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網絡上流傳的東風-41導彈照片
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即將于9月3日舉行。此前,通過對幾次排練的公開報道,介紹了將會出現的各種武器裝備。閱兵式上展示的均為我軍現役武器裝備,其中84%首次出現在天安門廣場閱兵式中。
進入網絡時代以后,大規模公開活動的保密性已經基本是一種奢望,閱兵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進入網絡時代以前,西方國家往往要在蘇聯十月革命節閱兵前“擔驚受怕”許久,才能在閱兵正式舉行時,一睹蘇聯新式先進武器的真面目。如今,俄羅斯5月8日的閱兵也好,我們的9月3日大閱兵也好,在彩排時全世界就已經基本了解到所要展示的武器,一些清晰的照片到處流傳,并且引發了不少關于新裝備的作用、任務和定位的討論。《簡氏防務周刊》9月1日就在評論此次中國展示的多種二炮導彈,并表示沒有看到東風-41和鷹擊-18導彈,讓他們甚是遺憾。
對于西方的軍事觀察家而言,他們非常關心,而又沒有在這次閱兵式上看到的武器還遠不止這幾件。
雖然二炮也是許多中國軍迷心中的明星,不過,西方觀察家們的“眼光”可能和中國的軍迷們不太一樣。不少中國軍迷或許更期待看到新式輕型主戰坦克、新型野戰防空導彈、單管轉膛輪式自行高射炮等久聞大名卻難得一見的新型陸軍武器裝備,因為它們看起來非常威武,而且也將是未來部隊提升戰斗力的重要裝備。
對于西方的軍事觀察家們而言則不同,當年他們關心蘇聯坦克的各種細節變化,是因為蘇聯的鋼鐵洪流隨時可能涌向西歐,今天顯然中國的飛機、導彈才是讓他們最為“擔心”的東西,自然也是他們最希望通過閱兵式一睹真容的。
《紅樓夢》里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而今天西方的軍事觀察家們的心理也頗有這個意思,這叫:公開看不如偷偷看,偷偷看不如看不到……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他們一直在“偷偷看”和“看不到”的中國“秘密武器”:
東風-41:神秘的中國巨龍
要說西方軍事觀察員們最“遺憾”本次閱兵式上沒有出現的,首先不得不提東風-41導彈。
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道,東風-41導彈不久前剛剛進行了一次試射,試射中這枚導彈攜帶了兩個分導式彈頭。然而,關于東風-41導彈的“真相”,至今眾說紛紜。根據美國“導彈威脅”網站的說法,東風-41導彈的起飛重量可達85噸,幾乎接近美國的MX“和平保衛者”重型洲際導彈,據此又推測出它可以攜帶10個分導式彈頭。這種說法如果成立,東風-41將成為有史以來最重的公路機動式洲際導彈。
不過,根據現有的信息,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想法不大靠譜。從已有的照片看東風-41導彈的發射車是泰安特車公司的16*16驅動的重型越野車。從與之性能相似的航天科工集團萬山特車的同類車輛在展會上公開的性能來看,中國這類底盤的最大總質量為122噸,考慮到發射車底盤本身重量至少達50噸左右,那么它的載重可能也就在70多噸,再刨除伺服系統、發射筒等的重量,東風-41導彈的重量至多60多噸。
當然,在公路機動導彈當中,60多噸的重量仍然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相比之下,俄羅斯最重的“亞爾斯”導彈起飛重量不超過50噸。中國另一種公路機動洲際導彈東風-31的發射重量也只有42噸左右(不過采用多彈頭的東風-31B導彈重量可能有所增加)。相比之下,美國現役主力洲際導彈“民兵3”重量不超過40噸,但采用發射井發射,而美國曾研制的公路機動洲際導彈“侏儒”重量僅13.6噸。
考慮到幾十年來技術進步的趨勢,東風-41導彈的性能或許可以和蘇聯SS-24“手術刀”鐵路機動洲際導彈相提并論。但可能還達不到MX導彈的水平——后者重量達80多噸,能夠達到蘇聯200多噸的SS-18導彈旗鼓相當的實際性能,這兩種導彈都是采用發射井發射,不能機動。
