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面對至暗時刻
澤連斯基對戰局的嚴峻描述,也印證了俄羅斯官方在6月21日的說法,即俄軍在北頓涅茨克周邊取得了緩慢但重大的進展,現在控制了該城90%以上的區域,包括該城所有的居民點,目前戰斗已經主要圍繞在城西高地上的阿佐特工業區附近。在頓巴斯地區長達90千米的主要戰線上,持續不斷的炮戰與短促突擊將戰局塑造為一個巨型的絞肉機,兩軍都遭受了空前慘重的損失,但戰場上的天平已經開始倒向俄軍。這一情況,對于北頓涅茨克守軍,以及烏克蘭的整個東部戰線,都十足危險。
2022年6月22日,是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后的第119天。在這近四個月的戰事中,戰火幾乎蔓延烏克蘭的全境。雖然俄軍在第一階段軍事行動后收縮戰線,但據烏軍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尼將軍在6月13日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的通話中表示,戰線長度仍然高達2450千米,其中1105千米處于交火狀態。戰前人口僅有3700萬人的烏克蘭已經將50多萬人送上戰場,并計劃將同樣數量的公民編入軍隊,而這些軍隊可能已經遭遇了8-10萬人的傷亡。烏克蘭政府也承認,烏軍的傷亡已經達到每天800-1000人的量級,這已經遠遠超過當前以及2004年度的烏克蘭人口出生率。在全球范圍內,烏克蘭不算一個小國,但這樣的傷亡速度仍是難以長期承受的。
而戰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中,人力已經是烏克蘭相對而言最富裕的一項了,在財政、裝備與彈藥數量上,烏克蘭面對的情況更為嚴峻。以地面作戰的中堅力量—主戰坦克為例。在獨立之后,烏克蘭唯一新生產的主戰坦克就是T-84型,該型主戰坦克自2009年烏軍下單采購(10輛)以來,直到2015年停產,一共只生產出59輛,其中49輛出口泰國。平均每年生產8輛坦克。而烏軍在開戰時擁有的主要是繼承自蘇聯的T-64型,開戰前僅由761輛現役和578輛庫存。自開戰以來,這些T-64的損失可能已經超過半數。波蘭與捷克緊急援助的230輛T-72根本無法補充烏軍坦克的快速消耗。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地面戰規律則顯示,沒有坦克,就無法實施有力的深遠突擊。
開戰四個月以來的慘重損失,已經將烏克蘭在戰前精心準備的老兵與重裝備消耗殆盡。而烏克蘭的財政情況則面臨更加危險的懸崖。烏克蘭在開戰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22年2月25日啟動總動員,這在為烏軍提供大量兵員的同時,也意味著社會經濟的全面停頓。烏克蘭財政部長在5月11日即聲明,本國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因戰爭出現45%的下跌。這一情況比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的30-35%要高得多。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截至6月,烏克蘭的國際收支缺口約為143 億歐元(150 億美元)。美國與歐盟雖然采取一系列經濟援助措施,向烏克蘭緊急輸血超百億美元,但社會經濟生產的停頓也因此而導致了驚人的通貨膨脹,在4月已經達到15.9%,到年底前預計將達到20%。這也將進一步降低烏克蘭財政資源與西方經濟援助的效能。
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看出,自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第二階段啟動以來的慘烈消耗戰,已經顯出出殘酷而明顯的效果。
消耗戰的殘酷真相與邏輯
2022年3月25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的第一階段結束,3月29日,俄軍開始從基輔一帶撤退,截止4月6日,俄軍基本已經退出哈爾科夫-蘇梅以西的烏克蘭國土。但這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俄軍只是將受挫戰線上的部隊撤回休整并充實到其他戰線上。新一階段的戰斗在4月18日打響,這輪俄軍攻擊的重點轉回到東部戰線,世人一度認為,俄軍將利用烏軍在這里的突出部,上演一次經典的大規模圍殲戰。但后續事態的發展再次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期。
