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星堆很火熱,各種神奇言論(或者叫做觀點),紛紛出籠。歸納起來,這些奇談怪論,大致有二:
一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西來說”,雖千言萬語,可一言以蔽之:三星堆的一切光輝屬于洋人,不屬于中國。他們有什么靠譜的依據嗎?沒有。關于三星堆文明的一切“西來說”統統是拍腦袋胡謅。
二是各種為論證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而創立的“新理論”,雖萬語千言,亦可一言以蔽之:夏朝不存在。他們有什么靠譜的依據嗎?沒有。什么“滿天星斗”“多元說”之類統統是拍腦袋胡謅。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有些人裝出很“萌”的樣子,不斷地宣稱三星堆“很神秘”。既然是“很神秘”,那便屬于來歷不明了,可以胡亂解釋,為以上兩種奇談怪論大行于世開路了。
事實上,三星堆遺址的存在,一點也不神秘。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獻浩如煙海。其實,要想知道三星堆遺址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認真讀過史學入門書《史記》,也就明白了,不會胡謅了。
讀點中國史書,考古就是按圖索驥
中國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化大國強國,這個世界上唯有中國擁有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完整有序系統連貫的家譜。解讀中華歷史,必須以中國正史為基礎,“考古”僅能擔當拾遺補缺的角色,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在中國搞考古,按照史書記載,按圖索驥地去挖,必是八九不離十;對于挖出來的東西,也必須且只能按照文獻記載去解讀,無法也無須腦補。
近些年來,一再有人撰文,把發現殷墟的過程寫的神乎其神。其實,稍稍閱讀史書就能知道,自商朝滅亡以來的漫長歲月里,歷代中國文人都知道這個殷墟的存在。《史記》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讀書、必修課、必考科目。在《史記》里,殷墟的地理位置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殷契,(【索隱】:契始封商,其后裔盤庚遷殷,殷在鄴南,遂為天下號。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正義】:括地志云: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者也。今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陽城即相州外城也。)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史書記載的殷墟的位置,與現實的“考古”結果完全一致。
至今,某些人還在“懷疑”夏朝的存在。近年,二里頭遺址已經向社會開放。這里是不是夏朝都城?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古文獻關于夏朝的記載之多,可謂不勝枚舉。和殷墟一樣,自古以來的中國文人都知道二里頭一帶曾經是夏朝的都城,《史記》: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義】:……臣瓚云:斟尋在河南,蓋后遷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為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書度邑篇云: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關于“夏桀之居”的地理位置,同樣是記載得清楚明白,與二里頭的完全一致。
再往前便是堯舜時代。對于堯之都城,史書同樣記載了明確的地理位置,還記載了堯舜時代的天文歷算活動,《史記》:
帝堯者,(【正義】:徐廣云:號陶唐。帝王紀云: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括地志云: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也。)放勛。……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又,《元和郡縣志》:
晉州,平陽……《禹貢》冀州之域,即堯、舜、禹所都平陽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韓,后韓將馮亭以上黨降趙,又屬趙。在秦為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平陽縣也。
于是,在這里發現了陶寺遺址,出土了堯舜時代的天文臺。閱讀《大戴禮記·夏小正》《史記·歷書》便知,堯舜時代便已經建立了完備的歷法制度和與之密切相關的禮法制度。
三處遺址,皆與史書所載契合。這些遺址的出土,與其說是“考古”“發現”,不如說是按圖索驥而得。
其實,只有西方的所謂的“出土文物”才存在“神秘”問題。例如:
1. 西方考古學家在埃及“考古”發現了羅塞塔石碑和亞歷山大里亞文物,進而編出來的古埃及家譜,是建立在還是茫茫大海的尼羅河三角洲之上(參閱《“古埃及”毫無存在基礎,是虛構出來的偽史》);
2. 西方考古學家在巴比倫“考古”發現了大批的“泥板文書”,進而編出來的“巴比倫”家譜,是建立在巴比倫的孩子們背著100多斤重的土坯磚上學之上(參閱《西方偽造極不靠譜的泥版文書、楔形文字,是為了畫一張世界地圖》);
