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這部小說問世初期是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八十回)抄本傳世,1791年和1792年,出版者程偉元和編輯者高鶚用木活字排印,改名《紅樓夢》,故事從八十回增加到一百二十回,刪去抄本的回前詩以及批語,是為程甲本和程乙本,流行于世。程高本流傳的同時,脂評本《石頭記》并沒有絕跡,經過紅學家們的搜集,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等十多個版本的脂評本見世。脂評本相比于程高本,雖然故事只有八十回,但卻保存了大量的批語,這些批語對了解全書結構和創作思想和故事脈絡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是脂評本的重要內容。
1921年,胡適發布他對《紅樓夢》的研究結論,說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高鶚續寫,《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一部曹家興衰史的自敘體小說。從此,對《紅樓夢》的研究,歷史上的索隱派被終止,走向了胡適的新紅學考證派的方向。成書研究主要變成了曹學,將《紅樓夢》放到了曹家在清康熙雍正朝的興衰過程里考證。但幾十年的研究并不理想,比如無法考證出曹家族中有曹雪芹此人,脂硯齋又系何人?
2008年,《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本在網絡上出現之后,《紅樓夢》的民間研究出現了一個新方向。癸酉本后28回本是增刪試評本,全稱《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其內容完全不同于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它不僅非常好地照應了前八十回故事脈絡發展和結局,呼應了前八十回里的伏筆隱線,而且非常吻合脂評本的大量批語。通過《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的故事及結局,應該能夠判斷出《紅樓夢》并非曹雪芹寫的康雍朝的自家事的興亡,而是明末遺民(可能是以吳偉業為代表的一個明末遺民群體的共同創作)寫的一部以家事喻國事以影射他們悼明悲亡的一段歷史總結和反思。
如果《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本是真本,這本完整起來的成書于清朝初期的《石頭記》的作者,在血腥恐怖的文字獄高壓之下,對故國大明的悼念、對亡國亡天下的神州蕩覆、天崩地陷下的屈辱,那些明遺民還有何路可走?除了已殺身殉國解脫者外,遺民是要承受比殉國者更大的屈辱和壓力,只能在那種極為特殊的、極度屈辱的、極其高壓的被統治之下,才誕生了《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它將國事隱藏于小說的家事之中,將故國的君王臣僚化為小說里的老爺太太公子小姐丫鬟仆婦,將亡天下的末世里遺民們淌不完的眼淚,滲進寶黛釵的愛情故事里,但雖以“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作掩耳,其后28回的故事結局殊難完全掩飾悼明悲亡的色彩,故被時人砍掉換上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則必是情理中的事了。
《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本為《紅樓夢》定位在了明末,那么,從這個歷史視角上,再去看《紅樓夢》前八十回里的一些至今無法解開的謎,比如“玉帶林中掛”,“一從二令三人木”等等,也就一下豁然開解了,即“玉帶林中掛”,以九十七回“鴛鴦女譖語泄天機絳珠仙淚盡拋全生”中林黛玉在大觀園被最后攻破前,在一顆槐樹上自縊,以其影射了明思宗(崇禎帝)煤山之死。“一從二令三人木”,按照脂批的拆字解法,是個“檢”字,影射了魏忠賢(影像是王熙鳳)之死是明思宗朱由檢賜縊而亡。
還有脂批中的一些批語,是曹學上難以搞懂的,如定位到明末,就可以搞懂了。現抽一例,對脂批中的“南直召禍”試進行一個歷史探索。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一回中有這樣兩個情節和脂批:
“真是閑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矣。士隱命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半夜中,霍啟因要小解,便將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那有英蓮的蹤影?”和“不想這日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此方人家多用竹籬木壁者,【甲戌側批:土俗人風?!俊久筛畟扰航淮锿褶D?!?/span>大抵也因劫數,于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甲辰夾批):寫出南直召禍之實病。】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如何救得下?直燒了一夜,方漸漸的熄去,也不知燒了幾家。只可憐甄家在隔壁,早已燒成一片瓦礫場了。”
其中“南直召禍”說的是什么?
照曹學研究,大多數紅學研究者對這句脂批避而不談,不是不想研究,而是僅從曹學資料上無法研究,只能避開。只極個別學者認為,“大火無疑是一歷史事實,可能發生在南京的某織造廠,也可能是在江寧織造官邸起火”,或認為,“南直召禍”系指曹家后來于曹頫任上受到雍正的抄家打擊。但織造類的官邸起火或者抄家之禍,在皇權封建時代是很平常的,根本算不上大禍,更算不上以南直而言之??梢?,從批書人視覺上,“南直召禍”至少是一次比較大的歷史事件。
這句脂批是存在的。到底“南直召禍”批書人說的是什么?有沒有它的真實歷史事件?如有,是哪起歷史事件呢?
首先需要知道明朝的“南直”指的是什么?
