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不但觸角深入全球各地,而且還有一批視美國為精神家園的非美國人。
為了讓星條旗更加鮮艷,多年來,他們不斷給美國歷史涂脂抹粉,變得面目不清,甚至是非顛倒,黑白混淆。
要感謝特朗普團隊讓美國展現出兇神惡煞般的猙獰面目,一方面毫不掩飾地維護霸權(美國優先),一方面不擇手段打壓對潛在追趕者。
在科學技術領域,美國更是不余遺力地防堵中國,封鎖中國,并拉攏盟友扼殺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
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第一科技大國,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美國是如何成為今日之美國?
美國之路
1776年開國到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才開始在全球部署軍隊,徹底告別“門羅主義”,成為了“世界警察”(World Police),也就是說美國穩定發展174年之后,基本國策才有了重大轉變。
開國之初,美國是個農業國,全國90%以上為農業人口,1812-1814年英美戰爭后,美國與全球霸主英國的貿易往來大受限制,商品輸入幾乎斷絕。
美國不得不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工業品只能依靠自己制造。
南北戰爭爆發前,美國初步建立了棉紡,毛紡,面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鐵等近代主要工業(機器生產),中國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資產階級發展的基本也是這些輕工業。
美國仍然是個農業國,發展非常不平衡,工廠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盛行種植園經濟。
美國大量吸收了英國的工業技術和生產經驗,吸收是婉轉的說法。
手段就是從英國購買(偷偷違背英國禁令)紡織機,火車頭,蒸汽機,農機等設備,再進行仿制和改進,并發明了縫紉機和制鞋機等。
這些舉動,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生產率和勞動率,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繁榮。
這一階段,美國走了大約80年。
華盛頓,亞當斯,杰佛遜,麥迪遜,門羅和小亞當斯時期,重點是建國和立法。 7-17任總統,發展輕工業,林肯是第16任總統,遇刺后由約翰遜擔任。
有了前80年的基礎,才有了后40年的飛速發展。后40年是指:1870年格蘭特上臺,到1920年老羅斯福下臺。
1900年,美國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實現趕英超德,進入了鋼鐵時代。
1910年,鐵路總長達到25萬公里,超過了整個歐洲,石油工業,化學工業,電氣工業,汽車工業,橡膠工業,電影工業,輸電技術,無線電同樣得到了快速發展,航空工業開始出現(1903年萊特兄弟)。
前80年的蓄力和后40年的輝煌,不能因為林肯發動了南北戰爭,造成極大的戰爭創傷而互相否定。
沒有南北戰爭,美國必然分裂,南北戰爭不但維護了統一,更重要的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很多原本屬于各州的權力,被收到聯邦中央政府手中,如稅收,金融,軍事等。
美國科技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南北戰爭(1861-1864)到一戰爆發。
南北戰爭是統一與分裂之戰,是進步與落后之戰,是科學與愚昧之戰,是集權與分權之戰。
這種判定,是任何親美分子也無法否定的。以林肯為代表的中央政府沒有任何退路,和平和妥協手段已經用盡。
南方種植園經濟制度被摧毀,帶來了奴隸解放,這是戰爭的結果,而非目的。戰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國家統一。
北方工業科技優勢是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戰爭又促進了美國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帶來生產力進一步解放。
1862年,美國通過立法(莫里爾法案),由政府撥地在各州建立州立大學,陸續建了68所。
1863年,設國家科學院(咨詢機構)。到1914年大戰爆發前,美國政府建立了一整套與工業,科技,醫藥研究有關的機構,中央集權起到了最重要作用,它解決了經費保障和人才保障問題。
美國那些壟斷企業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如杜邦化學,通用電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洛克菲勒的石油,卡內基的鋼鐵……
