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趙福艷:戰場上用槍說話 ——在上甘嶺與張桃芳并肩狙擊敵人的戰友呂常清親述戰斗經歷
點擊:  作者:趙福艷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0-11-15 09:02:42

 

1.webp (2).jpg
【呂常清近照】

呂常清,1933年12月出生,安徽省潁上縣人,1950年12月入伍,1956年4月復員,轉入河北地質五隊,1986年5月退休。1953年1月至1953年7月,參加了堅守上甘嶺作戰,在冷槍冷炮運動中擊斃擊傷敵人188名,榮立二等功。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他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渡江戰役當船工

我叫呂常清,安徽省穎上縣六十里鋪鎮小白莊人,祖上三代都是貧苦農民。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不記得父親長什么樣子。生活所迫,在我七歲時母親離家重新嫁人,我和大四歲的哥哥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我的家鄉水多,河、湖、池、塘遍地。爺爺、奶奶整天為生活奔波,對我和哥哥基本不管,從小就經常跟小伙伴們下河玩耍,使我習得了一身好水性,一兩公里的河面,游個來回大氣不喘。由于缺少管束,也使我養成了自由散漫、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稍大一點,討過飯、放過牛、也給地主扛過活。

我有個親戚叫蔣志國,是地下黨員,知道我膽子大,有時也安排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記得在我十四、五歲的時候,他交給我一封信,讓我送到鎮里的一個飯館的炊事員手里,告訴我暗號后就上路了。那個時候知道會有危險,但我一點也沒有害怕,穿個大褲衩子赤著背就向鎮里走去。一路上見熟人就打招呼,跟沒事人一樣,十多里地的路,很快就到了。不巧的是我要找的人當時不在店里,知道不能隨便交給別人,只好在飯館前邊轉悠邊等,當時心里還真有點著急,一是怕自己找錯了地方,二是擔心炊事員不來白跑一趟。等了大約一個多小時,才見一個中年人從外面回來,我主動上前去對他說:“您是高師傅嗎?我是從小白莊來的。”他見我笑了笑,問道:“干什么來的?”我說:“找點水喝。”他馬上把我讓進店里,關好店門讓我坐下,我見沒有別人,就從褲衩兜里把信掏出來給他。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不孬!小伙子,見了蔣志國代我問個好,以后要穩當點,多看看再打招呼,今天有點冒失。”聽有了他的話,我才覺得自己進門時急了點。從飯館出來后,我感到渾身上下都十分輕松,一路小跑就回到了村里,見蔣志國把話帶到,蔣志國聽了很高興,對我說:“表現不錯,有事還可能找你,要注意保密啊!”后來我又替他送過幾次信。

1949年大年后沒多久,我的家鄉來了很多部隊,是準備渡江打老蔣的。由于渡江需要,到處征糧、征船、征船工。因為我水性好,也會使船,蔣志國又找到了我,讓我給部隊當船工。我那個時候已經十六歲,身高也已經一米七多了,身上有的是力氣。聽說部隊是渡江打老蔣,爺爺、奶奶盡管知道有危險,也沒反對,只說了一句:“孩子大了,讓他去吧!”到部隊后,每天是在內河訓練,揚帆、落帆,避浪,戰士們則端著槍練水上射擊,我看著戰士們拿著槍,真是眼饞,休息的時候就湊上去比劃兩下,當時真想自己有一支槍。其實當時要有一支槍很簡單,參軍入伍就行了。但由于自己見的世面少,沒敢提參軍的事,怕部隊不要。1949年4月20日晚上,渡江戰役開始打響,長江里到處是船,槍炮聲大作,我也不敢抬頭,就是拼命的劃,這樣來回跑了四五趟,算是完成了任務。送部隊過完江以后,我就回到了家,我們保障的部隊是16軍,部隊給我發了一枚“渡江水上英雄”紀念章,這枚紀念章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得到的獎勵,我一直珍藏,還經常給兒孫們看,講自己保障部隊渡江的事。

