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景金梅:難忘的插場歲月——離石李家山水保隊8年插場經歷回顧
點擊:  作者:景金梅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1-12-05 10:20:33

 

1.webp (22).jpg

【年過古稀的作者景金梅仍不忘初心,在大街上參加清潔衛生的志愿者活動】


我叫景金梅,女,1944年7月生于柳林鎮劉家疙瘩村,剛剛生下兩天,就遇到日本鬼子掃蕩,我媽抱著我在牛圈里躲藏了好幾天。1945年,八路軍打垮了日本鬼子和頑偽軍,解放了柳林城,我們才過上安穩的日子。

我七歲時,母親因病不幸去世。但進入新社會,毛主席強調男女平等,提倡女孩子也要成為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因此父兄還是讓我于1952年上了小學,1958年我又考入柳林中學。在校時,我們參加過大煉鋼鐵運動,也去過李家灣等地支過農,因此,對于吃苦,我們這代人并不畏懼。我又屬于外向型性格,有著愛說、愛笑、愛唱、愛跳的樂觀精神,也有著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好勝心理,在校時,曾經多次參加學校的體操運動員培訓及比賽和文藝活動等。

1961年,我初中畢業后在柳林完小當代教,同年10月在離石縣參加考試,被錄取為公辦教師,繼續在柳林完小任教。1962年12月份我與愛人黨澤民結婚,愛人也是柳林人,當時在縣印刷廠排字車間工作。

我們這代人,生于戰亂年代,長于共和國初建的和平時期,物質生活雖然艱辛,但精神世界卻特別充實。家庭教育環境,是過去做牛做馬變為已經做了社會主人、揚眉吐氣的父兄,對共產黨的一片感激之情;在社會氛圍中,是共產黨干部的樸實作風和真正人民公仆的誠懇態度。這些,注定了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確立了“做新時代的新青年,黨叫干啥就干啥,黨指向哪里就到哪里去”的理念。在黨和政府的社會信用度很高,各級干部號召力很大的環境下,我們刻骨銘心的理念就是:“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祖國需要就是選擇”。因此,“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這代青年的自覺意識和共同心聲。

我結婚后不久,國家為了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計劃在人少地多、水土流失嚴重的離石縣李家山村,組建李家山水保隊,動員有志青年到李家山去插場。按照當時的宣傳,水保隊的光榮任務就是在李家山一帶治山治水,防止水土流失,減少黃河流域的含沙量,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以改善我們黃土高坡的小生態環境。這樣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自然是不少愿意獻身祖國建設事業、懷揣革命理想的年輕人的刻意追求。本來,我已經成為公辦教師,有了固定收入和安穩舒適的工作,不屬于報名對象。但受革命激情的鼓舞,我還是響應黨和祖國的號召,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地報了名,要去李家山水保隊插場。

1.webp (23).jpg

【插場期間的景金梅,正在風華正茂時】


1963年10月2日,我們柳林鎮的20名青年,在縣水利局干部賈貴喜的帶領下,來到了離石縣招待所接受培訓。并先期派了賈桂喜、張恒興等幾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去李家山找住處。幾天后,同離石的30多名青年,相跟著坐車到了王家溝水保研究所,然后背著行李,步行沿途經過長大局、大局、娘娘廟等幾個村莊,翻山越嶺到達了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屬于離石縣當時的袁家山公社(現屬于田家會街道辦),距縣城有四五十里地,是一個人跡罕至、人煙稀少的地方。一下去了這么多人,首先遇到的自然就是住宿問題。經過先期人員的努力協調,我們只能住在老百姓原來放麥秸桿騰出的幾孔破窯洞里。爛門爛窗四面透風,沒有炕,沒有床,只能用門板當床鋪,將就著先住下。但即使是這樣艱苦,大家也都毫無怨言,依然抱著極大的熱情,開始了改善基本生存條件和治理荒山荒坡的戰斗。

按照上級的要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治理黃蒿梁、道則嘴、瓦仗梁、馬鞍嘴、石灰溝等五座山和上百條溝。具體規劃是:“山上栽樹,山溝打壩,減少水土流失,緩解黃河災情,成就千秋大業,造福子孫萬代”。

