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中科院計算所的傳達室扶搖直上,說是因那年柳傳志帶領下在此“創業聯想”。后來聯想投巨資成立融科智地公司,在中關村的核心地區開發房地產,一座座融科資訊的樓宇矗立在原來計算所的地皮之上,而這一切已與計算所無關。
脫離了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所發展公司和聯想漢卡桎梏的計算所傳達室,真的能夠飛上天嗎?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的牌匾(大門左側),一度和計算所的牌匾并肩懸掛。
198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宣布了“一院兩制”。在科學家陳春先的服務部帶動下,“兩通兩海”等一批公司已經走上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10月17日,在計算所傳達室里由計算所業務處副處長王樹和領銜一場聚會,王樹和、張祖祥(第八研究室副主任)、柳傳志為三人核心成員,8名科研人員是賈緒福、周曉蘭、賈婉珍、馬文豹、李天福、謝松林、王世英、龐大偉。
王樹和代表了所領導,聚會的目的就是要為計算所組建一個獨立的新機構,確定了公司名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過去了25年,歷史的記錄就有了變化。
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上,聯想總裁柳傳志當著國務委員劉延東、科技部長萬鋼、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等領導,宣稱自己為聯想“創始人”:“20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一間20平米大的傳達室創辦了聯想。”
柳傳志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上發言片斷(摘自會議文件)。實際上當時創建計算所公司的人,沒有一位走出研究所。
計算所的傳達室做成模型展覽,然而它能體現計算所60年的歷史嗎?
計算所有一個大型展廳,關于聯想創業的介紹十分真實具體,雖然顯赫地保持了傳達室,但上邊意味深長地展現一個標題:“聯想創業路上的辦公環境”,右側以計算所攻關樓作背景,還有下方計算所車庫改建的“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二座建筑反襯了傳達室的神話。
標題:“聯想創業路上的辦公環境”,言簡意賅。這三張照片后邊,應當有詳細檔案和文件。證明聯想不是民營企業起步,也不光是依靠一個傳達室。
科學院南路的計算所攻關樓,右半邊為計算所公司(聯想)使用,左半邊是計算所的振中公司使用。
因為當年的計算機體積巨大,一臺計算機就要占有一個排球場,所以計算所獲得了中關村的8萬平方米國有科研用地,可如今所里僅僅剩下南邊這一小塊,發展環境局促。北側的大部分土地,在南樓、北樓等被拆毀后,已被股份制的聯想享有!計算所享有的股份已被清零,同時講述歷史時,計算所為創辦公司提供的所有投入:資金、外匯指標、場地、人員、知識產權等等,除去傳達室都被遺忘。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1958年,在計算所北樓參加中國第一臺計算機103機調試的工程組部分人員,他們是那樣年輕,朝氣蓬勃。現在華羅庚先生親自督建的南樓、北樓都被拆除。
自從1956年開始,在中關村這片土地上駐扎了中國計算機的國家隊,孕育了一種開拓精神。依據周恩來總理所說:“計算機是新的技術革命”,建起了計算所的南樓、北樓、東樓,20個上下的研究室,上千位科學家、科技人員、技術工人做出了一臺又一臺不斷升級換代地電子計算機,持續研制國之重器,為“兩彈一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貢獻碩果累累。這片土地是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工業化的初期,就不失時機邁入數字大道的歷史見證,計算所也就成為中國計算機的搖籃。難道拆掉南樓、北樓,計算所60年的奮斗歷史就和聯想的股份一起被“清零”?
如果僅將這個傳達室作為1984年開始,創辦聯想的一個起點,而且是計算所現存的唯一紀念標志。我以為就大錯特錯,愧對前輩、愧對歷史、愧對科學院和計算所的興起與貢獻。
近10年來,我一直呼吁,應當在中關村為中國的計算機事業,為1958年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建立紀念標志,至今還在呼吁中。現在才知道,缺失紀念標志,并非僅僅是一個歷史觀念,可能還涉及到國有資產、科研用地是否流失的現狀。
作者:徐祖哲 來源:計算機六十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