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對于大陸來說,在馬英九仍在任之際同意與其會面,形同是向國內國外再次傳遞了關于“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強烈意志;同時,此次兩岸互動規則和交往位階的最重大突破,也展現了大陸對臺灣關于在共同政治基礎上,任何棘手問題都能夠溝通、處理的厚實誠意。
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落幕,就傳出習近平、馬英九兩岸領導人即將于11月7日在新加坡會晤的消息。11月3日深夜消息曝光,旋即獲得臺當局的承認。11月4日早晨,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確認此消息,并稱表示,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是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
大陸與臺灣隔海分治66年后,兩岸領導人終將首度會面,此時距距離臺灣選舉僅剩兩個半月。兩岸民意徹夜沸騰。
馬英九約兩年前就曾公開提出與大陸領導人會面的愿望。但在去年9月,馬英九來北京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高峰會之議擱淺;此后,隨著國民黨在年底的地方大選受重挫、馬英九被迫交出黨權、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的聲勢又一路落后,恐怕大陸和臺灣的絕大多數公眾都沒有預料到,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居然會在此刻成局。會晤地點則又回到了22年前,兩岸官方的授權代表汪道涵、辜振甫首度破冰握手的新加坡。可謂喜出望外而且意味深遠。
身處臺灣“大選”將屆、臺海波云詭譎的十字路口,兩岸領導人力圖發揮“定錨”效應、開創歷史性先例,以確立兩岸關系上位架構的時代責任感強烈,迫切感亦不言而喻。
以彼岸政局看,即便國民黨仍在臺灣主政,但馬英九的任期只剩半年有余;且在明年1月16日之后,面對新民意選擇出的臺灣領導人,馬在任期內只應做好看守、過渡和平穩交接政權的角色,不可能再做出任何重大政治決策。兩位領導人實現會面的機會之窗,也就僅僅剩下70多天。
若再將視野拉長回望,從2014年3月島內爆發部分學生、社會運動人士點火的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大型學潮以來,不只是國民黨一黨受挫,連馬英九從2008年以來主張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在島內也呈被“污名化”之勢。島內輿情對2008年以來,兩岸在各領域開展合作交流的樂觀態度陡然收緊。
目前,由于國民黨掌握的臺灣行政當局和“立法院”,均對本質為抗拒兩岸政經領域進一步整合的學潮妥協讓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遙遙無期;正在協商中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也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下。馬英九任內力促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中的兩具引擎尚未開動便遭熄火,徒然大減臺灣民眾對兩岸合作促進島內經濟處境的信心。原本按照時序鋪排,擬在馬英九卸任前推動完成的兩岸互設官方辦事處等舉措更顯前途未卜,其勢似已渺茫。
固然,得之不易的國臺辦與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的工作層級互訪雖未中斷,但從2014年以來,圍繞大陸在海峽上空新設民航機航線、臺灣加入亞投行入會名義未獲共識,以及大陸政府為臺灣民眾換發卡式臺胞證的實施過程所引發的兩岸立場摩擦和言詞交鋒,屢屢使兩岸關系有陷入“冷和”之勢。加上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不斷萎縮,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島內投射出的印象竟已是“威脅”面大于“機會”面。
凡此種種,皆使得國民黨在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中,將“兩岸牌”、“經濟牌”捆綁運用的策略至今未顯成效。本次“大選”起跑以來,國民黨前后兩位候選人——洪秀柱和朱立倫的民意調查支持率長期徘徊在低檔,不但迄未能和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打平,甚至連國民黨傳統固有的支持者板塊都未足以凝聚,行政權和“立法院”兩個戰場雙輸的前途幾難避免。
在此形勢下,聲勢一路領先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斷不輕言承認“九二共識”,自恃無須與大陸做出政治妥協便足以當選,甚至還評估自己一路拒絕“九二共識”、將“維持兩岸現狀”朝分離主義角度詮釋的策略,頗能切合臺灣新民意的胃口。
如此一來,臺灣政情若再度發生重大變化,則兩岸過去八年間恢復制度化協商、簽署23項協議、和平現狀鞏固、人員交流空前旺盛的政治基礎將被驟然抽空;兩岸間各類官式交往溝通,共同為臺灣“國際空間”問題做出妥善安排,和應對釣魚島、南海等周邊情勢的默契支柱亦恐坍塌。
兩岸關系睽違正能量久矣。這正是兩岸主政者,各自按下長期以來的種種顧慮,共同做出此一重大決定的最重要背景。
事實上,兩岸領導人為架構可長可久的兩岸關系框架早有表述。今年5月,習近平在會見來京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就提出:兩岸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臺海和平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為此,雙方可以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習近平還強調,若不承認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臺”,“就會損害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動搖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
而在去年6月,馬英九猶在為出席北京APEC峰會周旋努力時,便公開表態稱,對一些關鍵的理念,譬如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應該透過高層的會面,把這些概念穩固下來,成為一個超穩定的架構,這樣的話對臺灣對大陸都是好的”。
時至今日,不論是習近平主張的“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或馬英九倡議的“超穩定架構”,都需要兩岸最高層級政治能量的注入。作為兩岸最廣泛民意象征的兩位領導人會面,不僅能將中華民族矢言終結內戰對立、直面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當前政治分歧的決心和智略昭告于世,更能一舉滌蕩近兩年來,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和兩岸政經互動在島內所蒙受的曲解和污蔑;使臺灣民眾能夠跳脫島內短期政爭的紛擾,以具歷史高度的臨場感,重新審慎思考一組穩定、和平、和解的兩岸關系,對臺灣前途和臺灣人民的意義。
當然,就目前選舉局勢而言,馬英九與習近平達成會面的夙愿,雖然已在島內造成重大震撼,卻未必能扭轉國民黨候選人在此次選舉中的頹勢。
然而,通過此次會面,馬英九卻替今后可能來自任何黨派的繼任者留下了范例,使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成為一種可預期、甚至可以常態化的政治選項。而這一時點是否能如期到來,或至少系而不墜,又將成為島內外民意檢核日后臺灣領導人處理兩岸問題能力的重要指標,從而約制日后的臺灣主政者,不至于過度偏離兩岸當前已有的政治共識基礎,也為兩岸滑向緊張動蕩的可能性,設下了“安全閥”。
對于大陸來說,在馬英九仍在任之際同意與其會面,形同是向國內國外再次傳遞了關于“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強烈意志;同時,此次兩岸互動規則和交往位階的最重大突破,也展現了大陸對臺灣關于在共同政治基礎上,任何棘手問題都能夠溝通、處理的厚實誠意。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兩岸領導人毅然決定會面,不僅為內戰以來的對立畫下句點,也已將今后兩岸關系的內涵與格局,推向了一個不容退步的新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