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競爭法,目標直指中國,如果中國仍按傳統技術路線發展芯片產業,有可能會處處受限。中國芯片領域應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這兩年,美國參眾兩院把主要精力用于對付中國上面,通過了一個又一個針對中國的法案。按照美國的立法體制,美國參議員提出的法案,首先要在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美國眾議員提出的法案,必須首先在美國眾議院表決通過,然后提交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分別通過創新競爭法,由于內容存在差別,因此,折騰來折騰去,2022年2月4日終于達成一致意見,成為美國國會正式的法案。美國民主黨總統發表聲明,強調美國商業界和美國勞工界都贊成通過立法措施,延續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勢頭,美國共和黨的美國民主黨的領袖表示,如果我們要維持全球競爭優勢,對芯片的領域的投資是必要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在科技領域,仍然采取趕超策略,那么,中國將會面臨非常大的麻煩。所以,中國在科技領域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美國當地時間2022年1月2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這項名為《2022年美國創造制造業機會、卓越科技和經濟實力法案》長達2912頁,涉及金額高達520億美元。這是一個具有明顯針對性、超越美國國會以往通過法案內容的、咄咄逼人的進攻法案。由于美國國會議員的利益訴求不同,因此,該法案中設置了許多莫名其妙的條款。這就使得這個法案看起來雜亂無章。不過,歸根結底,美國國會通過的這個法案,目標是針對中國,從以下幾個方面阻止中國發展。第一,在美國本土設立制造企業,生產先進的芯片,并且要求美國的戰略盟友必須將芯片制造信息,告訴美國。考慮到美國商務部已經向韓國、中國臺灣的芯片制造企業發出威脅,要求他們必須交出有關信息,人們有理由相信,美國將為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芯片聯盟而努力。這個聯盟除了包括中國臺灣、韓國企業之外,還包括印度等一些亞太地區國家。只要能夠阻止中國使用集成電路,在芯片制造領域取得優勢地位,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就會給予補貼。第二,為了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完整,該法案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概括起來就是通過補貼的方式,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并且確保生產芯片的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鏈徹底掌握在美國的手中。第三,為美國芯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及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美國將會通過外交等渠道,確保美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領導地位。美國將建立芯片和生產芯片的原材料零部件儲備系統,確保美國在芯片制造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考慮到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措施,該法案還涉及中國的臺灣、新疆等問題。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的法案授權美國國務院將華盛頓的“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臺灣駐美代表處”,以便深化臺灣與美國之間實質性的關系。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一個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而制定的法案,但是,其中充斥著冷戰的氣息。美國充分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試圖將所有制造芯片企業拉入自己的麾下,并且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完整產業鏈和零部件采購供應鏈,把中國排斥在外。這樣一個大雜燴,居然能夠在美國國會通過,充分說明在遏制中國發展方面,美國國會已經達成共識。考慮到美國參議員仍需審議這個法案,因此,方案最終很可能還會增加或者減少某些內容。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美國國會通過的法律一定會給中國制造麻煩。上個世紀中國科學家就已經意識到生產芯片的重要性,在半導體產業領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議。中國科學院的計算機研究所已經開展有關科研活動,為生產芯片做前期的科研準備。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上個世紀90年代的改革,讓中國半導體產業徹底淪陷。所有制改革產生嚴重后果是,許多國有企業特別是一些科研院所,熱衷于“短平快”,放棄需要大規模投入長期投資才能見效的半導體產業,轉而購買西方國家的芯片。中國芯片產業和中國大飛機項目同樣被擱置。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進入本世紀之后,中國需要花費數千億美元從國外購買芯片。如果美國徹底壟斷國際芯片市場,并且建立所謂的芯片制造同盟,將中國排除在外,那么,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將會徹底邊緣化,中國需要芯片的制造業將會放慢發展的腳步。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國必須充分意識到,在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正面臨難得的機遇。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經過了幾個重要階段。從晶體管到電子管,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十年時間。可是,從電子管到集成電路的微型化,只有短短幾年時間。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是,借助于芯片制造技術,進入納米級別。越來越小的芯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生產芯片的技術、工藝、原材料幾乎掌握在西方國家的手中,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不能只是苦苦地追趕。
