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李霆:“埋地天線”歪打正著?難題上報軍委,領導馬上想到一個人
點擊:  作者:李霆    來源:瞭望智庫  發布時間:2020-12-27 10:33:22

 

1952年,抗美援朝進入到陣地戰階段。針對美軍絕對優勢的空炮火力,志愿軍構筑坑道工事,依托坑道進行堅守防御作戰,形成了一套坑道作戰戰法。這一戰法要求步兵、炮兵密切協同,坑道內部隊與縱深部隊緊密配合。因此,通信聯絡保障至關重要,往往決定了戰斗的成敗。

 

當時,前線部隊主要使用的通信設備是步談機,這是一種無線通信設備,可以單兵攜帶,但通信距離較近,而且在坑道內部往往無法使用。

 

志愿軍通信兵為了確保聯絡暢通,要冒著槍林彈雨,沖出坑道,跑到空曠地帶,往往會付出鮮血乃至犧牲的代價。

 

 

影視作品中志愿軍正在使用步談機。

 

195256月間,志愿軍第39軍第117師與美軍第45師為爭奪鐵原西北190.8高地,展開了激烈戰斗。當時,有一個班的志愿軍戰士被困在坑道內,而上級并不知情。這個班攜帶有一部步談機,但敵軍火力猛烈,封鎖住了坑道口,無法出去與上級聯絡。步談機員急中生智,將天線埋在坑道內,與上級取得了聯系,后方的部隊立即反擊,救出了他們。

 

這一現象引起了志愿軍通信部門的高度重視,通信部門專門找來相關人員,組織座談會進行總結推廣。這一現象當時在理論上是難以解釋的,其機理究竟如何,能否大規模推廣?

 

這一難題上報到了軍委通信兵部,領導馬上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正是今天庫叔要介紹的主角、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電子學家——畢德顯。

 

1

顯顯令德

 

畢德顯,190812月出生于山東平陰縣。爺爺給他取的這個名字,源自《詩經·大雅·假樂》中的顯顯令德”——讓自己的德行流光溢彩,使百姓受益。

 

他自幼聰明好學,1927年進入濟南齊魯大學物理系學習;1930年,齊魯大學停辦,經老師推薦,轉入燕京大學物理系。

 

燕京大學是美國教會辦的貴族學校,有錢學生很多。一開始,在他們眼里,畢德顯就是個鄉下來的土包子。但很快,畢德顯就用自己的成績和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讓他們刮目相看。

 

1932年,畢德顯以全優的成績畢業,留在燕京大學物理系,一邊任助教一邊讀研究生。兩年后,他研究生畢業,被聘為燕京大學物理系講師,同時加入了中國物理學學會,成為最年輕的會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畢德顯幾經輾轉,來到了昆明無線電研究所,從事保密電話和利用中波廣播電臺導航飛機的研究。

 

抗戰期間,像畢德顯這樣的技術人員生計頗為艱難,“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一次,畢德顯和另外兩位同事去西南聯大上課,剛上街,就被幾個乞丐纏上了。同事急中生智,說了句:我們是教授。乞丐立刻就散去了。

 

1940年,畢德顯在友人的幫助下,申請到一筆助學金赴美留學。他先來到斯坦福大學,師從大名鼎鼎的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教授,并僅用一年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

 

 

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教授。

 

后來,由于美國政府軍工項目的需要,特曼教授必須離開斯坦福大學一段時間,不能繼續指導畢德顯,于是推薦他去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教授。

 

1944年夏,畢德顯在加州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高強度質譜儀鎂離子源》在博士生畢業論文評選中獲得了金獎。

 

博士畢業后,畢德顯先是留在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理論研究組工作了半年,與錢學森一同共事,后來應聘到美國東部新澤西州康登城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新產品試制部,主要從事脈沖多路通信設備、自動定向設備及微波通信設備等的研究和制造。

 

1946年夏,畢德顯正打算回國,一位老朋友登門求助。

 

來者是趙忠堯教授,兩人在昆明時就相識,當年為了制造加速器曾經合作過,可惜沒能成功。趙忠堯這次來找畢德顯,還是為了加速器的事情。

 