入伍后當了一名后勤兵

當船工的經歷讓我看到了戰士上戰場的威武,讓我產生了參軍入伍的念頭,雖然沒敢提出來,但心里還是惦記著有機會當兵扛槍上戰場。轉眼到了1950年,部隊開始做解放臺灣的準備,急需要水性好的戰士。我的親戚蔣志國又一次想到了我,在他的推薦下,我告別了爺爺、奶奶和哥哥,于1950年12月,來到皖北警備旅42團后勤處運輸連,主要任務是喂馬。其實我是想當步兵,扛槍上戰場的,但沒有如愿,開始有點想不通,老兵們就開導我,告訴我只要是當兵,干什么都光榮。雖然是后勤兵,基本的訓練也是有的,所以我抓住每一次訓練的機會,特別是對射擊訓練特別用心,經常向老兵請教,自己也認真體會。有時喂馬,在馬廄也拿個木棍練習。別看我沒上過學,但心理素質好,加上訓練刻苦,射擊的成績進步很快,每次打靶都是優秀成績。

1951年1月,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被調到24軍71師213團運輸連,還是一名后勤兵,依然是管理軍馬。當時部隊主要是由執行剿匪改為向上海、嘉興地區集結,進行入朝前的準備。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1952年7月,部隊進行整編,我所在的71師師、團兩級機關改為空軍,基層連隊充實到70師和72師,我于1952年8月被調到72師214團2營4連。這一次是可高興了,終于到了一線作戰連隊。

終于當上狙擊手

調到新的連隊沒多久,第一項任務就是坐火車北上。那個時候運送部隊不是客運車,是坐悶罐車,車上沒有座位,戰士們都是坐在自己的背包上,一節悶罐車坐一個排的人,排長在門口把守,全排人吃喝拉撒全在車上,到停靠站有人把飯送上車,車上的人員不能下車,最難辦的是上廁所,在角落處有個桶,桶上有個蓋,有人上廁所時兩個人用白布拉起像屏風一樣遮擋一下,上完廁所把桶蓋上,停靠時才能把桶清理。大夏天的三十多人在一節車廂,又悶又熱,關鍵是各種味道實在難聞,有人暈車了就安排到門縫處透透氣。我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坐火車,開始還覺得新鮮,走著走著就乏味了,一直盼著早點下車。火車過了山海關以后,天氣變得涼爽些,不再像關里那樣難受,戰士們反復問排長我們去哪里,回答就是“執行命令,不要問那么多。”其實排長也不知道,為了保密,出發前只有團以上干部知道去哪里,執行什么任務,營、連干部和普通士兵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執行什么任務。火車在天津、沈陽都沒停,不記得在車上熬了幾天幾夜,總算熬到了目的地,下車后我第一個要干的就是在站臺上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

出了火車站,有識字的戰士告訴我們到了輯安,但輯安是什么地方我們也不知道。部隊被帶到臨時駐地休整,邊休整邊清理中國軍隊的標志,如寫有部隊番號的搪瓷盆,衣服上“某某被服廠”的標志,寫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白毛巾等。輯安與朝鮮只是一江之隔,對面老百姓活動情況看得一清二楚,有老戰士看到江對面有婦女用頭頂著搬運東西,告訴我們這里應該是中朝邊境,這個時候才有人猜測我們是要入朝作戰了。

輯安到朝鮮的鐵路大橋被美國鬼子炸壞,正在搶修。為了保證部隊過江,工兵在江上搭建了浮橋。入朝前的晚上,部隊開始進行戰前動員,先是由營領導講抗美援朝的意義,講我們的具體任務和組織開進的計劃,接著是干部、戰士代表紛紛表決心。營里開完會連隊接著開,組織戰士們訴苦,表決心。經過充分的戰前動員,戰士群情激憤。第二天晚上,也就是1952年9月11日,我們在踩著一搖一晃的浮橋渡過了鴨綠江,在過江的那一段時間里,干部戰士不時回頭張望,都想再看看祖國一眼,也有的默默流淚,大家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要跟祖國告別。從輯安出發后,經過二十多天的艱苦行軍,于10月上旬到達元山,我們接替的是27軍的防御陣地。

