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新華社發表題為《抓住偷流量的“沉默竊賊”》的評論,提出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快速發展,各種APP蜂擁上市,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愉悅的同時,也頻頻出現各種消費陷阱。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規范設定手機軟件的技術標準和門檻,堵塞惡意軟件進入手機的通道,推動清除霸王條款,解決手機預裝軟件無法自由卸載的問題。
近年來手機“偷流量”的事件頻頻被曝光。近日,廣東順德一位消費者投訴稱,自己的手機在抽屜里充電,卻在3小時內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須補繳1100多元上網費。中國電信技術人員與手機廠商工程師調查后確認,異常流量是由手機內某款應用軟件重復下載大流量文件產生。
無利不起早,是誰閑著沒事編個軟件“偷流量”?目前,運營商一般不會和APP軟件商達成流量分成協議。在這種背景下,誰是偷流量的“沉默竊賊”?偷流量謀利的貓膩又隱藏在哪里?一位資深技術人員解釋:除了技術缺陷,有些手機生產商和軟件供應商通過控制后臺,用技術手段提高廣告點擊率,甚至偽裝用戶數,將一個ID偽裝成多個ID,用消費者的錢騙取投資人的錢,“以錢套錢”。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快速發展,各種APP蜂擁上市,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愉悅的同時,也頻頻出現各種消費陷阱。一般情況下,黑手都是裝在手機上的惡意應用軟件。除了部分用戶自主安裝的軟件偷流量之外,一些用不著卻卸載不了的手機預裝軟件、惡意軟件等,常常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運行,既有可能偷消費者的相關信息,又有可能偷消費者的流量、坑消費者的錢。
對于偷流量的“沉默竊賊”,消費者或是忍氣吞聲,將竊賊軟件卸載了事,或是四處投訴到處碰壁最終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多是因為涉案金額較小,或消費者耗不起時間。事實上,這種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竊賊”,對消費者利益損害面大,實施者有可能獲利不菲,亟待引起有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
當前,針對移動智能終端各種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規范設定手機軟件的技術標準和門檻,堵塞惡意軟件進入手機的通道,推動清除霸王條款,解決手機預裝軟件無法自由卸載的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大對軟件應用商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發現一起重罰一起,讓偷流量的“沉默竊賊”付出沉重代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