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如果說老子“天下大事 必作于細”,強調的更多是天下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累積而成(所謂一只蝴蝶翅膀扇動可能會引起大洋對岸一場海嘯),那么莊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話,既有數學的微積分理念,也可以理解為做事細無止境。
電視劇《絕密543》中,為了躲避我軍導彈攻擊,國民黨軍從美國進口的高空偵察機安裝了新裝置,一旦被我軍雷達鎖定,飛機會立即發現并報警,駕駛員會緊急采取措施規避導彈。要想破解這一裝置,我軍必須在雷達鎖定敵機10秒內發射導彈,讓敵機反應不及。導彈一營演練后,發現完成導彈發射一系列準備工作最快也要36秒,而二營經過苦練,只用8秒即完成導彈發射,再次擊落敵機。
這雖是戰爭,可今日手機、電腦開機速度的比拼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
通常,我們總以為7納米、5納米甚至3納米、1納米之類,只是半導體領域相關產業的事,殊不知,我們的任何工作,都當有研發創新的戰斗姿態,都當有精益求精的“納米意識”。
《莊子·徐無鬼》記載了“匠石運斤”的故事:郢地有個人把白色粘土涂抹在鼻尖上,粘土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他讓一個叫石的匠人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快得像一陣風,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卻沒有傷到鼻子。郢人站在那里臉色毫無改變。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找來匠石對他說:“你再給我砍一下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只是,我的搭檔郢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莊子擅長利用寓言故事說理,然而現實生活中,面對歹徒綁架人質,狙擊手還真的需要練就“匠石運斤”的絕活,在極端復雜困難的情況下果斷解救人質。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中的話,何嘗不像我們今日說的“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如果以納米尺度標注事態緊急程度的量級,是不是可以把“將受命之日”“臨軍約束”“援枹鼓之急”分別定為5納米、3納米、1納米?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938年3月,神頭嶺伏擊戰前,司令部按地圖確定在嶺上埋伏,打嶺下公路上通過之敵。事后劉伯承還是不放心,堅持要親自去現場看地形,果然發現,地圖有誤,公路實際是在嶺上,連說:“粗枝大葉可要害死人??!”他及時改變了設伏方案,一戰殲滅日寇1500多人。
戰爭年代,將帥一個錯誤的命令可能導致無數人白白喪命,讓人不敢不慎。和平時期,較少面對生死考驗,少數領導干部或下車伊始即哇哩哇啦,或“方向不明干勁大、思路不清點子多”,信馬由韁興之所至地做規劃發命令,以致于屢屢上演“前官種柳平沙,后官換了梅花。新竹這官種下,心驚膽戰:怕別人來了偏愛枇杷”的鬧劇。殊不知,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庸官先拍胸脯、后拍腦袋、最后拍屁股的瞎折騰,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害不亞于“溫水煮青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繡花功夫”正是“納米意識”、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我們的各行各業都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可不察”的悚惕謹慎,都有研發創新的姿態,都有精益求精的“納米意識”。
作者:陶余來,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