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弗朗西斯·福山在清華大學舉行了題為“中國和美國政治改革挑戰”的主題講演,汪暉擔任主持人,崔之元、潘維作為評議人出席,講座現場盛況空前。
福山因著作《歷史的終結及最后的人》和《政治秩序的起源》而享有盛名,目前任斯坦福大學民主發展暨法治中心高級研究員。
汪暉:有關“歷史終結”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
關于這場講座的緣由,汪暉談到,福山出版于1992年的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在當年曾經引起過巨大的反響,從那時候至今,有關“歷史終結”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不論人們對這個話題持有多少不同的意見,在冷戰終結以及后冷戰的世界格局里,福山提出的這個命題,確實戳到了關鍵的要點,使得圍繞該話題的討論一直延續至今。
但汪暉同時也談到,事實上,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問世之后不久,在出版于1996年的著作《信任》中,福山就已經開始對他稍前的理論和觀點進行修訂。在政治介入方面,福山早年曾擔任過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中的智庫學者,他也通常被看作新保守主義派的一員;但后來,在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期間,福山公開提出反對,并與過去的新保守主義陣營保持距離。
汪暉進而介紹了福山近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這部著作標志著他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發展。而引起中國讀者特別興趣的是,在福山教授對政治秩序的討論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中國,既包括對中國傳統的估計,也包括對中國現實的分析,這使得他在美國對相關議題——關于中國的前景、歷史是否終結、有沒有新的道路等等——所做的討論,同時也內在于我們在中國所進行的討論。
就汪暉個人的看法而言,福山的討論主要還是來自于對自由民主體制的基本要素的觀察,但他把這些要素放到長時段的歷史里去考察,其中,尤其是關于國家能力的部分,涉及了大量的與中國政治傳統有關的內容。在整個人類歷史里,中國可能是現代國家形態出現得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明,所以,從各種各樣的比較來看,中國的國家能力是非常強的。
汪暉認為,福山的論述背景是對于美國政治危機的分析;而他對中國的討論,也包含對美國政治危機的討論。這也激起了中國知識界很多人的興趣。如果在美國也同樣發生政治危機的話,我們應該怎么去看待我們自己的政治前景?而這也牽扯到中國的發展模式及其可持續性的問題。毫無疑問,在過去二三十年當中,中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顯示出很強的能力;但是,從長時段的歷史視野上看,中國的發展到底是不是具備可持續性?
汪暉指出,這也是一個涉及“歷史終結論”的重要話題。換句話說,很多朋友都會對福山今天是否還堅持“歷史終結論”感到好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當前的政治危機的看法。因此,特別邀請福山來討論中國和美國政治改革的挑戰,討論未來到底是怎樣的改革前景和方向。
福山:中國需要更多的法治,而美國過多的法律造成了政治制度衰退
在講座中,福山首先簡要地概述了他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建立的理論框架。
他列舉了現代政治秩序的三個基本要素——國家(State)、法治(Rule of Law)和問責制(Accountability),并且提出,理想的現代政治制度是要在這三者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國家意味著能夠有效地行使政治權力,而法治和問責制則構成了對于國家權力的合理限制。
福山指出,中國擁有強大的國家能力,而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也明確地提出了“法治”問題,但中國的“法治”在概念上不甚清晰。在福山看來,“法治”(Rule of Law)與“以法施治”(Rule by law)存在著微妙的不同,前者意味著法律的地位是高于政府的,即便是最高級別的行政長官,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來運作,而不能為所欲為。
福山提出,問責制在概念上要比民主更為寬泛,它不一定意味著代議制民主,而是意味著政府要對社會的公共利益負責。也就是說,民主選舉并不是問責制政府的必要條件。當前中國興起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政府能否變得更為問責化。