企業賺了錢,要保持技術優勢,又將錢投入到研發之中,這階段美國的大型工業實驗室發展到了365個,擁有一萬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
教育方面,麻省理工大學創立于1861年,1876年霍普金斯大學仿效德國,建立了研究生制度。大學的發展,把高等教育從教會和私人手中解放出來,為美國工業勞動力素質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階段:一戰到二戰(1914-1945)
美國已經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大國,科學技術發展是它追趕歐洲列強的命根子。
1916年,威爾遜總統在1863年設立的國家科學院基礎上,建立了國家研究委員會,由天文學家哈雷負責,全面協調政府,大學,企業之間的科技研究機構。愛迪生則參加了海軍顧問委員會。
該階段特點:
一,以國家之力將科研深刻融入到國民經濟之中。
二,大規模有計劃的集體合作研究。
到1930年,工業實驗室由365所增加到1650所,政府計劃和資源集中是一方面,企業巨頭的私人基金會是另一方面,簡單說就是科研經費渠道來源多樣化。
但是大蕭條爆發了,這是高度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結果,1933年實施羅斯福“新政”自救。
羅斯福“新政”帶著社會主義色彩,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努力修補自身體制缺陷:
企業不能夠再重利益而輕分配,政府不能再重市場而輕計劃。
如此困難局面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三分之一,失業人口1700萬)美國的科研經費卻削減不多。
1934年,羅斯福政府連續成立了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資委。
1938年,國資委提交《科研是國家資源》報告,正式提出政府不僅要全面領導科研機構,而且要扶持全美科研事業發展。
這就是舉國體制,今天被親美人士裝腔作勢痛罵的體制。
1940年,美國成立國防委員會,全力推動軍事工業發展。沒有舉國體制,美國會有原子彈?會有氫彈?會有人造衛星?企業承擔不了原子彈這些國之重器生產。
二戰期間,美國建立了OSRD(科學研究發展局),負責組織軍工生產。民用商業科研,則由企業負責經費大頭,這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國家的回饋。如貝爾電話公司,科研經費81%是由企業承擔的。
美國到這時,還沒有解決基礎理論科學偏弱的問題,它強的是應用科學和生產技術。
第四階段:二戰后到今天。
愛因斯坦,馮.卡門,費米,馮.諾意曼,弗蘭克,維格納,貝特等歐洲頂尖基礎理論科學家紛紛移居美國。再次驗證了歐洲災難是美國紅利的定律。
這樣,在集合論,對策論,基本粒子物理,核物理,天體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學,神經生理學等基礎科學方面,美國逐漸變成了領先者。
全球科學中心由歐洲向美國轉移,美國科技稱霸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有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平均速度卻超過了美國,那就是蘇聯,蘇聯是另一個話題,不述。
親美知識分子總是不厭其煩告訴中國人,美國國力提升,科技水平騰飛,是基于兩個因素:
一,民主自由(政治體制)
二,市場競爭(經濟體制)
這成了金科玉律,但是,縱觀美國200多年科技發展歷史,兩個真正重要因素被刻意回避了:
一,中央集權
二,自力更生
前兩個困素是表,后兩個因素是里,表里相互作用,才成就了美國霸業。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要做到“民主自由,市場競爭”并不難,包括索馬里,海地也能做到。
能做到中央集權和自力更生的國家,則可謂鳳毛麟角。
前者易,后者難!美國向來力推前者,遏制后者。這成了美國對交政策基本路線。
中美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兩國間的問題如果能用錢解決,那就不是問題。
美國根據自己走過的發展道路,它認定并清楚中國必定是它最大的,而且是唯一的潛在對手。
因此,為美國代言的吹鼓手,不斷在中國散播弱化中央集體,放棄自力更生精神的言論,以麻醉式的娛樂至死文化替代健康文化娛樂,這并非偶然。
挖坑必有所圖,或圖財,或圖命,科技大國蘇聯便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鑒。
中國只要步伐不亂,堅決做好該做的事情,那么:
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蘭斌強丨北大教授竟這樣看待統一:“中國硬實力不如美國,軟實力不如臺灣,何談統一?”
2019-01-06楊斌:從周恩來指導我父親反對四大家族金融投機,看美國貿易戰背后的金融暴利驅動
2019-01-0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