首先,在芯片制造技術領域,邊際效用越來越小。過去依靠氧化硅材料,經過復雜線路設計,利用高端的刻錄機,進行芯片制造。如果改變傳統的制造技術,那么,將會在芯片制造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如果不是采用傳統氧化硅材料,而是采用其他的材料,不是采用光刻技術,而是采用其他的技術,那么,完全可以制造出與眾不同的芯片。量子技術出現,可能會改變傳統芯片的制造方式。由此帶來的結果是,芯片制造工藝和材料可能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其次,如果采用新的技術發展路線,那么,有可能會徹底摒棄傳統的基礎材料,采用石墨材料制造芯片。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芯片的技術性能,減少制造芯片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變傳統的制造工藝,采用現代化的手段,制造出完全不同的芯片。第三,由于采用了新技術、新材料,在生產工藝方面一定會實現突破。如果中國科學家能夠在集成電路生產領域,采用現代工藝技術,生產出功能更為強大的芯片,并且能降低能耗,那么,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有可能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制定的有關支持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專門針對芯片制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標志著國家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同時也標志著把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的突破口選擇在深圳這個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如果深圳企業能在芯片制造領域實現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突破,那么,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完全可以擺脫西方知識產權的桎梏,可以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之上,研制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集成線路。近些年來我國在軍事工業發展領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芯片發展模式。由于軍事工業領域需要的芯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安全性要求非常特殊,因此,中國軍事工業企業刻苦攻關,在一系列重大裝備制造方面,使用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這些芯片對提高中國軍事裝備的作戰性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是,這些芯片之所以不能轉為民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民用芯片需要縮小體積,方便攜帶,這就使得我國在飛機、艦船和火箭上使用的芯片,很難轉為民用。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移動終端設備體積越來越小,芯片體積也就越來越小。在一個龐然大物上,不需要縮小芯片的體積,可是,在消費移動終端設備上,必須縮小芯片體積。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在芯片制造領域早日實現技術突破。由于西方國家在芯片制造方面形成了知識產權壁壘,即使中國擁有相應的技術和生產裝備,要想生產出芯片,也需要付出代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終端設備消費市場,中國移動終端設備制造企業每年向美國等一些國家付出的專利費高達數千億美元。如果不能盡快依靠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現跨越式發展,那么,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有可能會處處被卡脖子。筆者的建議是,國務院相關部門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技術小組,研究影響我國芯片制造主要技術瓶頸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依靠創新,攻克芯片制造領域的一個又一個難關。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絕對不能像美國那樣,通過大規模資金投入,解決芯片制造問題。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曾經和美國并駕齊驅,但是,由于中國的決策失誤,導致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逐漸落后。美國正是看到了中國芯片制造領域存在的軟肋,才會動用龐大的資金,對中國發起沖鋒。如果中國被動等待美國建立所謂芯片戰略同盟,在美國設立芯片制造中心,禁止對中國出口芯片,那么,中國半導體產業將會面臨滅頂之災。中國制造業現代化可能會半途而廢。從現在開始,中國就應該采取果斷措施,著力研究新一代技術。首先,中國應當在量子通信技術的基礎之上,借助量子技術的基本原理,開發新型的儲存系統。芯片計算功能和存儲功能十分強大。中國可以采用分布式的解決方案,一方面通過建立大型的計算中心和存儲器,幫助一些企業和團體,解決計算和存儲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中國應當另辟蹊徑,通過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制造獨具中國特色的計算和存儲系統。也就是說,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必須跳出傳統的思維邏輯,以計算和存儲為核心,形成中國自己的科研體系和工業制造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對西方國家的嚴重依賴,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美國精心策劃的所謂“芯片包圍圈”不攻自破。(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喬新生”,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