3. 西方考古學家在印度次大陸“考古”發現了“印章”、“古錢幣”等等,進而編出的“古印度”家譜,是建立在中國唐朝時“雅利安人”仍以貝殼作為貨幣的基礎之上(參閱《古印度史是依據什么編撰出來的?答案是:忽悠》)。
西方考古學家的極其“神秘”的光輝戰績還有很多很多。之所以出現這類神秘問題,原因并不復雜:沒有家譜的文盲暴發戶,才必須依賴“考古”來新修家譜。但是,因為祖祖輩輩是文盲,挖多少祖墳也找不到文字依據,一切全靠挖墳掘墓者腦補,因此,靠“考古”而編造出來的家譜,往往很不靠譜。
言必稱西方考古學,純屬世代書香門第的人家師從文盲暴發戶學習文化,實在要不得。這里再舉一個例子,供人們思考。研究甲骨文,是當今中國的顯學。為了盡快破譯甲骨文,中國政府早已向全球高懸重金----足以讓西方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一夜暴富的賞金,遺憾的是,能破譯古埃及文、楔形文字的西方專家,至今無人揭榜。
三星堆是夏朝都城之一
三星堆也是如此。我們只要讀讀《史記》,就能大致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因為古人早就記載了這里有高大上的寶貝。
眾多的古文獻記載,大禹出生于這一地區。《史記》:
夏禹,名曰文命。(【正義】:帝王紀云:父鯀妻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大戴禮云:高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楊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括地志云: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華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按:廣柔,隋改曰汶川。)
《后漢書·郡國志》之廣柔縣,李賢注曰:
帝王世記曰:禹生石紐。縣有石紐邑。《華陽國志》曰:夷人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過,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為人所得,則共原之,云禹神靈佑之。
《元和郡縣志》:
汶川縣,中下。北至州一百里,……廣柔故縣,在縣西七十二里。漢縣也,屬蜀郡。禹本汶山廣柔人,有石紐邑,禹所生處,今其地名刳兒畔。
《史記》是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完整記載這一世系的《大戴禮記》更是古代讀書人的必修課。因此,自古以來的中國文人都知道,大禹就出生于今北川、汶川一帶的“石紐邑”、唐代稱之為“刳兒畔”的地方。自古以來,大禹出生地的周邊地區,一直被當地人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這一傳統一直保持到解放前。打開地圖,我們就能發現,這里與三星堆遺址相距不過二三百里。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蜀地是大禹祖宗的封地。《史記》: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索隱】: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水經曰:水出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南過邛都,又東北至朱提縣為盧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黃帝與其正妃嫘祖生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均被分封于蜀地為諸侯。其第二子昌意,即大禹的曾祖父,被封于若水地區。從此,昌意及其子孫后代定居于這里。隨著顓頊帝分封子孫,加之大禹登基和夏朝建立,作為夏后氏的龍興之地,蜀地成為夏后氏至關重要的基地之一。《華陽國志·蜀志》:
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蜀”之得名,很有可能與昌意有關。《說文解字》:
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蜀即蠶。眾所周知,嫘祖始蠶。以蜀為名,是對嫘祖后人的血統標志。顯然,其后人也以此為傲,蜀之后世甚至有以蠶叢命名的國君。昌意為嫘祖之子,當然擁有發展蠶桑業的天然優勢。自古以來,蠶桑業始終是蜀地代表性的優勢產業。我以為,所謂“縱目”,正是對“上目象蜀頭形”的夸張性演繹的結果,而不是真的存在什么“縱目人”。
昌意之子高陽因有圣德,得到天下擁戴而為天子即帝顓頊,是大禹的祖父。之后,大禹因其功德,被推舉為天子。自此,中國進入了夏朝。以蜀地如此特殊的地位,鑒于夏朝擁有多個都城的傳統,蜀地很可能是夏朝的都城之一。該都城可能歷經兩次遷徙:從大禹出生地遷三星堆,再遷金沙。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正好證實了這一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戴禮記》:
“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
“郊止天子,社止諸侯”。
《周禮·春官宗伯》: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蜀地作為兩任天子的誕生地,其必然也必須按照天子規格依禮開展事天、事地、事先祖的活動。事實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三星堆出土了規模宏大的建筑和大量天子專用的玉器。毫不意外的是,一切祭祀用品,必然且必須由朝廷統一制作統一頒發。因此,這里的器物不僅與中原器物的外觀形制相同,而且原料工藝也高度一致。
