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江南,亙古至今為魚米之鄉、富庶之地。改革開放以來,鄉鎮工業在蘇南地區率先崛起,蘇南農村曾演繹了無數“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傳奇神話。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背景下,那些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的鄉村就注定是一番困頓與衰落的景象嗎?顯然,并不全是這樣。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的生動實踐告訴人們,以農業為主、以糧食生產為主,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憑借先進的技術與科學的經營范式,一樣能夠做到產業興旺、鄉村文明,實現廣大村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東林村是江蘇太倉市城廂鎮的一個行政村。東林村位于太倉金倉湖畔,村域面積7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2個村民小組,768戶農戶,在冊人口2714人,耕地4400畝。這些年來,東林村依托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建設文化旅游項目,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的新典型。
一、種植與養殖融合。東林村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種植-秸稈飼料-養殖-有機肥料-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他們概括為“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具體為:“一片田”——即東林村以稻麥兩季為主,加上生態果園,主要生產稻麥果蔬;“一根草”——他們把稻麥產生的秸稈,利用現代化秸稈收儲設備,將秸稈送至飼料工廠加工成養殖飼料;“一只羊”——東林村生態羊場養殖本地特色湖羊,平均每只羊消耗約3.5斤秸稈飼料;“一袋肥”——將羊糞收集進入肥料廠,通過混合秸稈、菌渣等發酵生產有機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生態循環農業構成了東林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生產與加工一體。東林村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這幾年,東林村先后創辦了金倉湖米業公司、金倉湖食品有限公司、芽苗菜生產基地等。金倉湖米業公司引進先進的大米加工設備,形成了年產1.2萬噸大米的加工能力,創立了“金倉湖”品牌系列大米;金倉湖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建成“年屠宰肉羊20萬頭及冷藏、深加工食品項目”,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優質羊肉1180噸,各種優質羊肉制品200噸;2021年,東林村與江蘇蘇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成芽苗菜生產基地,日產綠豆芽、黃豆芽等各種芽苗類蔬菜250~300噸。這些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農業與文旅齊飛。東林村利用毗鄰上海、蘇州等大都市的優勢,近年來逐步發展文化旅游項目。2020年9月,東林村成立了太倉穗月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交流、教育培訓服務、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游覽景區管理等。公司建有以循環農業展示廳等為現場教育基地的培訓中心,承擔中共太倉市委組織部設立的“太倉市鄉村振興實踐學院”的運營和培訓任務;東林村還聯合周邊村莊,建成了以振興號、文明號觀光火車為主的田園新干線,串起游樂中心、田園風光、生態果園、鄉村驛站等,在金倉湖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也逐漸擴大了東林村鄉村旅游的知名度。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蘇南地區許多村辦企業進行了改制。大量村辦企業改制之后,許多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再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轉向以資產、資源等的租賃收益為主;東林村卻是一個逆行者,走的不是尋常路。從2010年起,東林村全面實施村民土地換社保,集中全村勞動力和土地成立了東林勞務合作社、東林合作農場等,一步步摸索,走上了循環農業的發展道路。回顧東林村的發展過程,有著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鮮明特點:
第一,新農村帶頭人的引領。在某種意義上,農村經濟是能人經濟。一個新農村帶頭人,引領一片鄉村經濟的發展,東林村就是一個例子。東林村的帶頭人是東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蘇齊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東林村經濟發展面臨著各種困難,共產黨員蘇齊芳放棄自家企業,向村民承諾干3年村支部書記,改變東林面貌。結果,蘇齊芳在東林村黨員和村民的支持下,一干就干了30年,把一個經濟薄弱村改造成了一個經濟富裕村。蘇齊芳有著企業家的敏銳目光、鄉村干部的務實作風、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他抓住東林村的幾次重大機遇,選擇發展循環農業的獨特道路,實現了村民們富民強村的愿望。
第二,農業新興技術的支撐。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具有先進理念的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新興技術的支持。東林村十分注重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與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在秸稈飼料廠建設過程中,東林村從韓國采購秸稈打包設備10臺套,稻麥秸稈收儲能力達6萬畝,還引進2套德國飼料生產設備,年產秸稈飼料6萬噸;金倉湖米業公司從日本引入先進的大米加工設備和低溫保鮮技術,生產的金倉湖品牌系列大米深受市場歡迎。東林村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南農大、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在東林村創辦合作研發項目。省農科院在東林村建立了“秸稈飼料化產業研究院”。東林村的生態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獲“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證書。
第三,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農業是一個以土地為依托的傳統產業。我國農村土地具有集體產權性質,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統一經營農村土地,這是蘇南許多農村的共同選擇。東林村是太倉市最早建立合作農場的村莊。在土地集中、合作經營的模式下,地盡其用,人盡其能。土地經營權掌握在村集體組織手里,有助于總體規劃,進行種養之間的合理配置,而村勞務合作社則將全村的勞動力組織起來,統一進行安置。2014年,東林村又成立了集體控股的金倉湖農業科技公司,將村里的各個生產加工企業納入其管理范圍,對所屬企業因企制宜,分別采取承包經營、委托管理、租賃管理等多種經營方式,以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收益。東林村黨委和村委會定期向村民報告工作,并通過東林村公眾號,實行民主管理、村務公開。
東林村是我國幾十萬個行政村中的一個。2021年,東林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5637萬元,可支配收入為3100萬元。這在東部沿海地區對許多富裕村莊來說,可能仍是極為普通的數據。但是,我們認為,東林村的生動實踐對百千萬仍堅守在農業第一線的村莊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東林村以農業為主,以糧食生產為主,依靠集體經濟,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等,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豐富經驗,對我國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指向性的普遍意義。首先是保障糧食安全。對我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在任何時候,保障糧食安全都是第一位的。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創出歷史新高。但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1年,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呈現“小出大進”,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354.7億美元,其中谷物進口6537.6萬噸,同比增長82.7%。應該講,糧食安全不容忽視。當前,影響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業及糧食生產比較效益偏低,農村存在著 “非農化”“非糧化”的傾向。東林村堅持以農業為主、以糧食生產為主,稻麥全程機械化作業,東林合作農場2200多畝土地,僅9個人負責管理,人均耕作達248畝土地,其他勞動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予以解決,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其次是提升生態文明。中國人多地少,為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許多農戶超量使用化肥、農藥,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成為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頑癥。東林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將稻麥果蔬生產與湖羊肉牛養殖結合起來,把稻麥秸稈捆包發酵后制成高質量飼料,喂養生態湖羊和肉牛,再將湖羊、肉牛過腹消化產生的糞便、沼渣、沼液等制成有機肥料,推動種植業、養殖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互為資源、循環利用。按照東林村現有的秸稈飼料產能,每年可節約飼料7000噸,相當于增加了5000畝左右的土地。因長期使用有機肥料,據有關部門檢測,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東北黑土”的標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這是蘇南等生態敏感地區農業的必由之路。
再次是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農村實現共同富裕,很重要的是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并為村民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東林村黨委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創建各類村辦企業,拓展村民收入渠道。全面實施“四個一”惠民工程:為每一個村民提供一張社保卡、一個就業崗位、一份股份分紅、一份資產租賃收入,并為村民提供大病補助,給殘疾村民發放護理補貼和困難補貼,給65歲以上老人發放尊老金等。村里還建立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內設食堂及棋牌室、保健康復室、理發室等,為東林村老年人提供多種暖心服務。2021年,東林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4.5萬元。
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鄉村典型。毫無疑問,東林村就是這個時代的鄉村典型。我們認為,東林村發展循環農業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長江產經智庫”)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