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下午,一條有關中美貿易戰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流傳,其標題很吸引眼球——“突發:貿易戰不打了”,內容更是具有挑撥性貿易戰不打的原因是“中國讓步了”。
微信朋友圈流傳的信息。 這樣一條簡短的信息,在當前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之際,無疑會引起相當大的議論,甚至會帶來不良的效果。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應該如何看待相關的一些問題?很有必要厘清。 這條消息源于美國東部時間3月25日晚上7點24分,北京時間26早上8點24分美國《華爾街日報》英文版發表的一篇報道,這篇報道在《華爾街日報》的中文版26日中午12點25分也進行了報道。不過,無論是英文版的報道還是中文版的報道,無論是報道的標題,還是報道的內容,都未證實“貿易戰不打了”,也更未說“中國讓步了”。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的標題是“中美悄然尋求解決貿易摩擦”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報道標題和導讀截圖。 《華爾街日報》英文版的標題是“美中激烈爭執后悄然尋求貿易解決方案” 《華爾街日報》英文版報道標題和導讀截圖。 從該報道的中英文版標題來看,說的是雙方正“尋求解決方案”而非已經找到“不打了”。 從報道的導讀內容來看,中文版突出的重點是兩國啟動談判,美方試圖商討中國如何對美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而英文版突出的重點內容與中文版的大同小異,但同時提到了美國股市因中美貿易戰而大幅下跌。 僅此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流傳的消息是不真實的。 那么,這篇報道究竟說了哪些問題? 一是,透露了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美國貿易代表特西澤(Robert Lighthizer)上周早些時候給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信件,以及3月24日應美方要求劉鶴與姆努欽通電話的內容。 在姆努欽和特西澤給劉鶴的信中,美方對中方提出了多項要求,包括下調對美國進口汽車征收的關稅、增加對美國半導體產品的采購、對美國公司進一步開放金融領域。 姆努欽在與劉鶴的通話中,首先對劉鶴出任副總理表示了祝賀,然后探討了美中貿易逆差問題,并承諾繼續保持對話,尋找雙方滿意的解決方式。 二是,分析了美國社會當前對貿易戰的反應,透露出中美重啟貿易談判的信息。 2月底﹐劉鶴以中國領導人最高經濟特使的身份訪問華盛頓﹐與姆努欽、萊特希澤以及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科恩(Gary Cohn)等人會面。想了解美方在中美貿易爭執中的具體要求,并就美方關心的金融市場問題承諾中國會放松金融領域的一些限制,但沒有得到美方的積極回應。劉鶴對特朗普政府未能明確闡述其要求感到失望。 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實施高額關稅后,中國隨即也宣布了對美國商品實施提高關稅的相對應措施,并講明只是第一步。當即美國股市立即出現大幅下跌。中美貿易摩擦讓美國商界感到了很大的不安。特別是中國對美國懸而未發的大豆、高粱、波音飛機等行業報復性的懲罰措施,讓不少美國相關產業產生了極大的擔心和恐慌。 一貫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地帶選民,表達出對特朗普針對中國的關稅計劃的不滿,對特朗普提出了譴責。 特朗普試圖通過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來達到其承諾的降低貿易逆差、提供談判籌碼的目的。可美國政商界批評人士警告,強迫中國在如此環境下談判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任何讓步將被視為屈服于外國壓力﹐是中國不可接受的。 劉鶴在通話時對姆努欽表示﹐近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攻勢不利于兩國和全球利益﹐他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總體穩定的大局。 也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中美雙方計劃重新開啟貿易談判。 上述就是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主要內容。這里面有一條可以證明中美貿易戰已經“不打了”了嗎?又從何可以證實“中國讓步了”? 解決貿易摩擦,或者進一步說平息貿易戰有多種手段,除了打得你死我活分出個輸贏之外,談判當然是最好的手段。而談判就會有妥協、讓步,但絕沒有單方面讓步的談判,那不叫談判,而是投降。中美當前在開啟這場貿易戰之際,尋求重啟談判這不僅讓中美兩國各自有了冷靜思考的機會,也會讓世界的擔憂可以得到暫時的踹氣機會。如果通過談判能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而令這場貿易戰停止,這是人們最樂意看到的。 種種跡象表明,中美重啟談判會無比的艱難,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簡單讓步。因此,如果真出現好的結果,一定是雙方妥協、讓步的結果。所以,現在就渲染“中國讓步了”如果不是認知思維出了問題,就是別有用心。 中美貿易戰自美國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征收高額關稅開始就已經拉開了序幕,中國隨后不得不宣布相應的反措施。中美貿易戰是美國挑起的,中國是應戰者,這點必須首先搞清楚。 幾天來,在這場中美貿易戰剛開啟時,不僅國際社會反響強烈,更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情緒。廣大的中國民眾支持政府積極迎戰,贊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1日的表態中國“一不會怕二不會躲”,以及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23日的聲明“我們將奉陪到底”。 中國政府官網報道的標題截圖。 然而,這期間,也有一些專家學者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對中國政府積極應戰持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是美國的對手必輸無疑,提倡應該主動向美國讓步以求平息這場貿易戰的發生。