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春節了,許多地方都出臺了禁止燃放鞭炮的規定。
對此,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許多群眾包括筆者在內,就屬于后者,故在春節前夕向地方政府建一言:不宜輕易地禁放鞭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北宋宰相、文人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描述了我們的先人在爆竹聲中歡度春節的場景。
燃放鞭炮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南北朝的梁宗懔有一部記錄古代楚地風物故事的筆記《荊楚歲時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每當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還沒有火藥,也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故曰“爆竹”,借以尋求歡樂、逐瘟驅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詩人來鵠的《早春》有云:“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后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于是發明了火藥。中國人沒有將火藥用作殺人的武器,而是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以更響的爆炸聲尋求歡樂,驅逐瘟邪。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從而使爆竹升級為"炮仗",后又改稱"鞭炮"。
中國人大多含蓄內向,節日里一般不會像外國人那樣直接狂舞狂歡,而是通過燃放鞭炮來表達或釋放自己的歡快之情,因此鞭炮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狂歡的工具。鞭炮,給節日增添了氣氛和樂趣,不讓放鞭炮,讓春節黯然失色,了無生趣,過年沒了年味兒,青少年們轉而熱衷于洋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燃放鞭炮還兼有鎮邪驅瘟、祈求平安的吉祥之意。在古人的意識里,這甚至是鞭炮的主要功能。
另據研究,鞭炮硝煙還具有給空氣消毒的作用。《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煙花爆竹里有大量硫磺,燃放之后雖然短期會給空氣帶來影響,但也會殺死大量有害病毒,減少來年的病害。
再者,鞭炮煙花也是個不大不小的產業,可以為群眾提供就業,為國家繳納稅收。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看,鞭炮與燃放鞭炮的習俗,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年各地競相禁放鞭炮,禁來禁去,致使這個產業日漸式微,結果年味兒淡了,樂趣少了,文化傳承弱了,相關的就業與稅收也沒了,實在是失大于得。
地方政府不讓燃放鞭炮,當然是有理由的,比如避免空氣污染、減少噪音、防止火災和孩子受傷。其實,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管理、提醒和技術進步來逐步加以解決,而沒有必要動不動就一禁了之。
一些官員對社會的治理,秉承的不是“管好”的理念,而是怎么“好管”怎么做。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有點麻煩,就簡單地一禁了之。有的地方禁放鞭炮,甚至連農村都一并禁止,這就太過了。動輒禁止這個,禁止那個,這實際是一種懶政、蠢政、霸政,也是對百姓心愿和傳統文化的漠視。
有些地方為了照顧群眾感受,出臺了折中之策——指定一個地方,讓老百姓到這個地方放鞭炮,結果老百姓幾乎不去。為什么?一是因為不便,更主要的原因是鞭炮的鎮瘟驅邪之功,是鎮驅自家之瘟邪,故需要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來施放,而改到另一個地方燃放鞭炮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這種劃定專門場所施放鞭炮的做法,屬于不懂得傳統文化和群眾心理的決策。
現在,空氣指數已經成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績,許多官員唯恐燃放鞭炮影響了自己的所謂政績。但是,鞭炮的硝煙究竟是否真的污染空氣,是值得研究的。且不說鞭炮硝煙具有殺滅病毒的作用,即使在觀瞻上有所污染,也十分短暫而有限。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政府施政的目標。”因此,官員們不要把自己的政績看得那么重,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群眾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當然,如果環保部能夠在空氣指數的考核上,不將春節期間的燃放因素統計在內,在考核導向上有所調整,那就更好了。
筆者有一個感受,在西化觀念比較盛行的情況下,當代中國人往往對西方的事物很是認可,比如:每一個城市里最高檔的商業區,都是只賣洋貨而拒賣國貨,這等于在昭告人們只有洋貨才是高檔貨,國貨不行;打得頭破血流,甚至致人死命的拳擊,無論怎樣,照打不誤,沒人提出異議;本應該是極少數專業運動員才可以進行的極限運動馬拉松,硬是被各地不適當地搞成了群眾性體育活動,全國各地的馬拉松比賽已經高達600多個,大有泛濫成災之勢,這對于人民健康是不利的。相比之下,一些官員和學者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有失謙遜,不夠恭敬——比如,在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個孔子塑像不行,在曲阜建一個孔子文化園不行,節日里放放鞭炮也不行。這種排斥和貶低傳統文化的態度實在是值得商榷的。
對于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今天的我們應當珍惜之,繼承之,弘揚之,使之相傳不泯,綿延不絕,這是我們作為先人之后應盡的義務,也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我不希望“爆竹聲聲辭舊歲”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節日歡樂與節日標識終結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
所以說,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決策,須深思,須研究,須謹慎,更重要的是,須廣泛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四川頻道 林治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