如此規格必然伴隨整個夏朝,《禮記·祭法》:
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夏朝滅亡后,按照中國傳統禮制,仍將保留這一規格。《通典·賓禮一》:
虞舜以堯子丹朱為賓,曰虞賓,而不臣之。(書云:虞賓在位,群后德讓。)夏禹封丹朱於唐,舜子商均于虞,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禮,不臣也。周武王克商,而封夏后于杞、殷后于宋,皆爵公,封舜后于陳,爵侯,以備三恪。(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謂之恪。恪,敬也,義取王之所敬,并二王后為三國,其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
按傳統禮制,滅其國而不絕其祀。因此,商湯滅夏之后,位于蜀地的諸侯們仍將按照夏朝禮制,一如既往地祭祀黃帝(或是帝嚳高辛?存疑)、顓頊、大禹和其他列祖列宗,而且蜀國還能享受到不臣之禮的待遇。
三星堆遺址能如此大規模地、完整地出土如此昂貴的器物,說明其從未遭到嚴重破壞,而是有計劃有組織地掩埋,并受到很好地的保護。西周建立后,推行了新的二王三恪制度,立夏后氏之嫡于杞,而位于蜀地的祭祀制度被取締。我估計,“三星堆”便是誕生于這一時期,大致在這一時期,蜀國遷都于金沙一帶。
四川從來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地區之一
多年來極力鼓吹三星堆“神秘”的某些人,近些時,又開始借三星堆新出土文物散布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的“新理論”,還有與之密切相關的“酋邦說”云云。
有史以來,蜀地一直隸屬于中國中央政權的統治區,不僅從來不是邊地或者偏遠地區,而且是在朝廷分量極重的地區。黃帝分封其正妃嫘祖所生育的兒子治理這里,顓頊、大禹先后從這里走出位居天子,便足以說明一切問題。
據《史記》,黃帝曾巡狩天下,其路線大致是這樣的: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
黃帝雖邑于涿鹿之阿,但終身征戰考察天下,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建立起中央集權萬國一體的政治體制。自此,中國走上了規范化的發展大道。
顓頊時朝廷所轄的版圖范圍是: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堯舜時所轄的版圖,在《禹貢》之中表述得十分清楚:“于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于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近些年來,考古工作十分活躍。從紅山遺址到良渚遺址,從陶寺遺址到石家河遺址,從石峁遺址到三星堆遺址,其出土文物無不飽含同樣的精神內核,一樣的外在表現。同樣的禮制,一樣的文化,乃至同樣的制作工藝和一樣的藝術形式,這絕不是所謂的“滿天星斗”所能解釋得了的;如此廣袤的國土上的無數“遺址”和不可勝數的出土文物,更不是舶來品的“酋邦社會”所能承載得了的。毫無疑問,中華文化的起源,遠早于黃帝時代,她成就于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時代。
據《禹貢》,大禹根據的天下各地的土壤條件和物產,頒布了賦稅標準和貢物內容。蜀地的賦稅標準是:
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
明確了貢品的具體內容:
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
規定了向朝廷上繳錢糧賦稅的交通路線:
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如前所述,蜀國參與武王伐紂,隨即成為周天子的“奉王職”的諸侯。東周天下大亂之后,蜀侯率先割據稱王。《華陽國志·蜀志》: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
閱讀《漢書》我們就能發現,漢初的蜀地,人文、科技、經濟均十分繁榮,毫不遜于中源。天文學家兼文學家有揚雄;文學家有司馬相如;著名學者有嚴君平、趙賓;著名官員有王褒、何武;至于工商業,“臨邛多富人,卓王孫僮客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程、卓既衰,至成、哀間,成都羅裒訾至巨萬。初,裒賈京師,隨身數十百萬,為平陵石氏持錢。其人強力。石氏訾次如、苴,親信,厚資遣之,令往來巴、蜀,數年間致千余萬。”如果放在巴蜀庸大地來考察,更是人文鼎盛。正如《華陽國志》所說:
蜀自漢興至乎哀、平,皇德隆熙,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風雅英偉之士命世挺生,感于帝思。于是璽書交馳于斜谷之南,玉帛戔戔乎梁、益之鄉。而西秀彥盛,或龍飛紫闥,允陟璿璣;或盤桓利居,經綸皓素。故司馬相如耀文上京,楊子云齊圣廣淵,嚴君平經德秉哲,王子淵才高名雋,李仲元湛然岳立,林公孺訓詁玄遠,何君公謨明弼諧,王延世著勛河平。其次,楊壯、何顯、得意之徒恂恂焉。斯蓋華、岷之靈標,江、漢之精華也。
如此盛況,如無千載之文化積淀,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shengminwujiang 來源:生民無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