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田超偉: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點擊:  作者:田超偉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2-06-23 09:03:41

 

1.jpg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這一思想既生成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方法論基礎上,又生成于對資本主義貧富兩極分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也生成于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科學預見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明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強調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其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對于我國新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論指導和啟示意義。首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歷史方位;其次,科學認識現階段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再次,堅持和完善共同富裕的經濟制度基礎;最后,鞏固和拓展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共同富裕日益成為黨和全國人民的關注焦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促進共同富裕。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一詞,但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意蘊豐富、內容深刻、影響深遠,然而,學界目前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挖掘得尚不充分、系統。因此,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對于科學把握我國共同富裕的歷史方位、內涵與特征以及實現路徑等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三個基本組成部分。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生成于唯物史觀這一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生成于對資本主義積累下的貧富兩極分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最后,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生成于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科學預見里。

 

1. 生成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方法論上

 

第一,物質生活的生產是人類歷史的首要前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一觀點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醞釀和生成的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講:“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任何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必須首先通過物質生產活動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從事文化、政治、教育等活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唯物史觀首先強調從物質生活狀況出發考察社會、認識歷史,這擺脫了僅從理性原則和公平道德等出發談論貧富問題的窠臼,為全面、客觀分析社會成員的貧富狀況奠定了認識論基礎。

 

第二,物質生產力是決定社會生產關系變遷與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力量。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歸根結底也決定著社會共同富裕的實現狀況。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復強調,“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力是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歸根到底決定和支配著生產關系,而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遷必須與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狀況制約著共同富裕的實現情況。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中指出:“至今的全部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中發展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是一直存在的;大多數人總是注定要從事艱苦的勞動而很少能得到享受。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只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以前一切階段上,生產還很不發達,以致歷史的發展只能在這種對立形式中進行,歷史的進步整個說來只是成了極少數特權者的事,廣大群眾則注定要終生從事勞動,為自己生產微薄的必要生活資料,同時還要為特權者生產日益豐富的生活資料。”無論是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還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社會成員始終未能普遍享受富足的生活。生產力不夠發達,共同富裕缺乏充分的物質基礎。只要剝削制度尚未隨著生產力發展而滅亡,貧富分化就不能根除。

 

第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支配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也決定著共產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以及共同富裕的最終實現。千百年來,既受生產力水平所限,又受生產關系制約,人類社會始終無法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人類社會最終將揚棄資本主義,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將切實地建立起來。正如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指出的:“生產資料的擴張力撐破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加給它的桎梏……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建立在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高度發達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沖破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的資本主義狹隘局限,不僅物質財富得以極快增長,全體社會成員也得以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將由理想變成現實。

 

2. 生成于對資本主義貧富兩極分化的深刻批判中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發展的時代,對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有著深刻的體會與洞見。恩格斯早在1843年《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便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這種財產的集中是一個規律……中間階級必然越來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為百萬富翁和窮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貧窮的短工為止”,強調貧富兩極分化必定產生,“除非在此之前全面變革社會關系、使對立的利益融合、使私有制歸于消滅”。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異化的弊端,辛辣地指出:“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恩格斯在1844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描繪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廣大工人階級遭受殘酷剝削和社會貧富分化的情景,強調“在這里,只有一個富有的階級和一個貧窮的階級,因為小資產階級一天天地消失著”。馬克思在1847年《哲學的貧困》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借以在其中活動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決不是單一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即使工人階級的工資在一定情況下顯著增加了,絕對貧困狀況得到緩解,但社會貧富分化更加嚴重。正如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的:“工資的顯著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長為前提的……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痼疾,還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病理學”分析。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徹底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否定貧富兩極分化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相連的觀點,強調社會分配上的貧富兩極分化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正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主導社會的生產與分配,占主導地位的分配方式只能是按資分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系統揭示了當時無產階級貧困化與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問題。資本原始積累是貧富兩極分化的歷史起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貧富兩極分化的根源。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兩極分化必然導致收入和財富占有上的兩極分化。不占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淪為雇傭工人,在經濟權力上是弱勢的,只能接受資本的盤剝和貧困的命運。“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盛行的是資本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無產者的個人消費從屬于資本增殖的需要。伴隨著資本主義積累,“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總之,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孕育于對資本主義貧富分化現象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中。

