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國際形式下,對美國的種種行動究竟怎么看,中國采取怎樣的對策?這是世界關注的兩大相互聯系的問題。
一、美國在戰略收縮:對美國的國家行為的一種解釋
已有學者指出,美國會收縮。特朗普總統看來也有此意。問題是美國的戰略收縮會多強,多快!
從行為看,退出原來參加的諸多國際協議就是美國的戰略收縮,廢除奧巴馬總統擬定的TPP也是美國的戰略收縮。然而,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美國對世界各國發動的貿易戰也是戰略收縮,而且是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戰略收縮。
因為貿易是維系美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最主要的經濟渠道之一。美國退出各種國際協議,所涉及的只是美國減少會費、活動經費、國際義務,而減少貿易,那意味著美國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大大降低。
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的另一個經濟渠道是對外直接投資。美國政府想要美國資本轉移回國內。這也顯示是美國的戰略收縮意圖。然而,美國政府并沒有直接的抓手促使美國資本轉移回國內。現在看,美國只有逆轉其支持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才能敦促美國資本轉移回國內,但這也難。
美國資本退出中國,也會投到其他國家。美國資本的利益還是需要全球化的意識形態。
任何一個強權在實施戰略收縮時,都有一個國際形象問題。尼克松要從越南撤軍,需要國際形象。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也需要國際形象。當實力不足以維持某種既定格局或者某種預想格局時,戰略收縮是不可避免的。但為此付出不必要的國際形象代價就沒有必要了。
曹操兵退斜谷時,因被楊修看出而惱羞成怒。中國古代一些將軍在退兵時往往以進為退。美國當前看起來極為蠻橫的退出協議、貿易戰很可能就是戰略收縮。美國并不需要在意,這些行為是否要達到其表面宣稱的目的,而只需要完成戰略收縮就是大功告成了。這應該是為什么特朗普看起來得到許多共和黨支持的最主要原因。
許多美國著名學者批評美國發動貿易戰達不到目的,是他們理解錯了特朗普的意圖:美國只要較為體面地完成戰略收縮就是最大的成功。
美國歷史上有孤立主義的傳統。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孤立主義的傳統依然強大。有研究認為,羅斯福明知日本要偷襲珍珠港,但依然按兵不動(只是把航母轉移出港外),為的就是克服美國強大的孤立主義傳統。
美國人性似乎也是支持孤立主義的。美國國土廣大,人煙稀少,許多家庭獨立存在。這養成了美國人相對中國人喜歡獨處的性格。美國人崇尚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尊重個人隱私,這都是強大的孤立主義人性的表現。
二、為什么判斷美國在戰略收縮
中國人講,沒有不散的宴席。從歷史看,幾乎沒有一個大國長盛不衰。現代世界大國的興盛一般不超過百年,無論這個大國看起來多么強大。
在西方,肯尼迪(1988)曾對大國興衰進行總結,揭示了美國注定衰落的歷史宿命。
美國在70年代初就因在30個國家或地區中駐軍100萬,同42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是53個國際組織成員,對近100個國家或地區提供軍事或經濟援助,加入5個防御同盟(肯尼迪,1988,第473頁)被肯尼迪說成是“無疑是一個自大的國家的狂妄舉動”。在這么多這么遠的地方投射武力無疑耗費巨大的資源。而且這種耗費由于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而增大。
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轟炸機的價格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倍,戰斗機是100倍,航母和坦克是20倍和15倍,潛水艇是160萬/5500倍(肯尼迪,1988,第537頁)。這種價格的上漲除了美國通貨膨脹(各國都可能有)之外,主要就是因為美國占據著國家重大權力或對權力有重大影響的美國軍工部門需要利潤。美國軍工企業不可能坐視美國華爾街大發其財,而任由自己經濟地位下滑。
從今天看,美國軍費開支不僅龐大,而且上升,再加上它的軍事力量在朝鮮戰場、越南戰場以及最近的中東國家被證明無法達到目的,美國的軍費的投入產出比就極低了。因此,美國在軍事上的需要的合理性就大大降低了。
美國已有重要人物,如索羅斯等人指出,在美國耗費了幾萬億美元用于中東國家的這十幾年,中國則使用巨額的資金投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中。紐約肯尼迪機場的設施遠遠落后于北京機場,以至于有美國學者認為,美國比中國更像是發展中國家。
在當代通訊領域,中國支撐4G、5G流量的手機基站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美國。這說明,美國市場經濟下存在著極其嚴重的資源錯配。在美國一些學者和重要人士看來,美國的市場決定幾乎是在要美國的命。美國不僅沒有投入,而且由于其私有權等的限制,導致這種基站的設立的交易成本極高。這正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已經不能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所容納的道理。更不用說,中國在研發領域正在趕超美國。在這樣的格局下,美國實行戰略收縮是毋庸置疑的。
