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以來的社會歷史觀察,選拔科學家似乎是有“黨依靠的高級知識分子”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則,所謂提倡“又紅又專”,重用“又紅又專”,近年來改為“重用海歸”。重用“又紅又專”,這種劃線的制度雖不是最高效的科學家選拔制度,但也曾是很長時期內中國科學界有效管理、選拔人才的不二選擇,但是“重用海歸”卻不是這樣。
筆者認為,在重用“又紅又專”這個傳統制度的基礎上,要增加一條——卓越的科學家首先要符合科學進步規律。
我們首先要明白科學真理是動態的、進步的、未知的,是需要在探索中前進的,因而選拔科學家的關鍵標準應該是能帶領人類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人!
過去,我們在選拔“又紅又專”的標準上,取得了人才制度的一定成功,創造了很多中國卓越的工程型科技成果,后來“重用海歸”,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對西方產生了盲目崇拜,以至于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長期被美國遠遠甩在后面。那么未來,需要考慮到中美走向完全脫鉤的風險,中國必須著眼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那就就必須在重用“又紅又專”這個傳統制度的基礎上,選拔符合科學規律的人才——有“探索精神的科學家”!而不是那些寫得一手好論文的“循規蹈矩”的科學家!
科學家要有“科學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這個前提的重要性對于“中國自主創新”而言,是僅次于“又紅又專”但是遠超過“重用海歸”的權重!錢學森先生睿智無比,他在這個問題上見解是卓越的,即錢學森認為他自己是“又紅又專的海歸”。但是筆者認為,卓越的人才確實應該“又紅又專”和有“科學探索精神”,但是海歸卻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標準。
紅專與海歸中很多都是繼承性的、工程性的、學習型人才,而探索型的科學家人才,可能是“李云龍”這樣的草莽英雄,有那種“不服管”的個性。有人說,你這是提倡“民科”路線的歪門邪道,那么你看看人類科技歷史上,類似愛迪生、特斯拉、孟德爾等很多大科學家,民科草莽出身的比例有多少?!
踩踏“民科”,崇拜“帽子”,選拔“順民”,就是打擊了中國本土科學界的真正創新精神,失去科學本質源頭的探索精神,就是自我廢棄了本民族的科技精英!
繼續堅持“破四唯”,打破民科、官科、海歸、紅專的差別,選拔卓越的中國領軍科學家的標準,首要的關鍵條件應該是——能帶領全人類、全中國進行未知科學領域內(某一種)探索的創新者!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選人才!
(文章發布時有刪改)
作者:莫宅;來源:紅色文化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