福山聲稱,自由民主制度在理論上是能夠達到上述三要素之間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限權,因為,如果只有國家能力,而沒有權力制衡的話,那就會演變成極少數人的專制暴政。但福山同時也表示,如果缺失了國家能力,也會演化成另一種災難,就像在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發生的那樣,無法維持政治秩序,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
福山進而提出,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一個關鍵區分是在于世襲制(Patrimonialism)與否,現代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非個人化的,并不是為了君主的個人利益或者家族利益而存在。但是,在不同程度上,現代社會直到今天都仍然遺存著某種“家產制”,因而有代際之間的利益傳遞,有引人矚目的腐敗問題。
按照福山的觀點,就現代國家的起源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秦朝,因而,中國在國家能力的發展上要遠比西歐源遠流長。盡管如此,古代中國卻并沒有發展出真正的法治和民主制度,因而,其政治秩序是相當不平衡的,需要通過政治改革實現制度性的平衡。
基于上述觀點,福山對法治制度進行了文明史的追溯。根據他的研究,法治制度既不是起源于中國,也不是起源于歐美,而是起源于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神之意志的表達,它作為某種超驗的力量,是高于政權、高于國王和皇帝的。
福山接著談到了法治在基督教文明的起源。在歐洲大陸,是由天主教會在羅馬帝國內部發展出相對獨立自主的力量,教會擁有解釋法律的權力,同時又區別于世俗權力。教會的這種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對國王都構成了限制,因而它也是一種問責政府的權力。英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出于對帶有明顯偏向性的地方法的不滿,民眾向國王要求一種更為公正的法律,由這里發展出了英國普通法的傳統。
依照福山的比較研究,在多種文明傳統中,都存在法治的觀念,而在這樣的對比中,中國政治傳統顯現出了其特殊性。中國并不存在那種教會力量,并沒有超驗的神圣性,雖然在唐代曾經一度佛教興盛,但從漫長的歷史時段來看,那只是曇花一現,因而,中國的政治傳統里并不具有對政府實行限權的資源。誠然,古代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有法律,但是,那主要是一套懲罰性的制度,也就是說,中國的法律傳統主要是刑法傳統,是rule by law的傳統。在這個意義上,古代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政權與法律的分離,這使得中國的傳統顯得與眾不同。
福山認為,中國傳統對于法治問題的突出貢獻,在于長期的儒法之爭。法家學者認為,基于人性本惡的觀點,人本能地想要違法,因而需要對違法者進行嚴厲的懲罰,對行政權力進行嚴格的監督。儒家學者則認為,沒有一種法律能夠普遍地適用于判定所有情形,必須依據不同的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只有那些高尚而明智的君子,經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能具備良好的判斷力,可以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斷。福山特別指出,儒法之爭不只是中國獨有的爭論,其實在任何一個法律系統中,都存在類似的法治和人治之爭。
福山認為,在西方和中國形成了不同的歷史傳統。在西方形成的是高度形式化的、精密復雜的法律系統;而在中國,則更多地仰賴于賢明的官員,以實現良好的政治效果。
到了近代以后,從日本的明治維新到晚清的維新變法,東亞國家都在向西方國家學習現代法治。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法制建設滯后于日本,在福山教授描繪的歷史圖景中,這一套法治制度,特別是民法制度,是要等到辛亥革命之后,主要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才逐漸成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又將另一套與此前相異的民法制度引入中國的政治系統。在“文革”期間,法律更是一度消失了。
一直要到鄧小平時代,中國才形成了某一種較為穩定的民法。福山認為,中國改革的一個關鍵在于,如何將這種更穩定的民法制度一直上升到憲法高度,以此來對行政權力形成有效的限制。福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國已經取得的法治化成果,他舉出的一個重要例子是領導人的任期制和退休制。
如果說,中國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推進法治化的話,那么,在福山看來,美國的情況就正好相反,美國政治改革所面臨的挑戰是在于,太多的法與過于低效的政府,造成了政治制度的衰退。
美國的法治制度是從英國的普通法傳統而來的,在美國,司法權高于行政權和立法權,所以,最高法院可以推翻議會通過的議案。福山以19世紀的廢奴運動為例,說明改革的困難,美國的奴隸制在當時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也就是說,法律曾被用于保障農場主擁有奴隸,因而,首先要打一場傷亡慘重的南北內戰,然后才能通過憲法修正案,廢除奴隸制。美國的很多富有爭議性的議題,從種族議題,到女性權益議題、墮胎議題、同性戀權益議題,它們的推進都因此困難重重。