最近,也有西方學者指出,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冷戰高峰期,蘇聯曾經是擁有世界最大武裝力量的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占美國的一半,并且擁有遍及整個東歐的勢力范圍。然而,蘇聯的實力并未給它帶來強大的力量,而是遭遇更多的阻力。蘇聯的強大是將西方聯盟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駐扎在距離萊茵河不到160公里的紅軍不僅是北約組建的觸發因素,也推動了歐盟的成立。蘇聯的能力也讓西方國家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聯合起來,共同支持全球阻止蘇聯擴張的努力。而今天,只有在蘇聯解體俄羅斯GDP只有美國的十二分之一的時候,俄羅斯才發揮了巨大的影響。蘇聯的崩潰、俄羅斯力量的萎縮反而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新的影響力,它成為西方聯盟的一個生存危機。在2011年利比亞戰爭期間,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批評他的西方盟國“搭順風車”,實際上表達出北約用處降低的信息,現在特朗普又稱北約“過時了”。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弱勢甚至可能削弱歐盟,并推動英國脫歐。諸如全球化、自動化和移民等因素已經加劇了美國政治中的兩極化和黨派對立。西方因失去了共同敵人,未來分裂會更加明顯。(見《德媒:普京把俄羅斯的弱勢轉變成優勢》,載《參考消息》2018-08-10)。
蘇聯解體并不是因為美國強大,而只是蘇聯領導集團腐化瓦解的結果。
從歷史看,英國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只是通過策略性地顯示武力就維持了霸權(古奇,2004,第301-303頁,載默里、諾克斯、伯恩斯坦,2004)。轉用彭德懷元帥的話說就是,曾幾何時,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國在近代面臨西方的這種入侵時,一時暈頭轉向。
中國人(如魏源、嚴復、梁啟超等)當時就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信息,當中國人驚訝千年之大變局時,當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制夷時,英國人卻在惶惶不安于其本土被入侵。[1]二戰時,德國轟炸英國顯示英國的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
當英國在歐洲騰出手來,經營世界時,它是把印度變為殖民地,把印度龐大的人口變成英國的無報酬的兵力源、赤字消化國(支付戰爭費用、撫恤金)(阿里吉,2009,第133頁)來經營的。
而當日本圍攻英國治下的香港時,面對的不戰而降的英軍。在國內戰場上屢屢敗于共產黨軍隊的國民黨軍隊組成的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卻能在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先后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余人。
這樣看,林則徐敢于抗英就不僅僅是民族英雄的行為了,而是代表著當時中國人對于英國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了。在這個意義上,行為不重要,科學的認識才更重要。因為科學的認識會指導行為的成功。林則徐行為的最終失敗不是由于他認識不科學,而是由于清政府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而且,林則徐的科學見解在清廷上下,包括眾多知識分子的崇英、恐英的氛圍中不可能找到足夠的支持!也就是說,林則徐的失敗是當時條件下美式民主的失敗。設想如果林則徐當年組成了一個強大的黨派,林則徐的命運就會改寫。[2]
英國已然如此,美國能獨善其身嗎?美國也是用英國的政策。1969-1973年間的美元相對黃金貶值表現出美國不惜破壞其主導制定的國際經濟秩序、不惜以把危機轉嫁給德國和日本為代價來維持自己的經濟運轉(阿里吉,2009,第131頁)。1985年,美國再次借助匯率政策,通過簽署廣場協議讓日元升值挽救自己處于危機邊緣的制造業(阿里吉,2009,第104-106、158頁),而其間接作用是提高了東亞把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相對日本的競爭力。2001-2004年,美元對歐元貶值35%,對日元貶值24%(阿里吉,2009,第197頁)。美國在1985年迫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后,又于1995年簽署反廣場協議,逆轉了美元貶值的趨勢(阿里吉,2009,第106頁)。
王今朝(2016)揭示了美國正在面臨其失去國際統治力的國內根源:系統性和根本性的危機。我正在進行的一些更深入研究的初步結果也表明,美國的赤字、匯率、債市更是危如累卵。俄羅斯已經拋售其所持有的美元。其它國家是否會逐漸拋售美元、美債呢?美元作為美國國際統治地位的象征,美債作為美國金融界發財的基礎,這些都已經岌岌可危了。
