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學術研究對意識形態有何擔當?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如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怎樣走向世界?近日,評價出版社學術影響力最為核心的兩個指標——“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和中國圖書世界館藏數據的相繼發布為以上問題提供了解決路徑。
從無法可依到有規可循
長期以來,怎么評判社會科學成果優劣的問題常常存在“自說自話”的現象,甚至有人說社會科學的學術評價沒有標準。之所以說沒有標準也確實有其客觀原因: 社科圖書存在非定量化、非公式化的特征,評價社科圖書工作量大、內容評價費時費力,學術界對一些問題存在非共識性特征等等。難道真的找不到學術研究的內在規律和標準了嗎?為找到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標準,很多社會科學研究者都在嘗試,這其中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就是一名佼佼者。
學術圖書是學者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作者在寫作論文過程中,經常會參考、引證大量圖書文獻(索引),哪本圖書被人引用的多,哪本圖書被人引用的少,是客觀存在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研究者認為,如果能夠建立一個足夠大的數據納入全部圖書引文數據,這樣一比較就可以知道誰的書被引用的多,誰的書被引用的少,圖書的優劣自見分曉,學術水平高低立見高下。為此,他們在原有的引文數據基礎上,總結(1992年到2012年)20年來國家、教育部及省級各類人文社科圖書獲獎情況,選擇了11個學科的3000本書作為研究樣本建立了一個數據庫,不僅如此他們還邀請了每個學科業內頂尖的100名專家對圖書進行評選,在這三個標準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歷時13年,一個新的數據庫新鮮出爐——“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該中心業務部負責人白云告訴記者,依靠這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社會科學成果評比中的“自說自話”現象。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鄔書林認為,“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建成,不僅填補了我國圖書引文工具的空白,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學術研究的文獻引用行為,而且對于學者個人的研究工作、對于管理部門的規劃和決策、對于出版單位了解學術進展和組織稿源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說,啟動“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這一戰略性工程是南京大學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自主創新”的指示精神,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心支持下所承擔的又一重大任務,旨在建立一個公益性、開放型的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平臺的建立將對學術的發展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繼承、發揚發揮重要作用,為完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提供更全面的數據支撐,為中華優秀學術成果走出去提供新的路徑。
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教授葉繼元介紹,通過該數據庫不僅能夠了解各學科研究的成果交流和借鑒情況,還能夠進行科研成果的評價。它在學科領域評價、機構評價、期刊評價和作者評價等方面,能提供數據、參考和校驗,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術質量,為公平、公正和公開地進行學術評價提供基礎性依據。
這個數據庫,一經推出就受到出版社的認可。他們大多認為,這個數據客觀、真實,基本反映了學術評價的全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說,在該數據庫涵蓋的11個學科3000多種圖書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圖書入選208.5種,占近7%。各個學科均有入選,且排名情況喜人。9個學科位居前三強,其中有3個學科排名第一位,分別為:歷史學、政治學、宗教學。3個學科排名第二位,分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3個學科排名第三位,分別為:哲學、考古學、經濟學。此外外國語言文學排名第四位,法學排名第十四位。
(圖一:各學科排名表,數據來源:“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入選圖書數據發布手冊)
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業務部主任白云分析認為,綜合11個學科的排名不難看出,一方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各學科實力比較均衡,而且都比較強;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綜合學術影響力當屬第一,而且遙遙領先。
中國圖書的世界影響體系逐漸成熟
如果說國內的引文率反映國內的學術影響力的話,那么國外圖書館收藏的情況應該反映的是國際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學校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但限于數據收集與研究資源占有的局限,評價中國圖書的世界影響,目前還沒有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研究路徑。
如何評價一本學術圖書的海外影響力?中國學術走出去成果如何評價?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等單位對此進行了探索。以世界圖書館聯機數據(OCLC)海外館藏數據為基礎的“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調查報告” 為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實際落地和實際影響力評價提供了一條現實的觀察坐標。
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認為,一個國家、地區的圖書館系統擁有某本書的數量,相當意義上代表了這本書在這個國家、地區館藏影響力的水平,這種影響力包含了思想價值、學術水平及作者知名度、出版機構品牌等各種因素的認可。當今世界圖書館系統中文圖書的收藏數據,可以看做是中文出版物所具有的思想價值、學術水平的檢驗,它是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知識生產水平高低的體現。
9月7日,記者從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獲悉,自2012年始,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調查報告已經連續四年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期間發布,從發布始即得到出版界的積極關注和學界的認可。主辦方認為,今年發布的這一報告,繼續就中國大陸600家出版社2014年全年出版的圖書品種和收藏圖書館數量進行研究,展現2014年中國大陸出版社知識生產海外影響力的基本發展面貌。
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執行主任何明星教授認為,2014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需求持續旺盛,品種同比增幅20%;中國當代文學成為中國圖書海外館藏最具優勢的板塊。2014年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評估出版社前10名分別為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和中國文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說,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入藏圖書品種比2013年凈增加了236種,達到1314種,增長率為22%,僅次于科學出版社,排名第二位。(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入藏圖書品種1078種排名第一,科學出版社排名第二。)但是科學出版社2014年新出圖書4000多種,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僅1400余種。趙劍英進一步分析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僅入藏品種數量多,而且入藏的比例極高,每年出版的新書幾乎全被國外圖書館收藏。這一指標表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圖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在中國近600家出版社中是數一數二的。
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李巖認為,這一報告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靠的標準和依據。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認為,該報告追蹤中文圖書在全世界的傳播軌跡,將中文圖書作為中華文化的標志,評估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文化地理分布范圍,符合傳播學的效果研究理論,是合理的、科學的。
北京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部主任張美萍說,報告的不僅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靠的標準和依據,而且對中國圖書館館藏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它對優秀中文圖書的保存和傳播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二: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評估2014、2013年TOP10出版社入藏品種數比較表)
學術評價走向創新時代
反思有益前進。只有對學科乃至中國學術整體進行切中時弊的反思與批判,才能自覺發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問題征候,才能形成推動學術前進的內在動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的提升當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學者們思考得更遠,他們大聲疾呼,只有當我們不再把我們研究對象的重要性誤作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性的時候,只有當我們不再“樂觀地”把外部環境的進步誤作是中國社會科學自身的進步的時候,只有當我們不再簡單地把學術研究對意識形態的擔當誤作是我們毫無批判地把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等而視之的理據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才有可能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提供我們的建議和意見。
為提高國內學術的標準,專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精選一批有耐心和責任心的學科同行專家并建好用好同行評議專家庫;建立規范的中文圖書引文索引數據庫;建立以同行專家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的學術圖書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建立寬容"非共識"的評價制度。
對于國外影響力的報告,學者們也有諸多建議,他們說,評價中國圖書的世界影響,理應還包括由中文對外輸出的版權、直接以外文出版的中國主題圖書、圖書實物出口與銷售、接受中國對外翻譯資助所出版的各種外文圖書。一些由中國資助,由世界知名出版機構出版的外文版圖書,也應納入評價范圍。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伍旭升表示,“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調查報告”進行的監測和分析,目的不僅在于發現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的基本信息反饋;還更以問題意識,發現中文圖書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板塊,提出對出版社解渴、管用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建議,為中國出版社“走出去”,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提供幫助。
趙劍英認為,學術界應該通過對重大理論問題、各種學術思潮、跨學科綜合研究等趨勢的評價,有力激發思想創造力、理論建構力和學術批判力,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學術批評氛圍。
從自說自話到自主創新,從探索評價到學術引領,中國學術界共擔當,一直在路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