福山指出,美國的情形不但與中國不同,而且和歐洲相比也存在著不同。歐洲人對國家并沒有特別的偏見,而美國人對國家有很深的不信任,這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一大特點,而這個特點在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司法權高于行政權和立法權。比如,奧巴馬在2010年提出的醫療改革法案,在議會獲得了通過,但是,反對派的共和黨卻通過最高法院否決了這個法案。在這個意義上,福山認為,過多的法律阻礙了美國的政治改革。
福山提出,中國的政治傳統和19世紀下半葉的普魯士模式比較接近,二者都是絕對主義國家的君主制,但是,這個君主并不是為所欲為的,而是會受到官僚制的限制,而這種官僚制又是在一定的法律和規則之下運行的。在過去三十年里,法的擴張是最主要的發展,法治的改革是主要改革方向。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勢必依賴于規則的透明化。福山期望,中國能有更多的基于規則的決策制定。
綜上所述,福山依據中美的不同國情,提出了中美政治改革的不同方向:中國需要更多的法治,美國需要更為有效的政府權力。而這兩個方向都是統攝于他的基本理論框架之下,那就是國家、法治、問責制三個要素之間的平衡。
潘維:“司法獨立性”能解決一切問題嗎?
評議嘉賓潘維對福山的發言提出了三點質詢。
其一是關于法的起源。潘維指出,從中國經驗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法”既不是來自于神,也不是來自于自然,而是照其字面意味著辦法。對于中國人來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的話,你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也就是說,目的是為了做成某事,這是以一種非常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法律,既不神圣,也不自然。法律是由人制定、由人執行的,其結果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其二是關于法律的中立性(impartiality)和司法獨立性(judicial independence)。潘維提醒道,法律是可以被利益集團所把持,是可以偏向某個特定社會階級的。他又接著表示,二三十年前,他也曾經熱情研究司法獨立性問題,但是,當他經歷了多次國際性的交流訪問,他發現,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擁有司法獨立性的制度性安排,不僅是南亞,還包括非洲、南美,但是,發生了什么呢?“一旦你有了司法獨立性,你就可以擁有一切?”——那只是一個傳說。
其三為唯制度論(institutionalism)。潘維試圖追問:“你是先有奴隸制,還是先有奴隸?”在他看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你是有了奴隸,然后才有了奴隸制的制度安排。他想要提出的問題是:是因為你有“落后的”制度環境,所以你才有“落后的”經濟;還是,相反的,我們有“落后的”經濟,比如中國,人均7000美元,于是才有了某種程度的“落后的”制度環境,以與此相適應。
福山著重回應了潘維所提出的第二點和第三點疑問。關于法律的中立性,福山表示,這是一種理念,雖然沒有法律曾經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但作為一個理念,它是非常重要的原則。福山認為,民眾運動的怒火的重要來源之一就在于此,他以“阿拉伯之春”的開端——突尼斯的民主運動作為例子來說明,民眾正是以這個原則來對抗不公正的腐敗政府。福山承認,當然,法律會被利益集團所利用,但他強調,法律的公平性作為一種觀念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于司法獨立性,福山指出,大多數的國家其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司法獨立性。法律系統并不是獨立的,它們被權勢者潛在地控制,在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重大的難題。在這些國家,如果你是擁有權勢的地方官,或者是擁有財富的大公司,你就很容易運用權力和財富來操縱司法,為自己牟利。福山強調,司法獨立性所設想的獨立,不僅意味著相對于政府的獨立,而且意味著司法應當獨立于有錢有勢者所施加的影響。而在這個意義上,拉丁美洲并沒有司法獨立的法院。
關于制度,福山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福山認為,中國比俄羅斯更為成功。福山認為,普京政權并沒有形成制度,盡管他和他的朋黨把持著現存的政治權力,但萬一普京突然離世,其實是沒有人知道運轉規則,而俄羅斯就將面臨大亂,在這個意義上,俄羅斯的政治系統并不具備延續性。相反的是,中國關于官員的選拔和政府的運轉是有一套相對成熟的制度的。在福山看來,中國還不是成熟的法治,但確實是一種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而這個國家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歸功于這種制度化。
