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八路軍129師和晉察冀軍區負責人在河北涉縣。左起:李達、聶榮臻、鄧小平、劉伯承、呂正操、蔡樹藩。(資料圖片)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1943年后,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49年后,任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鐵道部副部長。1951年后,任中共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參與組織領導抗美援朝的軍事運輸和國家的鐵路建設。1965年任鐵道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2009年,父親在106歲高齡辭世,是共和國最后一位去世的開國上將,被人們稱為“百歲戰將”。父親生前講過自己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這句樸實的話語,是對他一生經歷的高度概括。
今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溫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在冀中抗戰期間的傳奇經歷和戰斗故事,對今天的年輕人如何在人生關鍵時刻選擇自己的奮斗目標,如何勇敢擔負起國家和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都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在冀中樹起第一面抗日大旗
1904年1月4日,父親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唐王山后村。他在少年時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家鄉人民的壓榨和殘害,非常痛恨日本兵。上小學時,老師給他起了個學名“正言”,他自己改為“正操”,意思就是操練好了打日本侵略者。
1922年,父親17歲時終于走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第一步,參加了東北軍。他參加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衛隊旅,1923年冬天被張學良推薦考入東北講武堂深造,1925年畢業后當了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同澤俱樂部干事。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父親一直在張學良身邊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職。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此時,父親正擔任張公館的內勤工作,和應邀來西安共商大計的中共代表羅瑞卿、許建國常有接觸。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父親回到華北在國民黨53軍任團長,1937年5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七七”事變后,日本人非常猖狂,可以說是追著國民黨軍隊跑。根據中共53軍工作委員會指示,父親率領53軍691團對日寇的進攻進行了堅決抵抗。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部隊先后在華北地區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鎮與日軍進行了3次激戰。其中在河北藁城的梅花鎮阻擊戰中,父親指揮部隊用設好埋伏、400米近距離突擊日軍的方式,以自身傷亡20余人的較小代價,一舉擊斃擊傷日軍700多人。這是“七七”事變后侵華日軍在河北省境內首次遭受重創,有力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幾天后的10月14日,我父親在河北晉縣小樵鎮主持召開了決定部隊前途命運的全團官兵代表會議,決定691團脫離東北軍,改編為“人民自衛軍”,他擔任司令員,并在所屬各總隊都建立了黨組織,在冀中平原上樹起了第一面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
成功探索平原抗戰打法戰術
在冀中率軍起義兩個月后,父親在阜平縣城見到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聶榮臻用手指著地圖說:“你們就在平津路、平漢路、津浦路之間,南邊以滏陽河為界,搞冀中根據地吧!”于是,冀中作為正式的軍事、行政區便誕生了。1938年5月,父親被任命為冀中軍區司令、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
冀中地區是華北最富庶的地方,大平原一望無際,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盛產小麥和棉花。它地處河北省的中部,包括五十余縣,人口近1000萬,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開展敵后抗戰,難度也不小。
過去由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大多建在大山之中,有些人就產生了錯覺,以為只有在深山峻嶺才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過分強調了地形的決定作用。在1937年底,晉察冀軍區召集冀中抗日武裝進行整訓的時候,聶榮臻說:“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也可以在平原地區進行,只要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不論是山地還是平原,我們都可以牢牢站住腳。”這番話對父親鼓舞很大。
父親經過全面抗戰前長達6年時間的思考、研究并從梅花鎮戰斗等一系列成功戰例中,慢慢摸索總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原抗戰戰術。
從部隊來說,最基本的打法就是改造地形,基本的作戰方法就是村落狙擊戰。因為在大平原上,只有村落是可以依托的有利地形,部隊住到村子里面,鬼子來進攻的時候,村里有咱們的部隊,野外也埋伏有咱們的部隊,這樣的話打鬼子的時候就可以前后夾攻,打完以后,鬼子再集中兵力來“掃蕩”的話,咱們就撤。華北平原人口密集,村落非常多,父親研究出來的這種打法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踴躍支持。
父親率領冀中軍民發揮了巨大的創造力,在反“掃蕩”和反“蠶食”斗爭中發明了地雷戰、地道戰、雁翎隊等種種神奇的戰術,與日軍展開殊死抗爭。新中國成立后被搬上銀幕和舞臺的《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以及《平原作戰》等影響巨大的文藝作品,都是對這一時期真實斗爭歷史的藝術注解。
1941年,在慶賀冀中軍區和八路軍三縱隊成立三周年時,黨中央派人專程從延安送來毛澤東主席的親筆題詞:“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模范,堅持人民武裝斗爭的模范。”這充分表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對冀中軍民抗戰成績的肯定。
與日軍展開“腳丫子閃電戰”
