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今年9月尼泊爾通過新憲法,因該憲法未能滿足印度支持的尼境內馬迪西人的利益,尼印邊界爆發騷亂,印方以安全形勢不佳為理由,幾乎關閉全部與尼泊爾的口岸,對尼泊爾實施非正式禁運。這對長期在燃油方面嚴重依賴印度的尼泊爾來說,不失為沉重的打擊。據參考消息網8日報道,外媒援引新華社11月3日的報道稱:“尼泊爾已經派出了四輛油罐車前往中國西藏的吉隆縣,以接收首批燃料補給,緩解尼泊爾國內因印度封鎖造成的燃料危機。”報道還分析稱,在加德滿都和德里關系日漸淡漠之時尼泊爾和中國漸行漸近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國無疑也已經成為了贏家。
據英報《每日郵報》11月5日報道,就在此前一天,尼泊爾石油公司的油罐車開過了位于尼中邊界拉蘇瓦堡的新設邊防哨所。
尼泊爾石油公司發言人迪帕克·巴拉爾說:“雖然今天我們計劃派出12輛空油罐車,但由于下大雪,公路無法通行,最后只派出了4輛車。”
壟斷
盡管尼泊爾石油公司的油罐車容量為12000升,最終由于路面情況較為糟糕,每輛車只裝了9000升汽油。
報道稱,就某種意義而言,油罐車的數量無足輕重。中國只是想打破印度對尼泊爾汽油的壟斷,并昭告天下。
對尼泊爾來說,這是創下先河的頭一遭。對印度來說,這標志著印度和尼泊爾浮浮沉沉幾個世紀的特殊交情的完結,這件事足以讓印度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好好思忖一番。
那么印度會對這件事進行認真的反思嗎?
不幸的是,反思一般不是印度的長項。
報道稱,毋庸置疑,西藏和尼泊爾之間吉隆口岸的開放能夠極大的推動尼泊爾與中國這個北部強大鄰國之間極重要的經濟關系。
早在2014年,中國西藏在線就報道:“吉隆口岸已被列入2014年國家口岸重點工作計劃。”
今年4月的地震(震中在吉隆)延遲了口岸的運行,不過現已正常運營。
今年10月初,《南華早報》報道稱,“在遭遇印度非正式禁運的情況下”,中國可能會通過吉隆口岸向尼泊爾提供燃料。“中國將為尼泊爾提供130萬升燃油,以緩解因新憲法引發抗議并導致印關閉對尼口岸給尼泊爾造成的油氣短缺。”
報道稱,即便油罐車在印度-尼泊爾邊境被困數周,導致尼泊爾全境燃油告急之時,仍有觀察者對此表示懷疑。
中國是否能給尼泊爾提供燃油?
而在10月26日,尼泊爾石油公司副總經理蘇希爾·巴特拉伊向法新社證實,中國已同意向尼泊爾提供130萬升汽油,作為援助。
替代
法新社表示,“尚不清楚中國是否向尼泊爾捐助了燃油”,“兩國間(過去)從未有過石油或燃氣貿易。”
報道稱,在此數周之前,尼泊爾駐印度大使迪普·庫馬爾·烏帕德亞雅曾經做過這方面暗示。
他曾警告印度,不要限制對尼輸出汽油和其他關鍵供給,不要“把人往絕路逼”,否則尼泊爾將會“不顧物流困難”找尋其他替代方案。
即便憲法問題最終得以圓滿解決(各方都滿意,而非尼泊爾一部分人滿意),中國無疑也已經成為了贏家。
報道稱,在加德滿都和德里關系日漸淡漠之時尼泊爾和中國漸行漸近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尼泊爾還將目光瞄準了涌入西藏的大撥游客(2015年預計將有1700萬游客造訪西藏)。加德滿都盤算,到西藏旅游的中國游客只要分流10%到尼泊爾,就會給該國帶來可觀的收益。
每年,尼泊爾接待的外國游客多達80萬人,其中有一半是中國人。
重要性
報道認為,對于德里來說,要想力挽狂瀾并不是件容易事。
《喜馬拉雅時報》周刊的一片社論文章提到了尼泊爾石油公司和中石油之間的諒解備忘錄:“尼泊爾結束了印度石油公司對尼泊爾油氣產品長達40年的壟斷。”
該報還表示,“雙方初始約定為尼泊爾以與印度石油公司的貿易價格從中國進口其所需汽油、柴油和燃氣的1/3。”
而對印度來說,本十年末吉隆口岸將通火車這件事或許更具戲劇性。
北京已經開始籌劃,在十三五計劃(2016-2020年)期間建設一條連接日喀則、吉隆縣和尼泊爾邊境的鐵路線。
屆時,不僅是中國游客,包括石油、食品在內的中國商品將會大量涌入尼泊爾。
報道稱,從長遠來看,這意味著中國將會取代印度成為尼泊爾的主要商品供應國,而這將會帶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后果。
如此看來,印度是否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呢?
報道稱,問題在于,德里常被看做是一個被動作出反應而非主動采取行動的國家。但北京可不是這樣。(編譯/文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