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殺魚弟事件”折射城市務工子女教育存在短板
據《中國青年報》8月9日報道:2010年,年僅10歲的小孟,因一手“殺魚絕技”而爆紅網絡,人稱“殺魚弟”。然而時過8年,竟然發生了悲劇,8月3日,“殺魚弟”服用劇毒農藥百草枯自殺,目前正在山東齊魯醫院接受治療。發生在“殺魚弟”身上的悲劇,值得整個社會反思。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
與城市兒童相比,務工家庭在子女教育上面,物質和精神層面都存在明顯差距。由于務工家庭大多知識水平不高,把在城市“務工賺錢”當成“第一要務”,往往忽略孩子的成長教育,與他們之間缺少交流互動,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近年來,有些城市務工家長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卻因自身教育水平限制,在具體教育過程中缺乏科學方法,使得子女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
“殺魚弟”的悲劇雖然是個例,但映射出很多城市務工家庭缺少溝通、方式簡單、親子關系維系困難等教育痛點。
二是社會教育缺項
8年前,“殺魚弟”輟學“掙錢”,公眾沒有意識到這是輟學,而陷入無意識的輿論狂歡,從側面反映出整個社會對待教育的“畸形觀念”。
當前,我國社會教育尚未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幼兒園就起跑”的高考心態,在教育資本市場的作用下,催生了大量“提高應試成績”的補習機構,而真正在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方面的科學施教體系尚未建立,作為其中的弱勢群體,針對城市務工子女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成長”投入更是嚴重匱乏,出現“社會資本不進來、政府財政不跟進”的尬尷境地。
三是政府管理缺位
城市務工家庭由于經常在家鄉與務工城市之間流動,加大了政府管理的成本。由于戶籍、居住地政策不同,針對這部分人群很容易出現“兩不管”的“空白地帶”,家庭超生、子女輟學、未成年家暴游走于社會治理的“邊緣地帶”,折射出政府管理的覆蓋面和銜接機制存在制度缺位。
“殺魚弟”家庭共有6個孩子,作為家中長子其從輟學到上學再輟學,呈然與父母教育理念有關,但兩地政府也應承擔一定的管理失責責任。針對一再違反國家政策的現象,相關政府部門的“視而不見”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基層工作該少一些“表哥”“表姐”
鄉鎮工作人員大多有此感受,每天上班就被上級部門的各種報表“幸福纏繞”,“日報周報月報天天報,一個都不能少”,扶貧次數量化指標、組織生活數字人頭,甚至一些招商項目尚未真正落地,“耀眼”的經濟數字就已“列統”。
大數據時代要有大數據思維,通過對基層上報的數字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快速了解某項工作的部署落實情況,及時修正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但過度依靠“基層報表”,在辦公室里“研究”工作,也是形式主義在作祟。
基層工作人員全都變身“表哥”“表姐”,每天疲于應付各種報表,就會滋生“數據造假”亂象。有些職能部門為了講究前后數字的邏輯關系,即使前面“報錯了”,也要求下面單位按照“錯的數據繼續報”,自欺欺人的工作態度,讓基層數據摻雜太多水分,沒有了“數字透視工作”的基礎,對科學研判具體工作執行情況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
“報表”固然重要,也是開展工作的一個有效抓手,但過分強調“報表”作用,甚至強制把“報表”作為單獨任務與實際工作割裂開來,就喪失了“報表”的存在價值。
只有運用系統性思維,把數字報表與工作實踐有機融合,才能真正把工作落細落實。
“南京無名女童尸體案”后續事件引熱議,折射我國社會社會救助體系存三點不足
6月25日,南京江寧一河道發現一具無名女童遺體。7月25日,南京警方經一個月調查后通報,女童身份已查明,是被自己的爺爺和爸爸推入河中溺亡。該事件在社會公眾持續引發熱議,大家在譴責其父親和爺爺殘忍的同時,進而轉向表達對這個家庭的“理解”,以及對我國社會救助保障體系的深思。
一是社會救助政策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
當前,我國救助水平仍然偏低,城鄉低保補助、五保供養經費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現階段仍是造成我國家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家庭成員中一旦有患慢性病、大病人員,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往往都有一定的報銷比例和救助標準,對困難家庭而說只是杯水車薪,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此外,個別家庭因突發事件、意外事故花費了巨額醫療費,而此類“大病”往往不在國家救助范圍之內,大多數都是由家庭來進行承擔。
二是社會救助體制和政策銜接機制有待加強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各部門要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做好政策銜接。社會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業援助等多項制度,但諸多救助制度還沒有專門的條例,存在管理多頭,條塊分割的問題。
針對此案中的“璇璇”等腦癱殘疾兒童,家庭仍然是看病和康復治療費用支出的“主力”,政府在發揮兜底功能,利用醫保和大病救助機制,以及公益組織捐贈等機制上面仍然存在諸多短板,疾病成為壓垮整個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是救助隊伍與救助工作不相適應
目前,社會救助工作量大、政策性較強,鄉鎮民政辦以及村“兩委”干部面對上級民政、殘聯等多個部門的業務對接任務,存在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政策知識掌握參差不齊等現象,直接影響社會救助政策在基層的落實。
此外,部分基層黨員干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責任主體不明確,入戶調查不深入,救助公示走過場,存在村“兩委”干部說了算的現象。
此案中,女孩出生時就患腦癱,經過近3年的治療沒有好轉,每天要服用40多元的藥物來維持生命,母親離異出走、奶奶患癌、家庭欠債十幾萬,生活如此艱難,但遲遲享受不到國家相關救助政策“兜底”保障,然而在悲劇發生一個月后卻拿到當地村委會開具的“困難家庭證明”,這從側面也印證了當地基層干部工作上的“失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委辦公室;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