冀中抗日根據地,就像是插在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根據地的壯大發展,引起了日軍的極度恐慌和憂慮,他們視冀中為眼中釘、肉中刺,一次次對根據地進行合圍掃蕩。1941年,冀中抗日進入最艱苦嚴酷的階段。這一年,岡村寧次擔任日軍華北派遣軍總司令,上任后提出“治安強化”的戰略方針,開展所謂“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集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特務為一體的“總力戰”。
面對敵人瘋狂的“清剿掃蕩”,父親指揮冀中軍民以多種戰術與敵周旋較量,不斷消耗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在殘酷激烈的作戰環境中,父親始終沉著、果敢、滿懷激情,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冀中百姓心目中的傳奇人物。
1942年5月1日到7月1日,岡村寧次調集三個師團、兩個旅團的兵力共5萬多人,還有4萬多偽軍,并配備三個中隊的飛機和數十輛坦克,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十面出擊”“鐵壁合圍”式的“五一大掃蕩”,妄圖消滅冀中軍區主力和領導機關。這期間敵人在冀中8000多個村莊建軍事據點1753座,挖封鎖溝4187公里,把冀中區分割成2670多個小塊。敵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反“掃蕩”前,冀中區黨委召開干部會議,父親在會上作動員報告時不失風趣地說:“將有10萬鬼子兵掃蕩冀中區。敵人對我們進行閃擊戰,我們要對敵人進行腳丫子閃擊戰……”5月1日,冀中區黨委和冀中總工會召開直屬機關干部紀念國際勞動節大會。父親和黃敬在會上講話,號召機關干部分散到群眾中去,發動群眾堅壁清野,堅持斗爭。
5月2日,父親將部隊巧妙地化整為零,轉戰冀中,組建成靈活機動的武工隊與敵人周旋。鬼子天天“拉網掃蕩”,部隊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的戰斗狀態,每天晚上都要行軍百十里地。最多時,他一天之內打過五仗,常常一馬當先。
在歷時兩個月的反“掃蕩”中,父親指揮冀中部隊共作戰272次,擊斃日偽軍坂本旅團長少將以下官兵3981名,擊傷日偽軍7521名,勝利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以“腳丫子閃電戰”使岡村寧次的“鐵壁合圍”破產,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從冀中成功突圍后,父親和黃敬率部隊向太行區轉移,到涉縣八路軍總部時,劉伯承、鄧小平親自迎接,彭德懷也來看望慰問。后來又經過數月轉戰,1943年1月父親率領部隊回到了冀中軍區駐地唐縣張各莊。同年8月,父親奉中央軍委命令帶冀中部分主力(九個正規團)去晉綏,出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從此,他離開了自抗戰以來戰斗了將近七年的冀中大地,離開了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冀中人民。
張學良關注老部下抗戰成果
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在我軍抗日戰爭史上書寫下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最早到冀中根據地的國際友好人士有英國學者西林(林邁可)、美國記者韓森、美駐華使館武官卡爾遜等。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著名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印度柯棣華大夫都來冀中工作并獻身于這片土地。
父親早年曾長期擔任張學良將軍的秘書、副官,他們之間有著非常深厚的友誼。在西安事變的時候,張學良就把父親從華北直接調到西安在身邊做內衛,和周總理有很多接觸。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前,父親跟張學良說,三天之內你能回來,我就跟著你干,三天之內你要不回來,我馬上回部隊拉起隊伍抗日去。結果張學良被蔣介石扣住沒回來,父親就立即動手趕回華北帶部隊抗日了。
自西安事變后,父親和張學良就失去了聯系。直到20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關系緩和后,兩人才建立了書信往來;父親曾多次試圖邀請張學良回大陸,特別是回東北看看,但終未成行;直到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終于獲準偕夫人趙一荻赴美國探親之后,受原政協主席鄧穎超等中央領導人的委派,5月23日,父親一行5人搭乘中國民航班機飛向大洋彼岸——兩人在相隔半個多世紀后,終在異國相聚。
張學良將軍對國家的統一、抗擊日本侵略者是很用心的,雖然后來他被長期軟禁,沒有機會帶領部隊到一線抗日救國,但他對當年父親和他分別后拉起隊伍舉起抗日大旗的做法非常欣慰,對父親領導敵后抗戰的輝煌成果也很贊賞。1991年他見到我父親時就幽默地說:“你是‘地老鼠’!”說的就是父親在華北領導地道戰的事情,也說明他對父親的抗日經歷是非常熟悉的。
憑著創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赫赫戰功,1955年父親被授予上將軍銜,人們尊稱他為“抗日名將”。對此,父親經常說:“我不過是戰爭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沒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戰斗和流血犧牲,我們這些人能不能剩下來就很難說了。常常想起那些為了保護我們而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鄉親們,那些在戰斗中犧牲的戰友們。人,不在于活多久,當多大的官,而在于給人民做多少事。”我是搞國防工業的,能夠安安心心一輩子埋頭做研究,包括后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父親的這句話,對我一生影響都很大。
【人物小傳】
呂正操(1904~2009),遼寧海城人。1922年參加東北軍,次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1925年畢業后,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干事。1929年任東北軍第16旅參謀長。1933年任53軍116師647團團長,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在所部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所部擔負北平城防任務,在“一二·九”運動中,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1936年任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總隊長。同年調往西安后,又加入東北革命軍人同志會和反帝大同盟,參加了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第130師691團團長。
【作者簡介】
呂彤羽,遼寧海城人,開國上將呂正操之子,出生在冀中抗日戰場。長期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從事軍事科學研究,參與的“9409工程”成果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作為代表上臺領獎。現為冀中抗戰研究會的會長,致力于冀中抗戰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抗戰精神的研究、弘揚。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