萬事開頭難,在剛開始把住處安頓好后,賈貴喜,郭繼龍二位領導就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照每個人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逐步對大家的工作進行了分工。除趕大車的任金馬;趕毛驢高明軒、梁來應;放羊的劉明奎、王春照;喂牛的侯生旺;事務長韓明樹;會計員車桂英;衛生護理員車庫鎖以及農業技術員雒鴻瑞等特殊工種外,其余人都在第一線參加生產勞動。每人發了一把鐵鍬,一把十幾厘米寬的撅頭等,其它水桶、木框、扁擔等則由集體保管,需要時領用。

我們到李家山時,已經是10月份,種植莊稼已經過了節令。因此,自然首先是改善基本的生存條件。第一項任務是修路。當時李家山到外邊只有人能通行的羊腸小道。不要說發展生產,即使是生活用煤,也要先用馬車拉在王家溝水保研究所,然后用人工往山上挑,沿路要經過三個村莊,才能翻到李家山村。為了打通對外通道,經過我們全體人員的努力,在不長時間內就修通了從李家山到黃蒿梁的平車道,滿足了正常出行和生產生活的需要。
                  

1.webp (24).jpg

【當時在李家山水保隊插場年齡最小的兩名知青照片,騎毛驢的為馮乃大,拉毛驢的是吳銀住。】


其次是打旱井。剛開始我們吃的水,都是從很遠的山溝里去挑聚集下來的雨水,因為路程遠,又加上翻山駕梁,男同志一天也只能擔三擔水,上下坡不能換肩,只能咬緊牙關朝前走。女同志就不中用了,一天連一回都擔不了。因此,為了照顧女同志,隊里一星期給每個女同志分一張水票,一擔水可以換三張水票,一張水票只能打一壺水。就是這樣辛苦擔回的水,也是喝著有羊糞味兒,看似像茶葉水的雨水。因此,改變吃水現狀對我們來講也是刻不容緩。我們在修路的同時,抽出部分人開始了打旱井。打旱井時刻有塌方的危險,使我最難忘的是,當繩子往下吊的那會兒,心里呼呼跳個不停,然后鼓勵自己要忍耐,要克服一切困難和艱險。井上技術員同志也在不斷的鼓勵和指導大家。就這樣,我們大家齊心協力,輪回打井,最后陸續安全地打出了23眼旱井。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再一個困難是做飯問題。國家給我們每人每月供應39市斤成品糧,每月在離石糧店領下糧食,再用小毛驢馱上山。品種以玉米面和高粱面為主,有少數白面以及小米等。我們都是一伙還未完全成年的年輕人,在家里雖然也幫助大人做飯,但一下要做那么多人的飯,確實不容易。剛開始大家都沒有經驗,輪流做,所以有時生來有時熟,饅頭窩窩蒸成一大片,只能用鏟子往開鏟。常常是遲一頓,早一頓,不少人為此吃的得了胃口病。后來,隨著經驗的增多,特別是通過實踐檢驗,固定了薛世俊、趙永忠、李興厚、郭金生等做炊事員后,做出來的飯才像飯。

在改善基本生存條件的基礎上,領導同時組織大家利用深秋到初冬的農閑時間,開始了在附近周邊地刨荒地、修梯田,打塘壩,放牧等,以為第二年正常生產做準備......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的住宿條件,1964年一開春,我們在不誤生產的同時,組織部分人開始在一個叫黃蒿梁的山頭上修建宿舍。當時村里有一句諺語:“黃蒿梁、黃蒿梁,又有狐子又有狼,刮風下雨無處藏”,可見其荒涼程度。但這并沒有難倒我們這伙懷揣革命理想、不畏艱難困苦的年輕人。大家依然干勁十足,熱火朝天。當年中秋節,在新窯洞落成后,我們全體黨團青年還在李家山聚餐,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到1965年春天,我們終于結束了麥秸窯住的日子,愉快地搬到了黃蒿梁新建起的宿舍。十幾個人睡一盤炕。但由于窯洞沒有干透,早晨起來,卷起鋪蓋底下布滿了水珠,一股潮濕的味道撲面而來。到秋天雨季時更甚。
       