 

3. 生成于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征的科學預見里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一般規律,科學地預見了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他們認為,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最終必然戰勝和取代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人民立場將替代資本立場,從而超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階級對立和貧富對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全體人民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共同勞動,協力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并能共享發展成果,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強調指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論述社會主義基本特征時指出:“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總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以全社會的共同利益為中心的,歸根到底體現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

 

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也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分化問題,但主要是從理性、正義以及平等等抽象原則出發進行道德譴責和呼吁。他們沒有科學認識共同富裕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制度前提以及主體力量等,無法找到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的正確路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之上的,因而是科學的而非空想的。恩格斯在1891年為《雇傭勞動與資本》寫的導言中說:“這種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日益提高的人類勞動的生產率,最終必將造成一種使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走向滅亡的沖突。一方面是不可計量的財富和購買者無法對付的產品過剩,另一方面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口無產階級化,變成雇傭工人,因而無力獲得這些過剩的產品。社會分裂為人數很少的過分富有的階級和人數眾多的無產的雇傭工人階級,這就使得這個社會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時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卻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免除極度貧困的任何保障。社會的這種狀況日益顯得荒謬,日益顯得沒有存在的必要。這種狀況應當被消除,而且能夠被消除。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制度之下,當代的階級差別將消失;而且在這個制度之下……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由此可見,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也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真正實現。


二、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義

 

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科學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與內涵、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以及物質基礎等多方面的問題。其強調: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內核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狀態是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其物質基礎。

 

1. 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是所有人的富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論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主體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是“每個人”“一切人”“所有人”“一切社會成員”“人人”“社會全體成員”等。例如,前文引用過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話,社會主義制度下,“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等等。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與根本立場決定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社會主義社會,“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馬克思主義始終尋求的是無產階級的解放,而無產階級不解放全人類就無法真正解放自身。全人類的解放在經濟層面突出地表現在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上。

 

共同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共產主義,是在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的同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擺脫了生產力發展不充分和生產關系狹隘的制約,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高度發達的物質成果。同時,在此基礎上,社會全體人員可以自由地發展多方面的才能,享受更加自由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生動地指出:“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鮮明地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物質極大豐富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可以掙脫商品貨幣關系和舊的社會分工的束縛,不用為生存而斗爭,成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覺的真正的主人。正如恩格斯所說,“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從來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動態的歷史實現過程。馬克思主義一經問世,就把實現共產主義與一切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緊密聯系起來作為奮斗目標。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把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并且,事實上區分了兩個階段共同富裕的不同實現狀況問題。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普遍推行按勞分配方式。這時,受勞動能力、職業選擇以及家庭負擔等狀況影響,全體社會成員在收入和財富占有方面雖然還會有所差異,但絕不會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這也基本上實現了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社會物質財富高度增長,人們精神境界高度提升,勞動本身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時,社會可以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這消滅了財富私人占有的全部意義與歷史遺留痕跡,自然完全實現了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正如恩格斯所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實現也是一個不斷運動的歷史過程,要歷史地、分階段地把握共同富裕問題。

 

2. 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深刻揭示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主要根源,多次強調“廢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無產階級首先要掌握國家政權,“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通過政治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這可以為變革社會生產關系、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奠定政治前提。無產階級運用國家政權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尤其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這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經濟制度基礎。

 