從1950年10月至1952年8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共進行了兩個階段作戰。第一階段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經過五次戰役,將戰線從鴨綠江邊推進至北緯38度線附近。第二階段是邊打邊談的局面,主要是防御戰。我們入朝時正是第二階段的開始。開始在元山,距敵人比較遠,沒有戰事。部隊到達后主要是做好防空襲和戰前軍事訓練。訓練除了戰術動作外,射擊訓練仍然是主要內容,我十分珍惜戰前訓練的機會,射擊成績一直很好。暫時的平靜使戰士們都憋了一肚子火,恨不得盡快上前線,打個痛快仗,特別是看到兄弟部隊戰報的時候就更著急。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開始了,這場戰役歷時43天,雙方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反復激烈爭奪,雙方傷亡3萬多人,其中的597.9高地被美軍稱為“傷心嶺”。

1952年12月下旬,我們接到了向上甘嶺開進的命令,行軍400多里,接替了15軍的防御陣地,我們的防御位置恰好是雙方爭奪最激烈的597.9高地。根據志愿軍司令部的命令,換防后短期內不得組織大的戰斗行動。我們所在的高地屬于防御的最前沿,最近的地方與敵人的陣地只有50多米。

接防第一天,我們班的副班長隱蔽動作沒做好,對面的敵人當即開槍,犧牲在陣地上。我們幾個戰士立即要躥出去把尸體搶回來,被排長一把按住,直到晚上暗下來了,才允許我和3班副班長把副班長尸體搶回來。當天晚上連隊在坑道召開了追悼會,戰士們滿腔怒火,紛紛請戰要打出去為戰友報仇,但志司有命令不準出擊。沒辦法部隊只能熟悉陣地情況,了解當面敵情,經過一段時間準備以后,開始根據上級要求開展“冷槍冷炮運動”。

“冷槍冷炮運動”是正規說法,志愿軍戰士在私下里還有個說法“冷槍冷炮打活靶”,“給敵人關禁閉。”冷槍運動也可以叫狙擊手活動,就是利用狙擊手,在陣地前沿隱蔽接敵,冷槍襲擊敵人。不要小看這項活動,據統計,從1952年初開始,到1953年停戰協定簽字,“冷槍冷炮運動”共擊斃擊傷聯合國軍5.2萬多人。

我們團為了開展好冷槍冷炮活動,集中了全團二十多名射擊基礎好的戰士進行了專門的培訓。那個時候我雖然已經是老兵了,但由于是解放后入伍的,沒有真刀真槍殺傷過敵人,入朝前射擊的一至八練習都打過,但都是打靶子。培訓首先是學會利用地形地物搞好隱蔽,保護好自己才能殺傷敵人;其次是盡快發現目標,找到敵人才能消滅敵人,在縱深陣地,團里有專門的觀察所,用高倍望遠鏡搜索目標,發現后用“手話機”通知前沿陣地的狙擊手,狙擊手要根據觀察所的指示盡快發現目標;第三個關鍵點是要目測好距離,定好標尺,搶在被敵人發現前將敵人消滅。我們總結的就是要“三快”,出槍要快,瞄準要快,擊發要快。

在培訓班訓練了20多天,最后選出4個同志擔任狙擊手。說是狙擊手,但我們用的并不是像電視演的那樣專門的狙擊槍,我們開始時用的只是蘇聯生產的普通步槍,名叫M1944式莫辛—納甘,志愿軍戰士叫它“水連珠”,這支槍現在存放在中國軍事博物館,這種槍瞄準基線相對較短,散布大,更適合巷戰。后來我們改用美軍的M1步槍,也叫“加蘭德”,戰士們叫它“大八粒”,這種槍彈倉可裝八粒子彈,是一種半自動槍,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我們4名狙擊手當中最有名的是張桃芳,他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跟我們團的番號是一樣的數字,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狙擊英雄”稱號,被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國旗勛章。我的成績比他差些,擊斃擊傷188個敵人,榮立二等功。當時志愿軍有規定,射手擊發后,敵人倒地15分鐘不動,或另有敵人抬走、拖走算擊斃;背走或架走的算擊傷;擊發后敵人倒地,而后又跑了的情況算活。這些都是由后面的觀察所判定,我們狙擊手可不敢伸著脖子看戰果。