《明史》《地理一》記載:“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北平改北京為京師,直隸八府二直隸州,統稱北直隸。遷都前原京師改南京,直隸十四府四直隸州,統稱南直隸,簡稱南直。南直包括今天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的范圍。明朝是兩京制,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而南直的鳳陽府是明太祖朱元璋老家,是龍興之地,又為中都。因此南直和北直一樣是明朝最重要的核心地區。
那么,明朝末年,南直發生了什么類似“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的大火呢?
查有關明史,《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之鄭崇儉傳中有關楊一鵬的記載如是:
“(楊一鵬)崇禎六年,……,巡撫江北四府。鳳陽軍民素疾守陵太監楊澤貪虐,引賊來寇。八年正月,賊遂攻陷鳳陽,焚皇陵,燒龍興寺,燔公私邸舍二萬二千六百五十,戮中都留守硃國相、指揮使程永寧等四十有一員,殺軍民數萬人。……帝聞變大驚,素服避殿,親祭告太廟,遂逮一鵬及巡按御史吳振纓、守陵官澤。澤先自殺,一鵬棄市,振纓戍邊。”
《崇禎實錄》卷之八記載如是:
“……丙寅,賊陷鳳陽,詐樹旗進香,前騎后步,賊大至,而無城,遂潰。毀公私廬舍,光燭百里。殺知府顏容暄、推官范文英等六人,武官四十一人,橫尸塞道。焚皇陵、樓殿、燔松三十萬株。殺司香太監六十余人、高墻罪宗百余人,衛軍皆伏,迎道左呼千歲。……,恣掠三日。己巳,鳳陽賊連營紅心、池河二驛,殺守卒,大掠。南京兵至,賊奔西南定遠,焚藕塘,距全椒十八里曰石碑橋,以筳莼卜于神祠,不利,刳神像而去,村落為墟……。”
《明季北略》卷十一之《賊陷鳳陽》記載(摘要成六段話)如下:
甲:“先是七年正月,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以賊勢猖獗,奏言:‘南都(注:南京)、鳳(注:鳳陽)、泗(注:泗州)、承天(注:北京),陵寢所在,乞敕淮撫楊一鵬急為預備,防賊東犯。’至是,賊自汝寧來,密遣壯士三百人,偽為商賈、車役,先入鳳陽,或鬻錦帨、椒棗,或為僧道、乞兒等,分投各宿,隨以重兵繼之。時方元夕,士女如云,笙歌徹耳。忽火光四起,咸呼曰:‘流賊至矣!’百姓狂奔,不啻雞入釜中,魚游網內也。是時,鳳陽無城可守,雖有總漕楊一鵬駐扎,兵不過二千余,皆市人,不習戰,賊大至,官軍無一人迎敵者,遂潰。賊焚皇陵,燒享殿,燔松三十萬株,殺守陵太監六十余人,縱高墻罪宗百余人。留守朱國巷戰,斬賊二十七人,力竭死。賊渠掃地王、太平王。入府城,知府顏容暄囚服匿獄中,賊縱囚獲之,張蓋鼓吹,杖容暄于堂下,死之。殺推官萬文英等六人,武官四十一人,士民被殺者數萬,剖孕婦,注嬰兒于槊,焚公私邸舍二萬余間,光燭百里。賊渠列幟,……,恣掠三日。”
乙:“二月巡按鳳陽御史吳振纓,疏奏鳳陽之變,是日上當經筵,特傳免,素服避殿,親祭告太廟,命百官修省。……侍讀倪元璐上言:‘盜賊之禍震及祖陵,國家大辱極矣!’”
丙:“是時,流賊殺戮之慘,亙古未聞,……。上聞之震怒,勒限六月平賊。”
丁:“十月,上避殿撤樂,下罪己之詔曰:‘……今年正月,流氛震驚皇陵,祖恫民怨,責實在朕,……擇茲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非典禮事,惟以青衣從事,與我行間文武吏士甘苦共之,以寇平之日為止。……’”
戊:“民間墳墓尚知愛護,況天子祖陵乎?……然賊勢強熾,當國者不置重兵固守,徒以羸卒二千,委之一鵬,鳥獸散宜矣!第戎伏于莽,如鬼如蜮,正守臣枕戈之時,而猶作燈市之樂,真處堂之燕雀耳!”
己:“自太祖百五十余年,始有劉趙之亂,雖蹂躪諸省,未聞殘惡如此。自武宗以訖于今,百有余年,承平既久,小民不識兵革,天降殺魔,刈人如草,當是時天地為黑矣。……,嗟嗟!斯民何不幸而罹此劫也?”