馬克思主義一貫主張,“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是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前提。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首先消除了社會成員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兩極分化,實現了生產條件分配上的共同富裕。而“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屬于共同財產,有利于克服私人資本的盲目逐利性。這是一切社會成員平等地分配共同創造的財富的制度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除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參與社會剩余分配的經濟基礎,可以普遍落實按勞分配方式。這便化解了資本主導生產與分配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也就總體上實現了共同富裕。而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便完全實現了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經濟制度基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實際上是把生產資料公有制、有計劃組織生產以及按勞分配等作為統一的整體,來說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特征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基礎和前提。社會生產的有計劃性取代無政府狀態,消費資料的分配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貨幣關系將消亡,個體之間不再進行生存競爭,整個社會生產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進行有計劃的組織。從而,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不公平分配等的弊端。并且,按勞分配方式將個人收入與勞動的數量、質量直接掛鉤,既可以激發勞動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又可以避免剝削制度下的貧富分化問題。總之,整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促進所有人真正共享不斷增長的社會財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

 

3. 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必須以生產力高度發展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消除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等的異化,創建共同富裕的新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他們提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生產力首先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是對社會發展進步起決定作用的物質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既生產著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也生產著社會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著整個社會物質生活的豐裕狀況,也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真正確立,進而決定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滿足狀況和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只要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尚未達到掙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羈絆的程度,社會主義生產與分配關系就無法真正建立,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就無法真正實現。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只要生產的規模還沒有達到不僅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還有剩余產品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就總會有支配社會生產力的統治階級和貧窮的被壓迫階級。”只有生產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社會全體成員才有可能和條件平等地參與生產力發展過程和發展成果的分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著名論斷,進一步強調生產力在社會形態變遷和歷史發展中的一般決定作用。“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才能消除貧困和生存競爭,保障所有人享有日益富足的生活。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最終戰勝和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真正確立下來。從而,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揚棄了資本立場,具有鮮明的人民立場,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為中心,以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以及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僅科學預判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經濟制度基礎,還闡發了共同富裕物質基礎,即生產力積累與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一,“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及其運用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一大動力。其二,促進社會再生產結構平衡,推進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其三,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發展生產力。其四,注重革新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等。


三、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貧富兩極分化內生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此制度前提下,任何分配上的改良措施,都無法消除這一必然趨勢。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運用翔實的數據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論斷:不加節制的資本擴張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他舉例指出,美國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20世紀70年代的不足35%上升到21世紀初的45%-50%。并且,鮮明提出:資本導致的不平等總比勞動導致的不平等更嚴重,資本所有權(及資本收入)的分配總比勞動收入的分配更為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美國財富分配不平等狀況進一步惡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美國收入最高的1%家庭總凈資產為36.2萬億美元,超過了占總數60%的中等收入家庭的總凈資產,即35.7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社會主義中國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進而把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置于重要地位,加以系統謀劃。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豐富且深刻,其科學性和真理性不斷得到驗證,對于我國促進實現共同富裕依然具有突出的理論指導價值。 

   

1. 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歷史方位

 

推進共同富裕,必須首先明確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與階段性,并且區分了社會主義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兩個階段的共同富裕實現狀況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創造性地提出現階段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改革開放后,我國一直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和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從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導向出發強調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還明確現階段共同富裕的歷史方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系統謀劃推進共同富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月指出的:“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推進共同富裕,首先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階段特征。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科學制定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與實現路徑。

 

無論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是生產關系狀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相比存在很大差異。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尚未高度發達到足以滿足所有人高品質的生活需要,也尚未發展到可以完全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與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共同富裕自然存在很大區別,二者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有較大差異。雖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現已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實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躍升,但是,這只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部的局部質變。我國生產力不發達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人均GDP仍然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差較大,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還不完善,等等。新時代謀劃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綜合考慮新發展階段的發展環境與條件,明確戰略目標與重點任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有步驟地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在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邁入中級階段乃至高級階段后,進而謀劃實現更高階段、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2. 科學認識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

 

第一,共同富裕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著眼于整個人類的解放,科學預見了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取代資本主義后將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這里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人類、全體社會成員。而我國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一國率先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典例。長期面對世界資本主義強勢的壓力,我國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本國的現代化建設。而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我國現階段提出的共同富裕的主體只能是全體中國人民。這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主體的普遍性與整體性的思想,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中國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明晰共同富裕的內涵,首先必須突出全體中國人民這一主體。新時代共同富裕的主體既包括城市居民,又包括農村居民;既包括東部地區的人民,又包括中西部地區的人民;既包括先富起來的高收入群體,又包括還沒富起來的低收入群體。總之,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享有富裕生活,而是全體人民都可以享有富足的生活。