1.webp (25).jpg

【此為1964年中秋節聚會后,全體黨團員在李家山舊窯洞前合影】

【照片人員】一排左起:賀惠梁、梁來應、楊丑小、高培功、劉銀元、薛山大、楊三汝、孫世英、張改蘭;二排左起:李久安、白桂喜、馬學耕、劉明奎抱馮奶大、喬汝泉、張恒興、雒鴻瑞、車宏達、高金明、霍醫生、老王;三排左起:王學珍、趙吉生、高文發、蔡兆云、薛仲平、賈月生、韓虎應、雒宏偉、李文翻、趙木青、張根柱、李再陽;四排左起:劉金花、喬秀平、楊潤梅、趙玉梅、張侯梅、葛玉英、付民英、劉富英、李繼蘭、劉金香、車庫鎖、高林翻。


隨著基本生存條件的逐步改善,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長遠規劃,組織正常的生產活動。首先從靠近我們的駐地動手,開荒地、修梯田等。在開荒地時,剛開始分開干,看到有的年齡太小,有的身體太弱,沒力氣,確實干不了,領導就改為讓集體干,以照顧身體弱小的同志和女同志。接著是將近處開出的荒地打成梯田,種植糧食和水果樹等。在補充我們糧食的不足的同時,還種植了不少蘋果樹、核桃樹等經濟作物,既防止了水土流失,也增加了收入,同時豐富和提高了我們的生存、生活質量。

在“治窩”的同時,我們更艱巨的任務是要“治坡”。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黃蒿梁、道則嘴、瓦仗梁、馬鞍嘴、石灰溝五座山溝,能栽樹的地方全部栽上喬灌木;溝里從后到前,一級一級治理,打了數不清的大小壩;其中,從李家山到黃蒿梁的深溝里的一道壩,最寬最長,耗時最多,投工無數。這些樹木和溝壩,對改善當地水土流失,改變區域生態環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為當地村民無償提供了不少溝壩地。

在勞動中,我們大多少人都是爭先恐后,不甘落后,也學會了苦中作樂。剛到李家山,領導讓我擔任小組長。天剛亮,我就站在高處喊,大家起床了!上工啦!一邊喊一邊吹哨。后來就用不著喊了,大家都很自覺,養成按時作息,按時出工的良好習慣。在農業技術的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學會了各種作物的種植和栽培。即使是女同志,大多數人也都學會用犁耕地。大家每天頭頂朝霞出工,迎著月亮回家。到了夏季,中午吃飯都是送到地里,炎熱的太陽下吃了就躺下,鋪著土地,蓋著太陽,披著衣賞,睡得挺香。晚上回來,女同志為了報答男同志對自己平時的照顧,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男同志縫縫補補,洗洗漱漱。農閑時間,除白天勞動外,閑暇時間領導就組織我們大家共同學毛選、以逐步提高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同時教大家唱紅歌;在節日期間,我們還組織文藝演出等活動。我自幼就愛唱歌,常常在地里休息下,對著大山唱;或者隔著山與對面山上的人對唱,練出了一副好嗓音。1965年春季,我還代表離石縣參加了晉中地區的文藝演出。就這樣,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幫助,互相安慰鼓勵,度過艱苦而又快樂的每一天。

在這種和諧歡樂的氣氛中,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自然會日久生情。大家都到了成婚年齡,男歡女愛自然是免不了的。而這種男歡女愛,卻更加激起了大家在生產勞動中去積極表現,也激起大家展現自己各方面才藝的激情,這也成為我們生活中很好的調味品。在李家山水保隊,除知青楊三汝與李家山本村村民結了婚外,還有九對知青結成伉儷,他們分別是:呼根桂與王栓青;司福海與葛玉英;徐永富與郭春英;馬學跟與劉月平;薛三大與李愛芹;張太峰與張侯梅;閆探寶與賀子英;李再陽與劉銀元;王學珍與劉金花。這些同志組成家庭后,使水保隊歡樂和諧的氛圍更濃,也增加了業余生活中的許多趣事和談資。