【注:趙忠堯是浙江諸暨人,是我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原來,趙忠堯受國內委托,打算從美國買一臺靜電加速器帶回國,到了美國才發現攜帶的經費遠遠不夠。他并不氣餒,計劃買零部件自己攢一臺加速器,不過他需要畢德顯的幫助。

 

畢德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為此推遲了回國的行程,與趙忠堯一起投入到加速器的研制中去。按照計劃,他們首先在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靜電加速器實驗室,學習了靜電加速器發電部分和加速器的制造,半年后又前往華盛頓卡內基地磁研究所訪問,重點學習了離子源技術。

 

花了一年時間,19479月,中國核物理史上第一臺自主設計制造的加速器,終于在美國研制成功。3年后,這臺加速器被輾轉運送回國,并為新中國的核物理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此重大的功績,畢德顯卻從未向他人提起過,后來還是通過趙忠堯的回憶錄才被公眾知曉。

 

 

中國第一臺靜電質子加速器。

 

2

以身作則,開辟新校

 

1947年秋畢德顯回國,擔任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其家人一直住在山東老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密謀要綁架畢德顯去臺灣,中共地下黨組織棋高一著,經過周密策劃,先安排畢德顯生病休息,然后利用學生探望的機會,悄悄將他轉移了。畢德顯先到了上海,后來又去了香港。在香港,中共地下黨組織安排他登上一艘蘇聯貨輪,繞道朝鮮,進入了東北解放區。

 

經組織安排,畢德顯擔任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學——大連大學(現為大連理工大學)電機系和電訊系的系主任,家里人也從山東老家接來,全家住進了獨門獨院的別墅。

 

 

大連理工大學。

 

1951年底,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在原有中央軍委機要通信干部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19491021日至19549月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構,19549月,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規定,政務院改稱國務院。】

 

此時正值抗美援朝,解放軍需要培養電子方面的技術人才。軍委通信兵部王諍部長聽說了畢德顯的大名,向周恩來總理請示將畢德顯調過來。周總理高瞻遠矚,不但同意調畢德顯,還提出將畢德顯領導的整個電訊系都調到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

 

1952229日,在周總理的批示下,畢德顯帶領211位電訊系師生離開大連,到達張家口,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當時,一些教師和學生留戀海濱城市不愿去艱苦的地方,畢德顯以身作則,第一個打點行裝,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大連。

 

在張家口,畢德顯住的是日本兵留下的簡陋營房,吃的是高粱米、窩窩頭,用水靠自己挑,有時烤火的柴也要自己打。這種工作和生活條件與他在美國以及南京、大連等城市相比差距很大,組織上想給他一些照顧,但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傾盡全力埋頭工作,一方面制定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組織編寫教材,登臺講授其他教師開不出來的課程,另一方面不斷寫信給在國外的同學,熱情勸說他們回來參加祖國的國防建設。

 

經他勸說回國的專家學者達數十人之多,這些專家學者大多數為新中國電子工業、雷達工程技術以及院校建設作出開創性的貢獻。

 

3

抗美援朝的幕后英雄

 

畢德顯一到張家口,還提出了一項重要建議——設立我國第一個雷達工程系。他當年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親眼目睹了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巨大投入,當時他就預見到,誰掌握了這門技術,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當初,畢德顯利用工作機會去參觀時,美國人再三強調,不許拍照,不許記錄,他只能硬記下來,回家后一點點拼湊起來,形成筆記。

 

畢德顯的建議迅速得到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批準,學校便以原大連大學電訊系為基礎,成立了雷達工程系,并任命畢德顯為系主任。

 

為了籌建雷達工程系,從教學計劃到課程大綱,畢德顯都親自動手。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從不停筆,堅持撰寫和翻譯了數百萬字的教材和專著。

 

 

畢德顯編著的教材。

 

為了提高師資水平,適應新技術的發展,畢德顯把信息論應用于雷達工程領域,組織教員進行信息論的研究。當時信息論的論述大都刊登在外國雜志上,沒有現成的書,他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為不少教員后來運用信息論這一銳利武器,從事雷達、通信方面的研究和學科建設打下了基礎。

 

1952年夏天,畢德顯接到了開頭所說的任務,他聽說這是抗美援朝前線遇到的難題,便立即開始日以繼夜地查資料、搞計算,僅用了3天時間就向上級遞交了報告。

 

