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見了位朋友,大V,很早寫公號,粉絲也很多。我和他第一次見,自來熟。我問他,為什么最近更新這么慢了。他說,我發現自己讀的書太少了,在安心讀書,所以更新速度慢了。
其實他閱讀應該大我很多倍。我和他的意見很接近,就是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更需要靜心讀書。
我把自己一直定位是普通讀者,世界那么多熱點新聞,反正和我都沒什么關系,我還不如安心讀幾本書。
因為,有一天你會發現,所有的書都沒白讀。
這點是我開始認真寫文章的時候覺察到的。
我之前也讀書,沒怎么用心,去圖書館借幾本出來,隨便翻閱,哪段時間對什么感興趣了,就集中借那一類書來讀,譬如有段時間對偵探的感興趣,恨不得把能夠借到的偵探小說都借回來,一口氣買了幾十本偵探小說來讀。有段時間對武俠突然又有興趣,就把古龍,金庸,梁羽生又讀了一遍。
都沒什么目的。純粹是打發時間。
不玩游戲,不看電視,不出去宵夜,總得找點消遣的事情。
這些年就斷斷續續也讀了些亂七八糟的書。但肯定不是資深讀者。因為我讀的絕大部分是流行的小說。
加繆他那本《西西弗神話》里說:“起床,有軌電車,辦公或打工四小時,吃飯,有軌電車,又是四小時,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個節奏,循此下去,大部分時間輕便易過。不過有一天,‘為什么’的疑問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這種略帶驚訝的百無聊賴中開始了。厭倦處于機械生活的末端,但又是開啟意識活動的序幕:喚醒意識,觸發未來。未來,要么在循環中無意識的返回,要么徹底清醒。”
決定認真寫,大概是我徹底清醒的日子。
而一旦這種意識來了之后,我發現,之前讀的任何一本書都沒白讀,都會在某一個點回到你的腦海里,都會在某一個地方發揮她的作用。
譬如,我有段時間自學英語,讀了很多奧普拉原文演講,奧巴馬演講,外國名人演講等等,這些書和寫作沒關系。但我通過讀了解很多美國大學的歷史,特別是奧普拉的演講,幾乎都是在大學里畢業典禮上演講的,我對那些學校也通過她的演講稍稍有點了解。這只是一點額外的收獲。
2
讀書讓我和什么人都可以有話可聊。
在26歲之前,我見到陌生人就不知道該說什么話。從小就是如此。上初中時,我和二姐是同一所中學,我向老師報名都不敢去,只能讓姐幫忙報名。因為我害怕單獨面對老師。
上了大學還是,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交流。慢熱,認生,有一點點害怕交際。
但這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交際障礙慢慢消除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的閱讀,我發現自己無論見到什么樣的人,好像都可以談上幾句話。不至于冷場,也不至于說找不到話題。
讀書還可以打發很多無聊的時光。
我當老師的時候,特別討厭開會,但每周的大會都少不了,而那時候校長特別能說,在臺上一說就是一個多小時,那時還沒智能手機玩。我打發那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背誦古詩詞。
非常認真的在臺下拿著筆記本記錄點什么,大概校長認為我是最認真聽的人了。實際上,我是在背誦的唐詩宋詞,并且默寫出來,估計默寫個十來首,校長也講完他的廢話了。看著筆記本上滿滿的唐詩宋詞,校長開心,我也開心。
讀書還可以讓你在一些必要的場合,稍稍的做得和別人不一樣。
有一次,我去見西班牙領事,幾個圍著她聊天,也都是問她一些西班牙簽證,西班牙哪里好玩,西班牙什么季節過去適合等等之類的問題,大概她也回答無數次了。
我讀詩歌之后,一直喜歡西班牙語的詩歌。洛爾迦,塞爾努達等等。那天我帶了本西班牙洛爾迦的詩集過去。我說了自己對西班牙詩人的喜愛。在西班牙,洛爾迦估計像李白在我們國家的存在一樣。領事非常開心,她說,她大學里很喜歡洛爾迦,還背誦過他的詩集。
我說有中文翻譯版,并且有很多中國的讀者。自然聊到了一些西班牙其他詩人。最后,她在我這本詩集上留下了一大段西班牙文,雖然我看不懂,但也覺得這本詩集挺有意義的。
我喜歡去一個地方旅游之前,如果對那地方感興趣,就會事先買一兩本那地方的書來讀,先了解她的故事和背景,再去行走,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到越南就是這樣,讀《情人》,你知道那是越南發生的故事,在拍攝情人那個地方,甚至想著,杜拉斯當年在這里的故事。
還有一次去馬來西亞,來到檳城的蛇廟,突然想到聶魯達曾經也來過,還在他自傳里寫過。還有關于當年馬共的歷史,剛好導游也對這段歷史有興趣,我們聊得開心的時候,他說,要不我們加個微信吧,以后還可以交流。