從以上史料記載看,直接招致中都鳳陽被攻下,皇陵宮殿被焚,燔公私邸舍松林,軍民慘遭屠戮的原因,蓋有:一鳳陽守陵太監楊澤貪財暴虐,軍民素恨已久,引賊來寇。二鳳陽無城墻防御,極易攻??;三鳳陽是朱明朝廷的祖陵地,攻下鳳陽,不僅會對明廷造成震懾,而且還能得取“陵內多寶”;四鳳陽駐軍不多,且兵士無戰斗力;五鳳陽全城兵民毫無防備,正在歡度元宵節,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以上五個相互連環的召禍引災的原因,是否也命中注定了大明王朝的“劫數”,以故有“當國者不置重兵固守”,“正守臣枕戈之時,而猶作燈市之樂”之嘆,于之乎,從首個最顯著的召禍緣由——鳳陽有皇陵,由此,各個原因之間就“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地一同作用,招致了鳳陽的兵禍火災。小說中說引起大火的是“葫蘆廟中炸供”,而葫蘆廟可影射鳳陽皇陵,“炸供”和尚可影射貪虐的守陵太監楊澤,“炸供”引起“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貪虐引起鳳陽軍民對楊澤的素疾。葫蘆廟可影射皇陵外,在鳳陽還有朱元璋出家時的龍興寺(出家時名於皇寺,亦被焚),如果可能,也可進行是否影射龍興寺的研究。鳳陽存在的接二連三的召禍原因,難不是召禍的實質性原因嗎?貪腐、松懈、忘戰、享樂,正是召禍的實病。
從召禍的時間和地理上,小說里霍啟(諧音禍起)丟失英蓮是在去看社火花燈的元宵節上,鳳陽府大火時也是“時方元夕,士女如云,笙歌徹耳。”元夕即元宵節,兩個時間和情景何其一樣矣。根據“此方人家多用竹籬木壁者,【甲戌側批:土俗人風。】【蒙府側批:交代滑溜婉轉?!?/span>”這句話和批語,可以斷定“多用竹籬木壁”的必是南方,是當地的“土俗人風。”,但是在南方的什么具體位置,作者和批書人都打了“滑溜婉轉”,不敢明言。
龍興祖地的中都鳳陽府遭禍,舉朝震恐,明思宗龍顏震怒,發布了他平生六次罪己詔的第一份罪己詔。這第一份罪己詔不僅對于明思宗,而且對于晚明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性事件。這份罪己詔指的即是中都鳳陽陷落事件。而鳳陽陷落前后,包括之前鳳陽府之潁州,壽州,亳州,霍邱等縣陷,廬江府無為州、巢縣等縣陷,安慶府皖縣等縣陷,以及其后“勒限六月平賊”的詔令,南直大地上已是黑天黑地了,真是人間地獄般的大禍,這完全不是諸如抄家燒廠所能比的。特別是起因中的“守陵太監楊澤貪虐,引賊來寇”,是為召禍的第一條引火索。
歷史晰明至此,中都鳳陽陷落和相連的南直其他地區的兵禍,已可以統稱為“南直召禍”事件了。
“南直召禍”發生于崇禎八年正月(公元1635年),而崇禎八年是明朝末年整個局勢帶有轉折性變化的一年(暫不具體分析),大明最后崇禎十七年亡。影射在《紅樓夢》中,“南直召禍”出現于第一回,而整書是悼明悲亡的主題,所以,胡適之前的舊索隱派中的某些說法,如有說“南直召禍”影射的是清兵入關后發生在南直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屠城戮殺事件,在時間結構上不合理,清兵的屠城戮殺畢竟是明亡之后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事件了。從小說結構上,以及事件對明朝的影響,將“南直召禍”放到明崇禎八年比放到清順治二年更自然合理。
在清初文字獄的高壓下,《紅樓夢》作者不敢直接而且明顯地影射歷史事件,縮小成以葫蘆廟炸供引起一條街大火,燒光了甄士隱一家的故事情節,而批書人也不敢直言歷史,只以“南直召禍”點到為止。由此還可以判斷,時中都鳳陽陷落后很可能并沒有“南直召禍”一說,可能是批書人自己的總結用語,所以在明末清初的歷史史籍中找不到“南直召禍”的存在,也為廣為流傳的《紅樓夢》設置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有幸《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本發現,給出了《紅樓夢》研究一個新的年紀參考,正是在這個年紀參考中,本人提出對“南直召禍”所影射的歷史事件的探索。這個“南直召禍”影射明末中都鳳陽陷落事件的探討,從目前所能搜集到的紅樓夢研究資料中還沒有見到一個同樣的研究結論。這個探討結論是對是錯,要在對《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本是否真本的研究基礎上,以及對明末諸多歷史事件的研究基礎上,才能做出一個是耶非耶的判斷。
不管任何一個結論如何,“南直召禍”已經存在于《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二百多年了,如果視而不見,見而不思,我們后人是會愧對這部偉大作品的。
?。ㄗ髡呦道霾哐芯吭貉芯繂T;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