1966年1月,柳林知青白桂喜、薛仲平被批準光榮參軍,大家既依依不舍,又感到高興,幾十名知青到大武鎮照相館,留下了當時難得的歡送照片。  
     
1.webp (26).jpg

【1966年1月歡送白桂喜、薛仲平二同志光榮入伍】

【照片人員】前排左起:王拾清、吳銀柱、高改媚、賀蕙亮、郭天元、楊水亮、陳虎林、馮奶大、牛榮勝;第二排左起:王鳳英、 宋巧林、薛達愛、高恩奎、蔡兆云、朱明光、李久安、周振珠、吳金柱、薛世俊、高文發、劉愛民;第三排左起:李繼蘭、張侯梅、張太峰、雒鴻瑞、任竹青、孫開運、白桂喜、吳振云、趙世光、車樹亮、王建民、袁元則、薛月林、梁志珍;四排左起:王學珍、徐云生、范繼如、郭林生、李文翻、高晶民、馬學耕、車宏達、張解星、徐永福、楊丑小、喬汝泉、劉林生、付仙燦、劉金香;五排左起:艾克勤、司福海、張福祥、蘇保連、楊秀蓮、高林翻、安琪、馮錦彪、韓應虎、劉廷山、葛玉英、趙玉梅、喬秀平、趙士清。

 
1965年,我回家生孩子坐完月子后,又繼續回到水保隊上山勞動。秋天水保隊員增加到120人,上級決定抽出60多人去大武高家溝搞水土保持,大家愉快地接受新的安排,背上行李,在孫開運和趙世光二位領導的帶領下,向高家溝出發。去時路過一條小河,沒有橋還得渡河,遇上洪水,是老百姓背著我們過河的。到了村里,三三兩兩被分配到老年人家里住。到1966年,我們就在高家溝修建起新宿舍,大家搬進了潮濕沒干的窯洞,忍受著潮濕的侵蝕。
 
1967年,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為了學習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吃大苦,流大汗的精神,水保隊組織一部分人去大寨參觀學習。回來后,大家受大寨人精神的鼓舞,更加斗志昂揚,鼓足了干勁,在不長時間內就建起了五到大壩,其中高家溝三道、王家溝一道。峁王足一道。

1.webp (27).jpg

【1967年李家山水保隊青年參觀大寨部分人員留念】

【照片人員】第一排左起:馮奶大、李翠平、薛繼蘭、宋巧林;第二排左起:王秋生、成聚發、高全明;第三排左起:黨應啟、高平、高文發、車宏達、張福祥。


1970年,我們水保隊基本按照原計劃,完成了李家山和高家溝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艱巨任務,國家決定解散水保隊,給全部人員重新安排分配工作。大家奔赴到各行各業,大部分柳林知青都回到了柳林。我被分配到離石變電站工作。就此,結束了我們8年的知青生涯。

1.webp (28).jpg

 【當年和插場戰友參觀劉胡蘭革命烈士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右一為景金梅】

八年知青生涯,資料和記憶是有限的,但我們對知青這一稱謂的感情卻是無限的。在荒山溝里,八年的艱苦勞動,說不苦不累是假的。但對我們這一代的大多數人來講,從當時到現在都始終認為,這種苦和累,是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作為時代青年應該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我們新中國青年應該履行的光榮義務!現在回頭看,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當年的苦和累,沒有我們當年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們及其后代能夠有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嗎?因此,直至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也沒有抱怨,更沒有后悔!八年的水保隊生活,雖然苦和累,但卻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強健了我們的體魄,改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深了我們的友誼,更學會了與人為善......套用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有媽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我也能喝下去”這句話,我要說:“有八年艱苦的知青生涯墊底,什么樣的苦我們也能吃得下去!”