俄軍發動此次頓巴斯戰役的兵力,計有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第20、29與35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等多個集團軍的76個營級戰術群,總兵力在6-9萬人左右。而俄軍進攻方向上的烏軍則為6個陸軍的野戰旅,加上若干國民警衛隊與國土防衛軍等靜態防御部隊,澤連斯基在戰役爆發前,稱這里有約44000名烏軍官兵。
與此一階段不同的是,俄軍顯然意識到了自身營級戰術群的優勢,在于超大編制的炮兵。炮兵,是軍人們口中的“戰爭之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扮演著地面火力的核心。在最近的幾十年里,一度收到輕視,但對于財政匱乏的俄軍而言,炮兵是比空天軍更值得信任的伙伴。每個營級戰術群都擁有1-2個炮兵連和1個多管火箭炮連,這些武器不夠精準,反應也不夠快,卻能用非常傳統的方式收割生命。而且,因為廉價的四軸無人機充斥戰場,炮兵隱藏位置越來越難,這挑戰了冷戰以來炮兵快打快收的戰術,讓炮兵之間的對決變得空前慘烈。
從4月18日以來至今,北頓涅茨克的戰斗極具毀滅性。兩軍不斷使用無人機、輕步兵分隊在戰場上尋找對方的位置,然后用遠程炮火向對方播撒死亡,最后用機械化縱隊奪取陣地。但機械化縱隊暴露在戰場上的時候,總會引來對方隱藏炮兵火力的覆蓋殺傷。而在此過程中,俄羅斯空天軍始終沒能壓制烏克蘭炮兵發揚火力。這一切,除了無人機不停地回傳現場畫面之外,簡直宛如100多年前的第一次大戰。兩個呆滯的巨人,相互用重錘錘擊對方,幾乎不做閃躲,用成百上千的生命,去爭奪幾百米或是幾千米的進退。
俄羅斯國防部,聲稱截至 6 月 20 日已殺死了12500名烏克蘭士兵。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聲稱截至6月16日已打死1930多名烏克蘭士兵,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聲稱截至 6 月 16 日打死1400名烏克蘭士兵。而烏克蘭當局聲稱截至6月20日已殺死多達7360名俄羅斯士兵。在戰損方面,俄羅斯一直沒有公布戰損情況,而烏克蘭在經歷最初的動蕩期之后,開始定期提供傷亡情況日報,截止5月初,烏軍每天在頓巴斯前線陣亡50-100人,但到了6月份,北頓涅茨克戰斗達到高潮,頓巴斯每天有多達200名烏克蘭士兵喪生,800多人受傷。甚至有些烏克蘭官員估計,烏軍的日傷亡速度遠超每天1000人,單日陣亡數字可能在200-500人之間。頓涅茨克親俄武裝則公布,自4月23日至6月18日之間,共陣亡702人,負傷3111人。
俄烏兩軍的戰報,都存在過度美化的問題,若按兩軍戰報公布的戰果計算,對手都應該已經被打得山窮水盡了。這種戰報極難準確判讀,但日積月累,也不難看出大概情況與發展趨勢。兩軍的損失水平也已經可以看出端倪。
在6月20日,據《莫斯科時報》援引獨立調查機構iStories發表的報告指出,在4個月的戰斗中,俄軍已經損失了2-4%的官兵,即15000-33000人遭受不可恢復性損失(陣亡、重傷、被俘與逃亡)。裝備損失更是達到參戰坦克的23-42%和與裝甲車的14%。即便對于俄羅斯相對發達的軍事工業而言,要補充這樣規模的損失,也需要多年的滿負荷生產。iStories的報告是基于對俄軍陣亡官兵家鄉發布的訃告與戰場照片判讀等手段,總體而言可能偏向保守。但即便如此,俄軍的損失情況也是令人震驚的。
也是在6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伊戈爾·科納申科夫(Igor Konashenkov)在新聞發布會上稱:“自5月19日以來,僅烏克蘭武裝部隊第14獨立機械化旅旅就損失了2100多人傷亡。”而根據烏軍編制表,即便在滿編狀態下,該旅兵力也僅不到4000人。這個傷亡規模幾乎相當于該旅中全部一線戰斗力量的編制(包括3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摩托化步兵營、1個坦克營)。他還指出,出于對慘重傷亡的恐懼,原定補充該旅的800名烏克蘭新兵抗命,拒絕前往戰場。隨后,他還點名了烏軍第10山地旅與第30獨立機械化旅也存在類似問題。
與烏克蘭方面關于傷亡速度為每天約1000人的說法相對照,第14旅作為烏軍在前線交戰的20多個野戰旅之一,持續遭受每天超過70人的傷亡,也并不是特別難以置信的事情。與此相比,俄軍第35諸兵種合成集團軍此前曾被俄方博主曝出戰斗步兵所剩不足百人,這個部署在西伯利亞的集團軍,將下轄3個作戰旅中的2個旅編成5個營級戰術群投入烏克蘭戰事,總兵力在6000-8000人之間,戰斗步兵不到2000人,在90多天的持續戰斗后,一線承擔主要戰斗任務的戰斗步兵減員至百人,平均每天戰斗步兵的凈減員也僅為20人左右。