這些都是平時讀書帶給我的改變。我也不知道哪一天,讀到的哪一本書會在哪個場合用上。
3
因為工作關系,總得出去見很多人。各行各業,各式各樣。
這些年也鍛煉了一種能力,就是判定一個人讀沒讀書,或者有無認真讀書,讀的層次大概是怎樣,聊一次就聽出來了。
你用的詞匯,你表達的方式,你的語言習慣等等,都體現出你的閱讀。
包括領導講話,臺上領導滔滔不絕地講話,還是在那背演講稿,我也可以聽出他大概讀不讀書。或者說他知識儲備會在哪里。這些是騙不了人的。
你的每一次講話,每一次行文,每一次交際,其實都隱藏著你讀過的書,你平時的積累。
我幾乎可以說是沒什么目標的人,不像許多人志向遠大,很早就立志想當科學家,想當作家什么的,我什么志向都沒有,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太長遠的事情,我也都沒什么打算。
好在這些年閱讀習慣也沒怎么落下,雖然讀得不多,但也總能安靜下來。
在這資訊泛濫的時代,你會發現任何的熱點,任何的網絡熱門詞匯很快就會過去,壽命都很短暫,如果你去跟這些,你也隨時可能被淘汰,譬如什么給力,藍瘦,香菇,壽命都很短暫。
而書不會,智慧不會,思想不會,她們都在那等著你。
如果你不去關心這些,靜心讀幾本書,幾年下來,你會發現那些追逐熱點,追逐快速資訊的人,還在淺薄地追逐,而你卻有了自己的思考。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的書都沒有白讀;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努力都會開花結果;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再漫長的成長也是成長,再漫長的等待也終會有結果,就像你每天讀一首詩,一年也會讀到365首,你每天讀十頁書,一年大概也可以讀十多本。
時間總會過,過去之后,至于你是否得到,只有你自己知道。
4
如果說大學四年有什么收獲,應該不是那份助我去找工作的畢業證,也不是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青春,甚至不是認識了多少人。而是讀書習慣的養成。
我至今都還記得,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講課的時候,我總是坐在最后一排拿本自己的書在讀。在玉蘭園那個岔路口,一邊是去教室,一邊是去圖書館,我每次都猶豫下,是該去圖書館讀書還是去教室上課?這些感覺都寫在日記上了。
當有一天,我真想去認真寫點東西,去更認真讀書的時候,我后悔的是,當年還是讀得太少了,雖然我差不多把大學里讀的書都忘記。那時候讀書還記錄了很多筆記本,但重新看的時候,怎么覺得這些書都是新讀?
但我在重讀經典的時候,我發現原來那些讀書的感覺又回來了。
就像你曾經努力去學過一門技藝,雖然很久沒用,但某一天用起來又輕車熟路一樣。
因為喜歡讀書,我覺得自己終究是幸運的。
不僅是因為那些外在的所得,還有我健康身體,還有我什么時候都可以獨自安樂的內心。
劉瑜說:“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大概只有認真讀書的人才能體會這種幸福。
羅素在自傳里說:“三個單純而強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催肝裂膽的同情。”愛情,知識,同情心。我想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得到。
因為這種幸運,我可以舍棄很多,也原諒很多,原諒自己遭受的挫折,孤獨,也原諒自己不喜歡那些人,原諒自己敏感,原諒自己不能賺很多錢,原諒那些不讀書人的世界。
在這世界有讀書這樣一種愛好,就不會害怕孤單。不會盲從,更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跟著去起哄,憤怒。而是你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有自己靜心的方法和行事的風格。
這是我近期寫在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世界越紛擾,越需要靜心讀書。這個到處都是戾氣,憤怒就像霧霾一樣來得頻繁的時代,更需要你靜心讀書。我想到《巨流河》里的齊邦媛,抗戰勝利后不久,她在武漢大學讀書,那時候各種思潮涌動,那些以為找到了真理的年輕人,憤怒,宣泄,站隊,而齊邦媛對這都不感冒,安心讀書。結局,大家都知道,那些當年憤怒站隊的年輕人,下場都極其悲慘,幾十年后,齊邦媛從臺灣回到大陸,依然保持自己讀書習慣,學業,家庭也都沒耽。”
希望與讀者們共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