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主要批評了管理學學科的期刊文章發表現狀,但在社會內卷化和學術研究功利化程度日益加劇的今天,無不是社會科學研究普遍存在的問題。倘若我們將文中的”管理學“替換為其他學科,似乎也無違和之感。
作者:Dennis Tourish,薩塞克斯大學領導與組織研究教授(管理)
編譯:劉書博,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戰略系副主任
01
身處管理學研究領域,我們時常感到:這個學科陷入了危機
“所有提交的論文,必須有重大理論貢獻。” (“Al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AMJ must also make strong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我們進行如此大量的理論化工作,似乎更多是為了發表而對已有理論的重復加工,但并未加深我們對管理能力及其組織與社會背景的理解。”(第517頁)
“我們這個領域的很多作品都是帶有傾向性的、充斥著術語的、費力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似乎源于我們試圖使我們的寫作在學術上合法化,就好像描述和解釋組織的日常生活必須使用一種與那種生活日常截然不同的語言。似乎在拒絕實證主義的‘科學主義’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采用同樣抽象的詞匯,以表明我們畢竟還是嚴肅認真的學者。”
“研究結論所支持的核心假設是,一個人在最初經歷的組織慷慨程度與隨后一段時間的慷慨程度越接近,其工作表現就越好。我所說的“印痕-環境適應”和績效之間的關系取決于個人進入組織時的職業階段和二手印痕的影響由他人的印記在社會上傳播而來。核心假設的一個可能含義可能是“極端的詛咒”,即極高和極低水平的在一個人隨后的任期內,最初的慷慨與較低的平均績效相關。這些模式背后的機制是員工的社會化不同的資源環境發展出不同的解決問題和客戶交互的方法,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印記-環境適應于隨后的資源環境”。
“當經理們與新員工相處融洽、并持續如此狀態時,員工的工作表現就會更好,而當他們相處不好時,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現有員工的相處模式也有好有壞,所以樹立了態度和行為的榜樣。‘烙印’的含義是他人的經歷對我們的影響。”
03
同行評審過程如何損害我們的論文寫作?
“我們收到第一輪的評審意見稿長達13頁。責任編輯將R&R(退回修改重交)的決定描述為“高風險”。對此,我們修改后提供的回復信長達31頁。第二輪審稿意見長達10頁;我們的第二次回復是13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在給審稿人的回復上投入的精力和我們在撰寫原稿上投入的精力一樣多。”
“修改后發表的論文,比我們的第一個版本好嗎?我們不確定。我們所有理智上的激情都被擊敗了。它不再像我們自己說的話。它現在只是評論家們想讓我們寫的東西的集合,幾乎沒有偽裝成一篇學術文章……這感覺就像某種形式的雙重囚禁——作者們覺得他們好像被困住了,注定要寫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評審者和編輯也有同樣的感受,被迫對他們認為毫無意義的論文發表意見。他們花了幾百個小時來寫作,花了幾十個小時來評論和編輯。為了什么?”
“從本質上講,組織并不是獨立于溝通而存在的,因為正是通過溝通,組織找到了實體形式……而那些將他們作為領導者的角色制度化的組織結構,主要是領導者要求實體地位。”但這只在實體主張被其他人認可和回應的情況下有效。任何人都可以聲稱自己是組織中的領導者,但只有在他人不情愿地授予他領導地位的情況下,他才能獲得這種權力。此外,如果沒有這樣的主張被提出、協商和正式化,就不會有一個包羅一切的組織實體,在這個實體中,領導者可以從領導過程中脫穎而出。”
“除非人們彼此溝通清楚,否則他們無法組建組織。隨著組織的出現,一些人主張他們有權利成為組織的領導者。但他們必須與他人協商,看看這是否被接受。如果他們不能說服足夠多的人將他們視為領導者,那么他們就無法成為領導者。”
假設1:工作場所孤獨感越高的員工,對同事的親和力就越低(員工親和力)。 我的翻譯是:孤獨的員工很少與同事交談。
假設2:工作場所孤獨感越高的員工,對組織的情感投入就越少。 我的翻譯是:孤獨的員工不喜歡他們感到孤獨的工作場所。
“19個理論命題(10.4%)簡單地陳述了一種有關概念關系的存在,164個理論命題(89.6%)描述了這種關系的方向,卻沒有一個理論命題能預測一個點值或值的范圍。關于關系的形式,177個(96.7%)命題并無涉及……在大多數情況下,用來發展理論的命題所呈現的概念關系,如果其中沒有討論關系的具體形式或條件,可能會影響關系本身。相反,大多數命題本質上是說,如果一個變量增加,另一個變量將增加或減少。因此,隨著旨在測試這些命題的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增加,找到支持這些命題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他們的相關理論也會相應增加,使這些理論的風險逐步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沒有人讀我們的研究成果作品,沒有人記得它,或者沒有人從中得到進一步的靈感,研究就沒有價值”。
“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emplate a tangled bank, clothed with many plants of many kinds, with birds singing on the bushes, with various insects flitting about, and with worms crawling through the damp earth, and to reflect that these elaborately constructed forms, 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dependent upon each other in so complex a manner, have all been produced by laws acting around us… from the war of nature, from famine and death, the most exalted object which we are capable of conceiving, name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higher animals, directly follows. Thes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凝視著世間萬物——樹木交錯的河岸,斑斕多彩的花草植物覆蓋其上,群鳥鳴于灌木,昆蟲飛舞,蚯蚓鉆爬,在空氣中濕土里留下各自的微小錯綜痕跡。試想,這些構造精巧、繁衍不息的世間萬物,彼此為何如此相異,并以這樣復雜多樣的方式相互依存?我們所見大自然的運作與活力,皆由我們周圍發生作用的進化法則所致,這豈非有趣之事。
(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國政學人”)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