助推塘約鄉村旅游發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四、闖市場,著力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
產業的發展,市場是決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市場、人文旅游等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塘約村里有一些種植大戶,以前就在外承包土地種蔬菜,賺了錢也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在塘約村黨總支的感召下,返鄉支持家鄉發展。他們深知,如果在家門口的農貿市場銷售農產品,市場容量很小,產業根本就發展不起來。產業發展起來后,農產品賣不出去,出現大規模的積壓滯銷,又會嚴重挫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實際上,塘約村在實現農產品統一銷售之前,村民只能背幾十斤產品到幾里外的集市銷售,不僅誤工,還要交管理費,價格隨行就市,等著別人一毛五分地討價還價,根本賣不起好價錢,也沒有多少賺頭。為了把農產品賣得快、賣得好、賣出好價錢,塘約村在組織農產品生產的時候,就與拓展市場同研究、同部署,努力在市場方面作文章。
一是做好市場預測。合作社專門組建營銷隊伍,聘請當地種植能手為合作社生產技術負責人,根據生產和銷售經驗,研究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需求走向,謀劃年度主打產品,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種植方案,合理規劃種植品種、規模及上市時間。如今年預判市場上羊肚菌的產量過大,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考察和對接企業后,考慮改種香菇。
二是加強產銷對接。合作社在貴陽石板哨批發市場設點,與平壩區的超市開展農超對接,直接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生產。開展農校對接,負責向周邊學校學生營養餐配送中心提供新鮮蔬菜,主要品種為蓮藕、西紅柿、白菜、蒜苗等,一年合計增收200多萬元。合作社買了幾輛二手三輪車,8個人兩人負責一個點,每天凌晨三、四點,負責將蔬菜送到配送中心。
三是注重錯季銷售。農產品反季節上市是塘約村在實踐中總結的“法寶”。根據農產品上市時間決定價格的規律,采取延時播種、錯時上市、階梯上市的舉措,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有效規避了市場產品一擁而上、供過于求的局面出現。如今年10月蓮花白開始階梯式上市,確保每月都能有新鮮產品,按照市場價0.5元/斤,每畝最低收入也能夠達到2400元。目前,已經注冊“塘約”牌商標,將進一步發揮品牌優勢,增強品牌輻射帶動能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塘約村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富起來,得益于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大批強農惠農政策舉措落地實施,關鍵在于有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一個好的帶頭人;核心在于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實行“村社合一”,打造“股份農民”,再造雙層經營“統”的功能,推進農民由“分”到更高層次的“合”;根本在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實體經濟,實現就地就業、持續增收、共同致富。總結推廣“塘約經驗”,對于我省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示范作用。
一要堅持發揮村黨組織引領作用。“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給錢給物,還要建個好支部”。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塘約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塘約村把夯實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建強村黨組織,配強村黨支部書記,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增強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村黨組織擔負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在合作社成立黨支部,更加堅強有力地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脫貧致富。注重從當地能人中選拔村干部,促進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二要堅持以產業扶貧為根本。“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塘約村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把產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立足當地資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優產品,推進蔬菜、食用菌等短平快和綠色優質農產品規模化發展。創新產銷對接機制,研究產銷市場,打通銷售渠道,努力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通過成立建筑公司、組建運輸協會、組建婦女創業聯合會、注重招商引資等舉措,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
三要堅持利益聯結帶農戶。這是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一個有效形式。塘約村的發展表明,靠一家一戶單打獨斗,想脫貧致富是比較困難的。塘約村實行“村社合一”,村支兩委承擔政治保障職能,明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收益占比,維護農民利益;合作社承擔發展經濟職能,通過發展產業、興辦企業,拓寬增收渠道。合作社帶動農戶入股參與發展產業,所有的貧困戶必須參加合作社,讓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注重研究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的每一個環節,爭取利潤最大化,農民參與勞動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實現了穩定脫貧并持續增收致富。
四要堅持培育內生動力。對貧困地區來說,外力幫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為,即便外力幫扶再大,也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只有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才能形成合力。塘約村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鼓勵勞動、鼓勵就業。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豬牛羊的做法,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
文章來源: 貴州政研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茂:塘約道路的幾點啟示——一場決定億萬農民命運的新的偉大變革和斗爭正在展開
2017-10-22“塘約道路是中國農村的一條希望之路” ——對話山西省代縣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何平
2017-09-23智廣俊:塘約道路的性質和其推廣的意義——回答秦永利對我文章的質疑
2017-09-2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