當然,中國并不需要SS-18或者MX這種以摧毀敵方洲際導彈發射井為主要任務的“第一次打擊”導彈,因此具備強大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投擲重量的東風-41導彈已經能滿足中國核威懾的需要。這種神秘的“東方巨龍”將長時間在對中國不懷好意的國家心中投下巨大的陰影。
今日的中國也不是60年代初的蘇聯,要用各種尚未服役的原型裝備到紅場上“走一遭”來威懾西方國家,因此剛剛進行了不到10次試射、尚未實現定型的東風-41導彈沒有參加此次閱兵也是非常正常的。美國媒體所謂“今年東風-41導彈就可能部署”的說法顯然有點夸大其詞。
高超音速飛行器
讓西方觀察家最“心里癢癢”的中國神秘新武器,自然非“WU-14”莫屬。
目前WU-14飛行器已經由長征-2運載火箭攜帶,進行了5次試射。關于這種飛行器的具體設計,全世界都在猜。
由于目前關于WU-14的信息極少,其幾次發射都是由于東風-5導彈同源的長征-2火箭進行,估計很多西方觀察家期待著這次通過天安門的東風-5導彈頭部的整流罩打開,里面赫然是WU-14的“真身”。
不用說,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WU-14可能還只是一個驗證飛行器,并非實用化的武器裝備。中國是不會像伊朗和印度一樣把尚未實現武器化的新裝備急匆匆拿來“炫耀”的。
目前,關于WU-14的信息還有,它的滑翔速度在10倍聲速左右,在幾次試飛中展示了“強大的機動能力”。
WU-14并非中國唯一的高超聲速試驗飛行器。此前中國制造過“神龍”小型空天飛機,使用轟-6掛載升空,在空中發射,進行局部軌道飛行后,再以高超聲速再入大氣層,并成功著陸。這種飛行器的模型曾在2009年國慶閱兵式后的民眾游行階段以模型方式出現。當時它似乎并未引起國外的高度關注,可能是因為試飛時網絡尚未全面普及,以至于就此被“埋沒”了。
如果能夠看到WU-14的真身,外界觀察家們或許就可以對這種飛行器的真實身份有所推斷,究竟是新一代反艦/精確打擊彈道導彈的彈頭呢,還是為東風-5研制的增強穿透反導系統的“核威懾倍增器”呢?或許還要再等幾年,世界才能得出結論。
殲-20、直-20和運-20:中國的“20軍團”
中國近年來讓西方國家感興趣的,除了二炮的導彈,還有各種新型飛機和直升機。尤其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在研制新型軍機方面停滯多年的情況下,近年來井噴狀亮相的中國新型飛機可以說是世界航空技術發展的新亮點。這其中,殲-20、運-20和直-20是最閃亮的明星,堪稱“20軍團”。
有傳聞稱,我國第一種第五代戰斗機殲-20已經開始移交空軍某試訓基地部隊,這意味著其研制進度將俄羅斯T-50遠遠拋開,可能幾年內就可以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作為世界上目前僅有的兩種具備完整“4S”特點的戰斗機之一,殲-20將成為中國空軍的一張“殺手锏”,美國即使向中國周邊國家擴散F-35戰斗機也將無法恢復他們想象的“軍力平衡”。
然而作為一種還在進行緊張試訓的原型機,為了避免影響其試驗訓練進度,該機沒能參加今年的閱兵式。
此外,未來真正具備全部功能的殲-20戰斗機可能還要等待國產渦扇-15發動機的全面成熟。所以,裝備俄羅斯99M1發動機的殲-20A戰斗機究竟飛行性能如何,成為國外觀察家們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
西方觀察家們在面對中國的新飛機時,也有些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要渲染其“毀天滅地”的威力,一方面又總是免不了要“雞蛋里挑骨頭”。2014年珠海航展上FC-31原型機來到珠海進行表演,西方的軍事媒體立刻開始說它“動作保守”“沒有亮點”“顯然機動性能不佳”等等。如果殲-20飛到天安門上空,恐怕就會傳出“殲-20只能平穩飛行”之類的笑話了。
事實上從殲-20飛機研制初期成飛相關論文就可以看出,由于具備先進的氣動外形,即使使用現有的99M1發動機,殲-20的敏捷性、機動性也不會差,而且可能具備不開啟加力燃燒室實現超聲速飛行的能力,只不過由于99M1發動機性能限制,無法實現有實用價值的超音速巡航。
殲-20的氣動外形設計實在太特別,西方國家不大好就像說殲-10飛機是以色列“獅”的抄襲品那樣,給它“找個爹”。但運-20就不同了,只是因為與C-17定位類似,外形布局接近,西方許多人不顧它比美國C-17小了一圈的事實,硬要給它按上“中國版C-17”的帽子。