崔之元:福山的思想和政治轉變回顧
評議嘉賓崔之元回顧了福山的思想和政治轉變,他專門談到了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后之人》對于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的闡釋;還特別提及福山早年曾經是保羅·沃爾福威茨(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新保守主義的旗手之一、伊拉克戰爭的核心決策者之一)的密友,但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卻公開地表達了反戰立場,因而將伊拉克戰爭視作福山思想和政治的重要轉折點。
崔之元介紹了福山對中國的多次訪問,他認為,中國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福山教授反思和修訂了他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提出的思想框架,從而形成了他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建立的新理論框架,而就在講座的前一天(11月3日),福山還與習近平主席就相關議題進行了會談。
崔之元就英國的普通法提出了問題,他指出,英國的普通法傳統并不來自于超驗的理念和教會力量。而汪暉則援引一些學者關于中國漢代的“天”的概念的討論,提出中國古代傳統中也包含特定的超驗理念,這里可能包含著更為復雜的問題。
汪暉還特別提到,他自己曾經討論過中國的政黨政治所面臨的“代表性斷裂”的問題,而福山也在另外的語境里提出了存在于美國政治制度里的“代表性的危機”,他的問題是,對于當下的這些政治危機,我們是否能在既存的系統之內,找到解決方案來予以克服?
福山表示,黑格爾關于“承認的政治”的論述,是理解歷史動力學的一種有效路徑。他認為,圍繞承認的斗爭至今依然存在,而且非常重要,在某種意義上,民族主義就是基于對承認的欲望。當前的伊斯蘭民族主義,就是基于這種欲望,欲求贏得對他們的尊嚴、他們的神、他們的宗教的承認,這里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激情。
福山承認,普通法并不來自于超驗,但他指出,英國人對普通法有著特別的信念,以及綿延數個世紀的深刻傳統,因此,普通法在英國具有比行政權力更崇高的地位。法治的起源并不必然地與宗教相關,但這確實涉及到對法律的尊崇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法治作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和專門的制度形式。福山教授也承認,在中國,確實有一個關于“天”的概念,作為政治權力的超驗來源。但是,“天”在中國并沒有教皇那樣的制度性代表。因而,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還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福山總結:理想國家是良好而平衡的政治系統而不是烏托邦
福山認為,“危機”(crisis)或許并不是描述美國政治現狀的合適用詞,或許衰退(decay)是一個合適的詞。也就是說,系統運轉得并不如以往那般良好了,它持續得變緩,但是,系統并沒有遭遇到那種必須馬上予以解決、不解決就無法延續的致命問題,他相信,美國現有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解決。
福山認為,政治系統的質量,是不能只依據十到二十年的情況來判斷的,而是需要更長的歷史時段,才能檢驗其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在他看來,美國的政治制度尚未出現跨代際的長期衰退,只要修復得當,仍然可以繼續運轉至少五十年。中國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仍然需要在未來的數十年繼續證明自己的可持續性,唯有如此,他才會認為中國的道路是成功的。
關于歷史終結論的問題,福山相信,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政治系統:既擁有非常強大的國家能力,同時這個國家又是可以受到法治和問責制的限制,在三個要素之間達成平衡。但是,福山提出,我們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這種平衡的政治秩序。福山表示,雖然他的論點可以被視作一種帶有目的論色彩的線性歷史觀,但是他并不認為,這將會通向烏托邦,而只是一種良好而平衡的政治系統。與其說是提供烏托邦,不如說是提供一個平臺——為個體、家庭和集體組織搭建的能夠實現自我滿足的平臺。
福山坦陳,他撰寫《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已經是25年前的事了。從彼時到今日,很多事情發生了改變,世界也以某種方式發生了改變,因此,他的思考也當然有所改變。我們要對世界的變化保持開放性,否則就無法做一名嚴肅的學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