這份報告用科學、淺顯的語言,闡述了天線埋地傳播信號的機理,對坑道通信的電波傳播方式,坑道天線的輻射機理、基本形式結構及如何架設等都作了描述,使天線埋在地下能夠實施通信聯絡的問題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志愿軍總部后來特意召開了埋地天線總結大會,評價“這一創舉在戰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而美國直到19633月,才公開發表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畢德顯發展了無線電通信的天線理論,為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們推廣坑道通信經驗作出了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坑道作戰幕后英雄。

 

1958年,畢德顯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從張家口遷至西安。

 

1961年,畢德顯調至新成立的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擔任副院長。

 

1963年,畢德顯正式參軍入伍,被授予大校軍銜。

 

1973年,在一次接待外賓的宴會上,錢學森向周恩來總理介紹了畢德顯。周總理深情地對他說:“你為國家的雷達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人民應該感謝你!”

 

 

1980年,畢德顯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4

為人師表、提攜后輩

 

畢德顯為人師表,一貫熱心幫助和扶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被稱贊為學術上的“活字典”“科學道路上一顆晶瑩的鋪路石”。幾十年來,他為中青年教員審閱和修改過許多教材、講義和論文,為別人著書立說提供過許多幫助,但一直拒絕署上自己的名字。

 

有一次,部隊里面一位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慕名前來找畢德顯,原來他寫了十幾萬字的《晶體管線性電路分析》初稿,想請畢德顯幫助修改。

 

畢德顯看得十分仔細,一個公式、一個符號地認真審改。他發現稿子雖然寫得比較粗糙,但不少地方有獨到見解,于是以信件和電話的方式,數十次給予具體指導,還把他請到家中進行指導和鼓勵,向他提供自己積累的大量資料。

 

比如,這位青年在分析晶體管的溫度特性這一問題時,查資料、搞演算,幾天下來毫無結果,只得寫信向千里之外的畢德顯請教,畢德顯很快就寄去了自己推導的全過程。

 

這位青年在畢德顯的耐心指導下,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五易其稿,終于寫就了53萬字的《晶體管線性電路》一書。在畢德顯的推薦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本專著,在成書時,青年一再請畢德顯署名,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看到你們年輕人出成果,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這就足夠了。

 

青年感慨地說:這部書的章章節節,都浸透了畢德顯教授的心血。

 

在畢德顯的言傳身教下,青年勇攀軍事科研高峰,多次謝絕地方上的高薪聘請,扎根軍隊基層,成為了我軍通信專業的高級人才。此后,他2次獲得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4次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多次被評為全軍通信科技標兵

 

畢德顯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50多個春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在國防電子教育戰線上,培養出了大批技術人才,為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學生當中,院士就有三人,將軍、專家、教授更是不計其數。

 

19825月,他應邀參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校30周年慶典,入場時,全場3000余人不約而同地熱烈鼓掌3分多鐘。

 

1991年春,畢德顯因病住進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治療。1992112日,畢德顯逝世,走完了他84個春秋的人生之路。

 

生前,他立下遺囑,其中兩條的內容是:在我去世之后,將遺體捐獻給所在醫院作病理解剖研究之用,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我參加革命以來,工作做得不多,但得到了組織上的很多關懷和照顧,我感謝組織,感謝同志們,祝學院興旺發達。

 

199212月,畢德顯生前執教過的南京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為他立了銅像,銅像背后鐫刻著對他的評價:

 

畢德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44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是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建者,現代中國最著名電子學家之一。一生默默耕耘,著作甚豐,桃李滿園。教授志彌堅、德仁厚,衣不求華,言不過實,對事業有抱負,對學業有卓見,對朋友有信義,對國家忠貞不渝。老友同窗,師長學子,皆以圣賢前輩敬佩愛戴之。一代楷模,高山仰止。

 

20191019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為了紀念畢德顯,依托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了畢德顯班,培養引領電子信息領域科技發展和產業應用創新拔尖人才。

 

畢德顯的精神會一直影響這里的莘莘學子,影響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員。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系與王正興合作作品。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他的公眾號名為“這才是戰爭”,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歡迎關注。)

 

參考資料:

畢德顯 中國電子科學泰斗 中國雷達事業先驅 中國軍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 | 楊學生等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月。

 

| 李霆  來源: 瞭望智庫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