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發現東亞〡中國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點擊:3751  作者:宋念申    來源:澎湃研究所  發布時間:2015-09-09 15:39:49

 

U5826P1081DT20130512121042.jpg

 

      講東亞成為東亞,就要講講中國日本/這些概念。

假想一下:你生活在古代——比如明代吧。一天,打西邊來了個神父,向你打招呼:你好,我是葡萄牙人。你怎么回答呢?你多半會不會說你好,我是中國人,而會說:我是大明國人。因為那時,中國還不是國家的名稱。清朝以前的更多時候,中國是指相對于周邊地區的中原地帶,有時也指相對于夷狄華夏集團。

那么,假如你是生活在高麗王朝時期的朝鮮/韓國人呢?同樣,你會說我是高麗人,而不會說我是朝鮮人韓國人。如果你是位戰國時代的日本人,你大概有了日本作為群島上大大小小政權/國家總稱的意識,會說我是霓虹Nihon)國人。但是葡萄牙師傅可能會有些恍惚,因為他只聽說過“Cipan”或者“Jepang”,要費點力氣才能把接棒霓虹聯系起來。

中國這個詞出現得很早,但用來稱呼我們這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東亞多族群國家,是晚近的事情,否則黃遵憲梁啟超等也不會感嘆中國有國無名。這個要仔細說起來,怕幾本書都說不完。我們只需要記得一點,那就是中國是個不斷發展演化的概念,就像它的幅員、人口和族群一樣,也是不斷在變化的。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于用近代主權國家體系中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觀念,來理解中國,可中國以民族國家面貌出現,也不過就是一百來年的事情。中國歷史悠久,當然沒問題;但要注意,悠久的這個主體,其實在每個時期都有差異,不能拿現在我們有的(或沒有的),去套用的這個不斷演化中主體,否則會時空錯亂。同樣的道理,對別的國家也是一樣。

今天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朝鮮來自于半島上延續時間最長(1392—1910)的王朝的名字。開辟王朝的李成桂擬了兩個國名,拿給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了朝鮮。而再往上追,則來自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半島北部國家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一般認為朝鮮朝日鮮明之意。韓國一名源自半島南部、中國史書中統稱為三韓的古代部落國家。中日甲午戰爭后,朝鮮王朝脫離了與清國的宗藩關系,曾短暫改國名為大韓帝國。二戰后南北分裂,兩個國家都宣稱是半島唯一合法政權,互不承認。因此韓國稱朝鮮為北韓,朝鮮稱韓國為南朝鮮。是朝還是韓,有著強烈的政治含義,不能用錯。漢語中有時會看到北朝鮮或者南韓的誤用,其實無論南北都不這么說。

和半島國家一樣,早期日本的歷史,是記載在中國史書上的。日本列島政權和漢朝接觸時,自稱為Wa,漢廷以字表記。這個倭,只是當時列島諸多小國之一。他們后來覺得字不雅,改為和(wa,并以大和(yamato為名。大約7世紀前后,大和勢力北擴至本州北部,改國名為日本(Nihon,即太陽升起之地。很明顯,這樣起名字,和朝日鮮明一樣,是說給西邊的人(也就是大陸上的人)聽的。如果日本人碰到夏威夷人,當然不能說自己來自日出之國。可見,雖是自命名,視角卻在中國,是在和東亞大陸的交往中產生的。

上篇談過,東亞(East Asia是個外來概念,本地人很晚才接受這么一個分類,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塑造身份。同樣,西歐語言中的中國/日本(以英語的China KoreaJapan為代表),也都不純是中日韓的本土概念。想想,中國人啥時候自稱過拆那人

China一詞,目前較通行的說法是來自梵語中Cina一詞,是的音譯。日本人有段時間稱中國為支那,亦源于此,起初倒無貶義。歐洲與中原遠隔萬里,耳聞口傳,一是通過印度波斯帶去的“Cina”,二是蒙古西征時帶去的“ Cathay”(契丹,后泛指中國,現通用于斯拉夫語系),兩個信息來源不一,以致很長時間,歐洲人不知道二者指的是一個國家。

KoreaJapan,都由馬可波羅最早記錄。他到中國那會兒,半島正是高麗(Koryo)王朝。Korea一詞在演化過程中雖有不同拼寫方式,發音倒近似。風云變幻,如今生活在朝韓的人都不自稱高麗,而朝/韓語中的高麗人(Koryo saram則成了一個特定名詞,指的是前蘇聯中亞地區的朝鮮移民后裔。當然,Korea的好處是不論朝韓,政治中性。日本在馬可波羅那里記為Cipangu。為啥這樣拼?用上海話讀日本國三個字就明白了。估計他是聽一個江浙人聊起的。Cipangu轉到葡萄牙語,就成了Jepang,再到英語,慢慢就成了現在的樣子。所以這個Japan,是歐洲語言多次轉譯的中國南方方言中的日本,跟霓虹當然差得遠。

字音、字義的轉化從來不只是語言變化,背后必然帶入新的認知框架和意識形態。當用“China”,特別是用其背后那套認知框架,來討論中國的時候,中國自身的變動、雜糅和多元性,就被西歐現代國家體系所強調的那種界限感和同質性取消掉了。特別是在處理帝國(empire)、國族(nation)、族裔(ethnicity)這些議題的時候,China中國之間往往顯現巨大的裂痕。中國是個多語言、多族群的復合體,但Chinese僅指漢語漢字,很多語境中僅指漢族人。試圖用語言文字、人種、宗教這些通行的現代標準來定義中國的努力變得無效:使用漢字和崇奉儒家的不一定是中國(比如朝鮮越南日本),而中國內部不都是傳統的漢字儒教區(比如疆、藏、蒙)。域外學界會提出清朝是否Chinese王朝這類問題,作為學術討論當然可以。但是20世紀以來,政治上操弄滿蒙非支那疆藏非中國,亦屢見不鮮。

無奈在主權國家體系下,China所代表的話語邏輯是唯一被接受的邏輯,有一整套科學、法律、倫理、哲學理論來為這個邏輯背書。不要說域外人士,就是國人自己,在晚清到共和國這段動蕩時期,在試圖糅合China話語和中國經驗時,也困惑于兩者間既連結又矛盾的關系,很多人試圖以現代西歐標準定義中國,總不得要領。當然,這絕不是說中國經驗多么獨特。正相反,變化、多元和交融雜糅,是所有國家、族群的共性。漢人、日本人也好,朝鮮/韓國人也罷,從來都不是同質的群體。明確的國族界限是近代西歐產物,但它實際也掩蓋了歐洲自身的雜糅性。西歐邏輯是在殖民擴張過程中,和殖民地社會相互碰撞沖擊后逐漸塑造的,它當然吸納了其他地區的經驗,只不過最終還是要為霸權服務。同理,中國也吸納、轉化了許多西歐邏輯(比如民族主義),才成為現在的中國,只不過這套邏輯的局限性在21世紀日益凸顯。

在這個意義上,如何超越China,把中國的經驗匯聚成有普遍解釋力的話語,實在是個大課題。把中國(以及日/韓)放在區域和全球的框架中認識,是很多人正在嘗試的一個方向。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說的沒有法國史,只有歐洲史;沒有歐洲史,只有世界史,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