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們李家山水保隊當時的知青,不僅有許多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而且先后有不少人成為縣里各部門的領導,如賈桂喜任過柳林水利局長,張恒興任過柳林鄉鎮局長,楊水亮任過柳林人事局長,高晶明任過柳林煤炭局局長,車樹亮任過柳林鎮武裝部部長,張根柱任過離石電業局局長,安琪任過離石文化局局長,李文歡任過離石縣志辦主任等等,我想,這些現象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更是對此有切身體會。1970年我被分配到離石變電站電修班工作后,領導讓我擔任電修班班長。當時我已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對于電器修理一竅不通,必須從頭學起。而班里的大多數工人是從部隊退伍的人,對電修業務也不太熟悉。而車間的師傅卻有點保守和小心眼,不肯把真正的技術教給我們。但當時正處于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的高潮時期,上級要求我們必須急工農業所急,想工農業所想。這是政治任務,作為班長必須保質保量完成上級布置的這一政治任務,不敢有絲毫懈怠。面對這種情況,我想:在水保隊時,那樣的艱難自己都毫不畏懼,這點困難算得了什么?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能等,不能靠,堅決走出自己的路。為此,我把家務全部扔給了老公,購買了大量的關于電力知識、電器修理的書,下定決心從頭開始了學習。晚上還要進單位辦的學習班學習文化課,其中學習修理時,涉及到高中的部分知識,我又逼著自己學習高中數學。同時利用業余時間,不恥下問,到處請教老師,在離石發電廠的白師傅(八級技工)等老師的熱心指教下和自己的刻苦鉆研下,最后終于學會了修理變壓器、電動機等技術,我把這些技術又無私地傳授給其他同志。我帶領大家一道,保質保量完成了支援農業生產的各項任務,從來沒有因為技術不過關出過事故或誤過事。我自己還獲得了水利電力部和山西省人社廳頒發的計量鑒定員資格證書,多次被評為各級的先進工作者,并被授予“呂梁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從1963年開始插場至今,時間已經將近六十年,我們這一批人,最小的也過了古稀之年,不少人已經過了耄耋之年。經過大家回憶,從63年至65年,先后去李家山水保隊插場的柳林知青共有78人,為了懷念當初互相間的那種深情厚誼,2018年10月,在當年知青安琪,趙士清的組織下,我們舉行了1970年解散48年來的一次大聚會,當時柳林和離石能夠參加的只有44人。最近組織《柳林知青志》資料收集工作,通過我們劃點,至今健在的柳林到李家山水保隊的知青只剩下38人,去世的有40人之多。正是在這個時候,柳林縣政協組織撰寫《柳林知青志》,這也許是一種天意。人固有一死,對于死亡,我們并不懼怕,但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曾經的奮斗經歷被歷史認可,被后人銘記,我們就會感到莫大的欣慰。為此,特別感謝柳林縣政協領導的高瞻遠矚,也特別感謝這次知青志撰寫工作的組織者。我們一定要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把自己的艱苦奮斗史告訴后人,從而為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發揮正能量,以成為點亮后人的燈塔!

1.webp (29).jpg

【2018年李家山水保隊健在人員聚會合影】
 
【附】柳林縣1963年—1970年赴離石李家山水保隊插場知青名單
現在仍然健在人員:38人
白桂喜、張侯梅、高東應、楊丑小、劉乃應、尚玉云、朱明光、
王鳳英、高月蘭、馮乃大、楊秀蓮、尚維信、車紅達、宋巧林、
楊水亮、吳金柱、劉銀元、馬學根、景金梅、葛玉英、薛達愛、
閆探寶、高改眉、陳聚發、郭林生、薛繼秀、楊三汝、劉金香、
賀成祖、白福連、楊鼠林、星  星、毛汝旦、郭模蛋,高明軒、
梁來印、李再陽、劉月平
已故人員:40人
賈貴喜、張恒興、賈月生、車庫鎖、蘇寶蓮、邵榮清、高恩奎、
張福祥、韓應虎、楊潤梅,周振株、楊永安、黨應啟,劉愛明、
郭天元、馮乃印、劉明奎、高晶明、賀務本,高吳管,張丕錄、
高生有、劉廷葵、薛士俊、李欣厚、白三所、高林翻,趙玉梅、
陳虎林、任子珍、葵兆云、馬選德、成學易、馮錦彪、康學良、
艾克勤、付林通、高培功、車樹亮、李繼蘭 
 

(作者系原離石李家山水保隊插場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