這也是一種誤解,由于我國尚未成功研制國產的大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運-20仍使用從俄羅斯獲得的D30KP2發動機,因此運-20的運載能力還沒有達到C-17的水平。
不過運-20目前試飛進展順利,已經進行過寒帶、熱帶和高原機場試驗,可能不日將裝備部隊,突破大型運輸機運力限制,大大提高解放軍的遠程投送能力。
中國還有一種編號里帶20的直升機,也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就是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所研制的直-20型通用直升機。它被稱為是中國版“黑鷹”,原因諸位也能猜到,其外形與中國當年從美國購買過24架的S-70“黑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咯。
直-20和“黑鷹”UH-60長得像,不代表它們有“血緣關系”,事實上這種相似是由兩者接近的任務要求決定的。直-20是設計用于運送突擊部隊到作戰最前線的突擊直升機,是一種“飛行步兵輸送車”,因此要求具備在機內運送7-10名每人攜帶25左右公斤裝備的全副武裝士兵,還要具備較高的剩余功率以實現快速起降。此外,還要盡量縮小外形特征,減少中彈概率。因此直-20就被設計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相比之下,與它重量類似的俄羅斯米-17直升機主要考慮在機內運送大量裝備物資的需要,因此看起來比較“肥胖”,以至于得了“河馬”的諢名。歐洲NH-90則為了凸顯歐洲血統,體型處于“河馬”和“黑鷹”之間,還專門在尾部設計了一個尺寸不大的尾門。然而這樣的設計非常尷尬,尤其是尾門過于低矮,不能容納士兵站直身體快速登機,偏大的外形又偏離了縮小機體體積、減小中彈概率的原意。所以直-20采用和黑鷹殊途同歸的設計也就毫不奇怪了。
直-20直升機目前還處于原型機試飛階段,原型機數量可能也并不多,要參加閱兵顯然過于勉強。
雖然三種“20軍團”無法參加今年閱兵,但對于它們而言,首要任務是盡快完成科研,早日進入批量生產形成戰斗力,然后,才是“閃亮登場”的時候。
紅旗-19:“九天攬月”的主角
2009年1月11日,美國稱監測到中國一次反衛星試驗,稱這次試驗中,從地面發射的導彈擊落了一枚退役的氣象衛星。美方根據相關情報,稱中國發射的反衛星導彈為“SC-19”。
中國后來又在2010年1月11日進行首次中段反導試驗,靶標據稱為一枚B-611短程彈道導彈。使用的攔截彈據稱也是“SC-19”導彈。
隨著相關資料增加,SC-19的真實面目也逐漸清晰,這被認為是一種采用直接碰撞殺傷方式的反地軌道衛星/反導導彈。其代號據稱就是“紅旗-19”。
紅旗-19導彈概念類似于美國尚未研制成功的“增程型THAAD”導彈,這種導彈具備攻擊低軌道目標的能力,也能夠用來對付來襲的彈道導彈,尤其是具有中段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
目前具備類似性能的是美國海軍的“標準3”導彈。2007年中國首次反衛星試驗后,美國就用標準3導彈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演習,執行發射任務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艦員還制作了特別的紀念臂章,上面寫著:“你們能做的,我們能比你做得更好”。
到目前為止,紅旗-19導彈只有一張模糊的發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究竟這種導彈的發射系統和外形細節是什么樣子,西方觀察家們正在期待著它的亮相。
紅旗-19并非唯一讓他們魂牽夢縈的中國反衛星導彈。據悉,2013、2014年,中國進行了用“鯤鵬7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尤其是2014年的試驗,中國外交部稱火箭飛行高度是“一萬公里以上”,美國國防部方面則認為其實際飛行高度達到接近36000公里的靜止軌道。這意味著,如果“鯤鵬7號”被作為反衛星武器使用,將可以擊落目前所有的衛星,包括靜止軌道上的通訊衛星。
不過,外媒認為“鯤鵬7號”可能就是攜帶了“動能”系列反衛星殺傷器的東風-21導彈。那么,它的外形就大致可以猜測了。
