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有人習慣抽離歷史場景、脫離歷史邏輯,打著“人性化”的幌子解構歷史,在“重新包裝”中將歷史碎片化,在雞湯化中混淆基本的是非觀。一些人熱衷于“民國范兒”,卻不知道那只是民國的精華版,忽略了歷史不只是精英的幸福史。一些人用小清新的方式解讀戰爭,用悲歡離合的煽情敘事取代大是大非,卻不問歷史中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8月15日,70年前,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站在抗戰勝利的歷史節點上,關于歷史觀的問題依舊引人深思。這不,從八月初開始,黨報就連續刊登了5篇文章,關鍵詞就是“歷史觀”,鞭辟入里地駁斥了6大歪曲的史觀。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歷史、史觀是毋庸置疑的。他多次強調,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是寶貴精神財富;多次比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必修課”;多次要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就拿最近來說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要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那么,與此相對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歪曲的歷史觀又怎樣“偽裝”呈現的呢?黨報又如何逐一批判的呢?學習大國帶大家揭開那些錯誤史觀的“面具”。
1、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費歷史
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石頭打飛機……讓我方裝備能力“超過蝙蝠俠”,把敵人描繪得近乎弱智,這不僅是對嚴肅莊重歷史的曲解,更是對浴血衛國先烈的不敬。也難怪有人質疑,這種缺乏常識和底線的“戲說”和“惡搞”,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消費歷史和民族情感?
2、以“雞湯化”的名義輕薄歷史
有人習慣抽離歷史場景、脫離歷史邏輯,打著“人性化”的幌子解構歷史,在“重新包裝”中將歷史碎片化,在雞湯化中混淆基本的是非觀。一些人熱衷于“民國范兒”,卻不知道那只是民國的精華版,忽略了歷史不只是精英的幸福史。一些人用小清新的方式解讀戰爭,用悲歡離合的煽情敘事取代大是大非,卻不問歷史中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3、以“主觀化”的態度曲解歷史
有人習慣觀點先行,以立場決定對事實的取舍,斷章取義為我所用。一些人常常用主觀臆想去改寫中國歷史,打著“還原歷史”旗號,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熱衷于把某一個歷史時期美化成“黃金時代”,為已有定論的歷史人物“翻案”。這些做法,把歷史當成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既不符合歷史潮流和基本史實,也無助于提高我們的思考力和判斷力。
4、以“虛無化”的手法解構歷史
虛無主義歷史觀具體體現為:第一是在“說事”時,改變歷史結論,美其名曰“新視角”,其實是強詞奪理為我所用。比如,提出“如果不搞五四運動”“如果不打抗日戰爭”“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以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推演,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再比如,罔顧歷史條件和歷史真實,提出“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近代文明”“殖民地統治有助于提高中國人素質”等等,都是無視史實信口開河的謬論。
第二是在“論人”時,顛覆歷史評價,美其名曰“復雜論”,其實是要瓦解道德基礎。比如,“好人不好”,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是土匪,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更是“把中國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相反,“壞人不壞”,慈禧是“優秀的政治家”,李鴻章妥協投降是“爭取國家利益”,袁世凱也被贊為“為中國找出路”。
第三是在“講史”時,歪曲歷史規律,美其名曰“再思考”,其實是要將歷史一腳踢開。比如,把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認為儒家充滿“奴性”,道家安于現狀,法家崇尚專制,毫無可取之處。再比如,宣揚“告別革命”論,抹殺、貶損從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等一切進步運動,從而否認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
5、以“庸俗化”的姿態抹黑歷史
現實中一些人卻無視“歷史精神”,典型的表現就是“告別崇高”“消解意義”,把那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事件矮化為“權謀”“宮斗”,把那些承載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丑化為“投機派”“野心家”,把“個人利益滿足”作為解讀歷史、評價人物的唯一標尺。史實因而變得曖昧低級,史識則因而變得庸俗含混,歷史變成了少數人博取財富和權力的寫照。
歷史庸俗化還表現為:把歷史異化為蠅營狗茍的厚黑學、勾心斗角的權謀術,從歷史中打撈的是殘渣而不是精華,汲取的是糟粕而不是養分,關注的是如何靠機心取巧,而不是怎樣為正義代言。進而把一切歷史行為庸俗化、歷史人物污名化,為理想獻身的英雄不存在了,為民族大義奮斗的群體不存在了,那些照亮人類心靈和精神的理想信念也不存在了。
6、以“娛樂化”的言行調侃歷史
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文化多樣的今天,應該怎么用好歷史資源、做好歷史傳播,真正讓歷史對時代說話、向公眾發言?輕盈、生動、鮮活的歷史背后是社會進步、思想解放的表現。然而,以戲說代替正說,以調侃代替中立,以消費歷史代替認識歷史,以娛樂歷史代替思考歷史,可能就跌進了“泛娛樂化”的陷阱。
娛樂化一旦過度膨脹,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審美取向感官化,價值取向虛無化,政治取向戲謔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有文化工作者把歷史當消費,熱衷于“戲說”、青睞于“顛覆”;有專家學者把淺薄當學術,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詞句證明她是好賭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當創新,窮盡資料只是為了證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這些雖然不是主流,但這種“娛樂”示范,同樣會產生“愚樂”效應。
站在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節點,往回看,百余年滄桑變化的中國近代史,5000多年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史,構建起我們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