 

第二,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理想是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雖然尚未完全掙脫商品經濟條件下物的依賴關系的羈絆,但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多方面的基礎和條件。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得到日益全面、充分的滿足,在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的同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講話都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緊密聯系在一起。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講話時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強調共同富裕的內容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這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其中,物質生活的普遍富足是基礎和前提。現階段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在物質生活普遍富足的基礎上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態。

 

第三,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漸進實現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共同富裕也將由低水平不斷向高水平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實現過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新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與條件。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及其內部發展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重大任務,必須分階段逐步推進。同時,各地區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存在較大差異,不能搞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也不能強求一步到位。因此,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只能是先試點再推廣,從低級到高級,分階段、有步驟不斷推進的過程。

 

3. 堅持和完善共同富裕的經濟制度基礎

 

首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馬克思主義一貫認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前提。毛澤東在“三大改造”時期提出,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可以促進我國走向富強,并保障“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也強調,“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這是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同時,鑒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私有制經濟所容納的生產力發展空間遠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動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和人民盡快富裕起來。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加快推進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繼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推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有序發展、公平競爭,激發各種所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協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受歷史條件所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貨幣關系雖然不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關系,但在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中會自動消亡。后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超越了這一認識,探索提出利用商品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將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經濟體制,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長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實現共同富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在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就是要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共享發展理念,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既要充分發揮資本的積極建設作用,又要有效控制其無序擴張損害公平分配等消極作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既要促進各類要素市場化配置,激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又要完善再分配體制,提高分配調節力度和精準度,使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最后,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一分配制度根源于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與經濟運行體制。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在初次分配中倡導按勞分配原則,合理提高勞動報酬所占的比重。同時,將按勞分配與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結合起來,全面調動勞動者和資本、經營管理、科學技術、信息、數據等各生產要素主體人的積極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把經濟發展的“蛋糕”做大,開拓收入來源渠道。總之,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優化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

 

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會道德的力量,感召富裕群體以慈善公益的方式,自愿讓渡部分物質財富,從而實現對社會已有財富占有狀況的微調。這種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過大的狀況,促進社會公平和諧。鑒于現階段基本國情和歷史局限,我國應該綜合運用三次分配的方式,鼓勵、支持和引導各種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使其成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但是,三次分配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對整個社會分配狀況的影響范圍和程度有限。不宜過分夸大其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就整個社會分配體系而言,初次分配是基礎,而其主要由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支配,并通過市場自發運行的結果表現出來;再分配是重要手段,雖由黨和政府主導,但其作用的發揮也依賴于基本經濟制度。并且,馬克思主義一貫反對就分配談分配,強調從社會再生產的全局把握分配問題,強調社會生產方式支配著分配方式。因此,鞏固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才是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手段。我們要以此為基礎正確認識和處理三次分配問題,避免陷入過度依賴三次分配的誤區

 

4. 鞏固和拓展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只有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才能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生產力發展狀況歸根結底決定著共同富裕的實現狀況。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日益充分的物質保障。否則,共同富裕只能是無源之水。高質量發展可以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總之,只有促進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理論,系統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問題,是新時代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創新發展主要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主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主要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主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破解高質量發展難題、推進共同富裕的鑰匙。首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推進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全方位創新,提升產品、產業和經濟競爭力,為促進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內生動力。其次,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發展短板,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共同富裕。再次,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強化區域合作互助,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最后,推動綠色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開放發展,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順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與要求;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總之,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鞏固和拓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

[3]邱海平:《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及其現實意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7期。

[4]逄錦聚:《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共同富裕百年奮斗的理論與實踐》,《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5期。

[5]吳忠民:《論“共同富裕社會”的主要依據及內涵》,《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6期。

[6]張雷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偉大創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年第5期。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來源:昆侖策網【授權】,原刊于《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1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