唔……這么說來,今年出現在閱兵現場的東風-21D導彈,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滿足了他們一睹“鯤鵬7號”真身的愿望了……
鷹擊-18:“完美的反艦導彈”
說到外媒關注,而又沒有在此次大閱兵上出現的武器,那么還有一件,就是“鷹擊-18”導彈。
反艦導彈一向是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的重要“道具”。今年閱兵式上,東風-21D導彈首次公開展示,算是滿足了他們一窺其真容的愿望。但包括《簡氏防務周刊》在內的外媒又提到了一件會讓未來西方國家艦隊司令寢食難安的東西——鷹擊-18反艦導彈。
美國方面很早就了解到中國當年購買636型潛艇時就獲得了一批俄羅斯3M54“克拉布”反艦導彈。這種導彈被美國海軍評估為“完美的反艦導彈”,因為它采用了特殊的“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突防”的設計,兼顧了飛行速度和突防性能,而且由于其末端飛行速度快,實際的攻擊威力也很大。可以說是融合了西方慣用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和蘇聯時代的超音速大型反艦導彈的優點。
此后,一直有傳聞稱中國借鑒“克彈”技術,研制了鷹擊-18反艦導彈,并將其定為未來中國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標準配備的反艦導彈。
按照中國引進俄羅斯武器裝備往往在其基礎上研制一種電子技術大大進步的同類系統的“傳統做法”,西方認為“鷹擊-18”導彈應該具備和俄原版“克彈”相同的射程,即220公里,尺寸也基本相當。
然而最近“鷹擊-18”導彈發射車的照片首次出現在網絡上,這種導彈的尺寸超出西方觀察家們之前的想象。其長度,直徑都大大超過了“克彈”的標準。西方觀察員大跌眼鏡之余,開始尋找“其他解釋”,比如最近《簡氏防務周刊》就聲稱這張照片里出現的是一種新的中程彈道導彈。
究竟他們的想法對不對呢?如果鷹擊-18參加本次閱兵,當然這個謎團可能就會迎刃而解。但結果卻似乎讓他們失望了。
筆者也一度懷疑鷹擊-18發射車的照片應該是紅旗-19或者其他新型導彈發射車。后來了解到,這個發射車就是鷹擊-18。它的發射箱早幾年就已經在我國海軍武器試驗艦上出現過,只不過當時由于沒有參照物,被誤認為“長劍-10”導彈的發射箱而已。“鷹擊18”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重型反艦導彈,其射程可達400-500公里,足以用于攻擊航空母艦。
當然,上述說法究竟是否準確,在官方消息出來之前,都只是一種猜測。
對于西方國家的軍事觀察員而言,他們的黃金時代或許就是現在:因為網絡的極大普及,網絡信息的極大豐富,判斷一種武器的基本情況似乎越來越容易。在冷戰時代,他們前輩的主要消息源可就只有模糊的衛星照片了,只有紅場閱兵能讓他們看到那些鐵幕后面蘇聯的一角,因此當時西方對蘇聯武器裝備的猜測可以說是相當離譜的。
前幾天筆者翻看老雜志,當時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首次開到大西洋上。《簡氏防務周刊》等雜志還在爭吵該艦艉部的直升機起降平臺是否可以用于容納多架反潛直升機和幾架“雅克38”垂直起降飛機呢。
相比之下,今天西方觀察員們對中國軍事裝備的觀察已經算是靠譜多了,從上文提到的外媒對我國未露面的“秘密武器”的推測也可見一斑了。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軍事觀察界的“黃金年代”,日本的軍事觀察員們對中國的觀察似乎依然離譜得可以。就連被嘲諷為“中國軍事論壇觀察家”的《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也曾嘲笑過日本人。他當時舉例,幾年前有日本軍事情報界人士堅定地認為中國的殲-10是仿制俄羅斯米格-23的產品,原因是他認為中國只能仿制蘇聯飛機,而中國成飛之前仿制的蘇聯飛機是米格-21,那么它的后繼者,當然是米格-23咯。
想到這里,筆者不由好奇,日本軍事觀察員們面對著今年的大閱兵,又會開出什么樣的“腦洞”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