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并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后稱“骨刻文”,并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4600~3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東夷文化學者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論證是漢字的源頭。
發展過程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山東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還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頭為多。但并沒有引起學術界重視。
2005年,劉鳳君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認定這些刻劃應是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劉鳳君又鑒定了一批有刻劃的骨頭,進一步確認這些刻劃也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2008年和2009年,劉鳳君又相繼在關中地區和赤峰地區發現,并于2009年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
主要根據
劉鳳君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主要根據:
1.這些刻劃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
2.這些刻劃多數像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
3.這些刻劃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
4.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甚至達到幾十個字,辭章已經出現;
5.近些年在山東、江蘇、西安等地都已發現過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字,只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章法布局
骨刻文多數一塊骨頭上刻1—5個字,刻10個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數量,刻20個字以上的骨頭為數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應是一種順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識的自由舒適型,約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一塊骨頭上只刻一個較大的字,或有的雖在一塊骨頭上發現數個字,但其中有的字單獨刻在一個空位上,與周圍其他字缺少密切聯系,這是一字一局;
第二種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符,周圍再刻一些字符,這是一種組合字群的布局,可稱為散落組合型;
第三種是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個字一行,有的幾十個字分列成數行,這種布局發展成書法藝術的主要布局形式。這種成行布局的出現,更能說明骨刻文已經是具有辭章意義的文字了。
字體造型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區1000多塊骨刻文和屬于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約計3000個字符。
其字體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
第一類,寫實物象型。骨刻文的字體造型大多屬于寫實型,主要有人物和動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記錄人們和各種動物的行動,也可能延伸到人類的思維活動以及與自然界的各種關系。
第二類,主干分枝型。這種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長主線為基礎,然后在粗線的左右兩側分刻出一些短細線,類似于樹枝形。可能主要與記錄數字和植物有關。
第三類,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
其基本造型有三種:
一種是中間有一個圓形或近似圓形的中心,周圍向外輻射幾根彎曲的線;
另一種是中間有一個較大的近似于圓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圍向外刻有很多較密集的線,有的線上還刻細線;
再一種是中間刻劃類似眼睛一樣的橢圓形,兩頭尖長較粗,橢圓形的左右兩側僅刻劃幾根細短線。這種骨刻文多出現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難分辨。
年代確定
2008年以后,學者們在調查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值得重視:
一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遺址才有這種骨刻文;
二是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
三是并不是全部遺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區邊長100米或200米范圍內才發現。這說明骨刻文雖主要流行于龍山文化時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開始產生并使用,一直延續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研究者將在壽光市城東北角圣城古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骨刻文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檢測結果為3363±24BP,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1625BC。根據各方面分析,研究者認為骨刻文年代距今約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銜接。
對骨刻文年代的科學認識,可以確立骨刻文是繼承雙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發展起來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甲骨文主要是繼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規律和物質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象形和指事兩書對甲骨文的影響更大。這就確立了陶器符號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遠古符號與文字發展脈絡。
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把人們對中國文字的認識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問: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里?骨刻文的發現,為這一歷史問題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發現將我國文字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
骨刻文的發現,把長期以來關于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問題的爭論,從文明起源時間和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的詮釋,并把遠古的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中國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書,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一份歷史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