實踐已表明,美國國際越擴張,財政赤字、國際收支赤字越增加,美元、美債越危險。唯一的策略只能是戰略收縮了。這一點在美國學界、美國政界恐怕都已經是共識了,只是還沒有人像《皇帝的新裝》中的那個小孩大叫出來。但中國一些學者,特別是不崇美、不恐美的左翼知識分子已經看出來了,也說出來了。
三、中國應該采取地區守成戰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文木教授認為,大國崛起于地區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擴張。這是對中國古代緩稱王戰略和毛主席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認識的一種現代概括,是毛澤東主席所講的中國永遠不稱霸的另一種表述。
中國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早已成為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強大力量。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僅僅用了20年,即在20世紀70年代就不再被西方強國視為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而是與美國、蘇聯、日本和西歐一起被視為五大權力中心之一,并且排名第三(肯尼迪,1988,第495、501、510頁)。
肯尼迪(1988,第547-548頁)引用了一位觀察家的說法:
“中國自1952年后,工業年增長率約為10%,以至于到70年代末期,中國工業經濟至少相當于蘇聯、日本1961年的水平”。
他還強調,這個平均增長率是把1958年至1959年的大躍進時期、60年代初蘇聯撤回援建資金、專家和圖紙時期和文革時期通通計算在內的數字。
如果有人對這些數字持懷疑態度,那么,可以考慮這些數字,英國在世界制成品生產中所占份額從1953年的8.6%下降到1980年的4.0%,它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也從1955年的19.8%下降到1976年的8.7%(肯尼迪,1988,第516頁)。
今天,中國GDP已經是世界第二了。中國不可能再韜光養晦了。但中國依然應該采取地區守成的戰略。這個戰略使得中國不會過多地消耗國力。在這個戰略下,中國可以有步驟有計劃地支持第三世界各國的發展,向這些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開展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甚至是投資。在這方面,國際上是對中國有著巨大的需求。但中國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滿足這些需求。
四、結 語
改革開放后,中國所引進的美國經濟學教科書中,凡是涉及國際、美國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美化美國。
比如,介紹自由貿易的理論、介紹國際經濟體系的安排,都具有美化美國所主導的戰后世界經濟秩序的含義。大多數讀者,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學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其影響,產生了崇美、恐美的心理,或多或少。在此心理作用之下,諛美、贊美的話語也就充斥中國了。
中國介紹西方經濟理論已經近30年了,擁有這種崇美、恐美心理的人已經在社會中有了雄厚的基礎。但是,仔細、系統閱讀、分析西方學者、政治家的文章、著作,透過文字看其本質,就可以發現在當前國際風云變化的局勢下,崇美、恐美大可不必。在這方面,還有大量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實事求是的工作要做、可做。
參考文獻:
喬萬尼·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路愛國、黃平、許安結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自1500-2000年經濟變化和軍事沖突》,天津編譯中心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今朝:《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系統性和根本性》,《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第20期。
注 釋:
[1]隨著西方制造業的發展,航海技術越來越發展,于是,它們迫切需要進行盈利的貿易。于是,基于艦船的大炮和由艦船所運輸的士兵成為它們策略性顯示武力的手段。當毛澤東總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時候,他就深刻地得到了與后來的西方學者一致的結論。
[2]在二戰后的英國,丘吉爾和戴高樂都敗于這種英式、美式民主。所以,民主本身無好壞。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導;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