更有甚者認為這場貿易戰是中國的原因引起的,責任在中國,所以中國應該反省。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導孫教授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對中美貿易戰說了“三點看法”被不少媒體解讀為“貿易戰中國打不起,沒法打!” 《鳳凰網》報道的標題截圖。 孫教授“三點看法”的主要內容是: 一是“貿易戰是美國戰略思維發生變化的產物,而國內的不明智的言行起了觸發的作用。” 孫教授認為,特朗普一開始并沒有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是因為中國“國內的不明智言行,起了觸發的作用,至少是強化了其威脅感。”所以“才開始把中國作為頭號對手”。 二是“中國打不起,沒法打。” 孫教授認為,無論在自然資源、尖端技術、進口以及國際交往等方面,中國都不可與美國相比,美國“在閉關鎖國的條件下也能發展相當一段時間”而中國不行,因此,“我們更加輸不起。”“對于美國經濟來說至多是重創的問題,而對我們來說則是生存問題。” 三是“對企業的影響,讓步后對外開放的影響大于貿易戰本身。” 孫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對經濟、行業、企業不同層面的影響,這種影響當然是巨大的。”所以,他相信解決的辦法是“主要是中國的讓步。最大的讓步是履行加入世貿時的大部分承諾,實行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 孫教授上面的“三點看法”有道理嗎?透露出的是些什么觀點?讀者應該自有判斷。筆者在此也相應地簡單說三點看法: 一是,特朗普對中國挑起貿易爭端絕非現在才形成的,而是“蓄謀已久”。 特朗普競選總統時,就打中國“牌”,其中有關美中貿易逆差是他當時挑起選民情緒的主要內容,并承諾其當選后首先要解決。近幾十年來,美國歷屆總統選舉都會拿中國說事,只不過特朗普的特性讓他的競選承諾一定要成為現實。另外,特朗普當選之后,在中國的核心利益臺灣問題上推翻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馬上與蔡英文通電話,直至一連串的挑動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 無論是在當初還是現在,這一切是中國“國內的不明言行”引起的?特朗普一再主動出擊挑釁中國底線,為了兌現其競選承諾,不惜與中國翻臉,對中國兩次派出的高層官員不理會,甚至在劉鶴承諾美方關心的金融市場開放,并希望美方提出具體要求的情況下,依然不予回應,最終致使貿易戰開啟,怎么反倒成為中國“起了觸發的作用,至少是強化了其威脅感。”這不是顛倒黑白是什么? 二是,從來就沒有“打不打得起”的問題,只有敢不敢打的問題。 中美無論在自然資源還是在其他的任何方面,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近30多年來,中國的優勢得到很好的發揮,所以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相反,美國近些年來的劣勢不斷呈現,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的經濟危機、政府時不時上演關門大戲、推翻以前政府的多項國際承諾等就是很好的例證。 如果美國真是“閉關鎖國的條件下也能發展相當一段時間”,那為何現在要尋求重新與中國談判?為何美國財政部長不久還要親自到中國商談? 打貿易戰當然是兩敗俱傷,但如果貿易戰已經開啟就將對方描繪成不可戰勝,而將自己看得一無是處,這是客觀的嗎?認清敵我優劣,認真分析形勢,找出最佳對策,積極準備迎戰(當然也包括談判)才是這個時候最需要的,而不是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中美之間的較量長期存在,在中國經濟相對困難的時候,中國都沒有對美國一味地彎腰低頭,難道要今天中國經濟已發展到世界第二位時,美國一跺腳,我們就舉白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 三是、絕沒有“主要讓步”一說。 談判就會有妥協,就會有讓步,但絕不會是所謂的“主要是中國讓步”。讓步的結果一定是雙方滿意的,一定是互補的,即使有一方成分多一點也不會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于各自想要獲得的利益。而將“履行加入世貿時的大部分承諾,實行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作為條件本身就是荒唐的。這本是美國不履行15年前的諾言而編造出的一句謊話,怎么現在成了我們自己人配合他人作為條件提出?這里面的奧妙也許只有像孫教授這樣的專家能想得出來和給出答案。當然深諳西方意圖的專家也許都會“心知肚明”。 其實,一周以來,國際社會對于中美貿易戰都在一種不安中等待局勢的發展。從西方輿論來看,在分析這場貿易戰發起的原因以及雙方應對的辦法和趨勢,也許比我們中國的有些專家學者更客觀。 德國《焦點》雜志最新一期中的文章《美國針對中國,不僅僅為了貿易》雖然是為西方說話,但卻透露了美國挑起這場貿易戰的本質,即西方對中國近年來的崛起感到了不安和恐懼,歐洲以及日本已無力阻止中國的發展,這種局勢發展下去,西方的價值觀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也是抑制中國發展的最后手段。 德國《焦點》雜志報道的標題截圖。 但從英國《BBC》3月25日的報道“中美貿易戰:中國的余地和特朗普的目的”來看,西方對于美國在這場貿易戰中是否取得占先的優勢并沒有絕對的把握。 英國《BBC》報道的標題截圖。 可見,西方在中美貿易戰中,并非絕對看衰中國,而是顯示出更多的對特朗普變化無常的擔憂。 相反,在國際上看衰中國,甚至幫著美國指責中國的多是中國的某些專家學者。如在《美國之音》專題節目“時事大家談”中,兩位中國學者就是如此,他們絕對看好美國,而將不斷指責中國政府。這兩位專家就是筆者曾揭露過的一位美國的“民運”專家《北京之春》的榮譽主編胡平,另一位是北京的歷史學者章XX。(本文在此不再對其此次談話進行評論) 《美國之音》視頻報道截圖。 中美貿易戰關系到兩國的經濟發展,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廣大老百姓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人們希望這場貿易戰能停止,期待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是,作為中國企業,作為中國人,此時更應堅定支持政府的決策,相信政府有充分的能力能解決好目前的問題,不被各種謠言蠱惑,更不隨不良言論起舞。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