而此前,第35集團軍在哈爾科夫前線遭遇到了困境,還有另外一面值得注意,那就是,即便該集團軍的戰斗力損耗如此嚴重,當面的烏軍也仍未能洞穿此處的俄軍戰線。這顯示出,在第一階段的大規模的消耗之后,相當一部分烏軍部隊的訓練水平與戰斗力已經出現嚴重滑坡。提升部隊戰斗力的最佳途徑絕非戰場上的鍛煉,而在于平時嚴格而系統的訓練,當一支部隊在戰場上嚴重消耗經過良好訓練的官兵之后,補充上來的新兵縱然經歷戰火,但技戰術素養仍不可避免回落。這是戰爭史上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規律,殘酷的消耗戰,并不能讓士兵變得驍勇善戰,而只能迫使士兵習慣于優先保住性命。長此以往,部隊必將失去進攻的銳氣,戰線的僵持凝滯也將不斷加劇。
這種戰斗形態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俄軍放棄了開戰時刻狂飆突進的打法,不再對己方的兵力與技戰術水平抱有絕對的信心,轉而將籌碼壓在了體量差距這一最本質的優勢上。這種打法,在俄羅斯過去幾個世紀的歷史中司空見慣。
與時間賽跑
開戰120天后,開戰第一天那震驚與慌亂的感覺猶在,但時間已經為我們抹去了籠罩那一天的戰場迷霧。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是,烏克蘭對于俄羅斯的全面進攻已經做了八年的準備,美國與北約事實上也早早地掌握了俄軍可能的動向。所以,第一天的慌亂主要是戰役層面的,更多針對俄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間和方式。在開戰的第48小時前后,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烏克蘭的軍事、政治與心理準備事實上非常充分。在俄軍大舉突襲基輔之時,澤連斯基所做的是按部就班的軍事動員,將首都的安全完全寄托在國民警衛隊與國土防衛軍的抵抗上,烏軍總參謀部始終牢牢掌握著基輔-哈爾科夫一線的野戰集團以靜觀戰局。同時,澤連斯基更清楚要通過和談的方式拖慢俄軍的節奏,并籍此在戰略與輿論方面推動西方的支持??梢哉f,開戰后的50天,烏克蘭憑借八年的努力備戰,成功地擋住了俄羅斯的致命一擊。
開戰后第54天,俄軍祭出了一百年前的戰法。俄軍選擇這一戰法,并不是因為俄軍的炮兵更加出色,戰術更加先進,而只是基于一個簡單的事實,無論是火炮、炮兵還是彈藥,俄羅斯都更加經受得起消耗。蘇聯倒下后的幾十年中,俄軍的炮兵仍在維持裝備更新,但烏克蘭沒有新生產過一門重炮。
開戰后第100天,烏克蘭軍事情報局副局長瓦迪姆·斯基比特斯基對英國《衛報》記者表示,“這場戰爭已經變成了一場炮戰,而烏軍正在輸掉這場炮戰。”他還指出,烏軍的重炮在戰場上每天發射5000-6000枚炮彈,這只相當于俄羅斯的十分之一。這些彈藥幾乎已經全部是北約制式的155毫米炮彈,因為蘇式彈藥已經消耗殆盡。
烏克蘭此前庫存蘇式彈藥的枯竭,意味著,即便戰前烏軍的近千門牽引式的或自行式的重炮仍有幸存,也無法再發揮作用,目前烏軍的火力支撐是約250門北約各國援助的重炮,而這些重炮包括“達納”、“凱撒”、PZH2000、“蟹”、“祖扎納”、M109A3/4、M777、FH70等八個型號,這幾乎讓頓巴斯變成世界火炮博物館,縱然火炮與彈藥設計全部遵循《北約彈道協議》而同步化,但性能與機械差異也足以變成戰術指揮官與機械師們的噩夢。而這些噩夢,最終都將變成步兵的地獄。
公平地講,烏軍炮兵打得不錯,俄軍炮兵的表現大失水準。異位而處,若俄軍炮兵的戰術素養達到烏軍的水平,烏軍的地面部隊早就在戰場上被抹除了。但在78年前,在這一戰場上的蘇軍炮兵面對德國同行也沒有什么戰術優勢,可憑借數量優勢,蘇軍一樣碾碎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
開戰之初,北約曾為其大規模援助的單兵反裝甲/防空武器自鳴得意,認為僅憑“標槍”、“毒刺”與NLAW便足以摧毀俄羅斯的戰爭機器。但隨著戰爭之王重新主宰戰場,北約的軍備體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持續的地面裝備削減,缺乏應對大規模高強度地面戰爭的歐洲國家,縱然有著各種高新技術,卻拿不出應對一場大規模地面戰爭的炮兵資源,即便是地面裝備工業最發達的德國,每年也只能生產約20門PZH2000型自行火炮。當前,將北約歐洲各國可用的庫存火炮全部調出,可能都難以滿足烏克蘭的需求。而值得注意的是,影響歐洲大國對烏克蘭援助的,不僅僅是武器產能,更有國際戰略上的陰微考量。
在在烏克蘭步入生死之境時,德國作為北約中最強大的歐洲成員國,卻在軍事援助上縮手縮腳,反而計劃在G7峰會上大談“烏克蘭版的馬歇爾計劃”。這讓人不能不聯想到,德國是否打算憑借俄羅斯的威脅重新強化自身影響力與地位。在普京在2月23日發表講話放棄明斯克協議時,德國與法國就已經在此次事件中失去了主導權,其對東歐,甚至整個歐洲的影響力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隨著戰局發展,對俄制裁聲浪逐漸回落,國際能源市場壓力巨大,而美國也開始面臨國內與其他戰略方向的牽扯,德國與法國重新爭奪主導權的時機也到來了。
(來源:“華語智庫”微信公眾號轉編自“鳳凰網軍事頻道”,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