在前沿陣地有5個射擊位置,也是射擊的最佳位置,4個人分成兩組,輪流射擊。其中4個射擊位置在交通壕內,十分隱蔽,另1個在坑道中,當狙擊手在前面執行任務時,其他人在坑道中隱蔽。我們剛接防時,敵人十分猖狂,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里,仗著有裝甲車,有飛機大炮,連工事都不認真構筑,大搖大擺地走動,還有的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曬太陽。班長把我們帶到射擊位置,現場指點怎么測距,怎么定標尺,怎么算提前量。我們那個時候沒有測距的器材,用的是“瞪眼法”。把大拇指一伸,將右眼、拇指與目標連成一線,然后閉上右眼,睜開左眼,閉上右眼。從左眼和右眼不同的角度觀測,拇指與目標間便會產生橫向誤差,根據這誤差的大小,就可以估算出目標的距離,再根據距離定標尺,瞄準射擊。

敵人的麻痹大意,給我們提供了為戰友報仇的好機會,第一天執行任務,4名狙擊手的戰果都在擊斃擊傷3名以上。幾天以后,敵人被我們打怕了,開始構筑工事,再也不敢隨便走動。這為我們增加了難度,大家就注意摸索敵人的活動規律,我們發現一般飯后一個多小時是敵人大小便的高峰,這個時候陣地上出沒的敵人就會多起來,我們把敵人陣地編了號,提前測好距離,這樣只要觀察所一指示目標,我們就不再測距離,直接就定標尺,瞄準開火,節省了時間。敵人被我們打懵了頭,就開始報復,毫無目標地向我方陣地炮擊,這個時候狙擊手們就馬上撤回坑道。炮火一停,狙擊再出擊,總之只要敵人敢露頭就必然會吃槍子。后來敵人就干脆不出來大小便,改為便在罐頭盒里,往掩體外扔。

敵人見用炮火報復這招不靈,就改為派狙擊手來消滅我方的狙擊手。大概是1953初夏,我的戰友張桃芳在3號狙擊臺值班,剛一露頭對面工事內的機槍就打了過來,一串子彈從頭皮上飛過。張桃芳故意引敵打槍,用步槍把一頂破鋼盔頂起來吸引敵人,晃了半天敵人一槍不發,張桃芳感覺遇到對手了,必須轉換狙擊位置。他在交通壕匍匐前進,到盡頭時突然躥起,幾個箭步穿躍一小段空地,剛要到4號狙擊臺,對面機槍又是一個點射,子彈緊追著他的腳跟,打的塵土飛揚。張桃芳假裝被打中,順勢一倒摔進狙擊臺左邊的掩體里。這個假動作騙過了敵人,暫停了射擊。他開始利用掩體的掩護,仔細觀察。發現敵人的機槍正對著我方陣地射擊,經驗告訴他,這是敵人故意暴露的,真正的對手在暗處。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在一個巖縫處發現了敵人,張桃芳立即出槍,就在準備擊發的一剎那,敵人也發現了張桃芳,腦袋一偏,躲過了。而對面的機槍又打了過來,張桃芳被壓制在掩體內。為了壓制張桃芳,機槍幾秒鐘就是一個點射。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敵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擊臺的左側,對右側射擊較少。于是他變換了位置,悄悄移動到右側,敵人的注意力依然在左側,很少顧及右側。張桃芳感到敵人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變換位置,當一個對右側點射過后,張桃芳猛地起身,即刻擊發。幾乎同時,對手也發現了張桃芳,立即轉動槍口扣動了扳機。結果敵人的動作慢了,頭都被打暴了。緊接著機槍的火力就跟了過來,張桃芳立即撤了下來。

像這樣的斗智斗勇還有很多,時間久了記不太清了。我們并肩戰斗的4位狙擊手,另外3位都已故去,但名字我都記著,除了張桃芳外,另外兩位分別是寧彩堂、李彪,我十分懷念他們。

堅守上甘嶺一段時間后,我們又參加了金城反擊戰,在停戰協定簽字的那天,美軍瘋狂對我陣地進行炮擊,并發射了毒氣彈,我的左眼受到傷害,到現在也睜著費力,炮火把我震的暈了過去,一個彈片打在了屁股上,手術痊愈后,回到國內。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快七十年了,每每想起那段經歷,我就為我們國家感到自豪,為我們軍隊感到自豪,我們以劣勢裝備打敗了所謂的聯合國軍,靠的是一股氣,就是中國人永不服輸的精神氣,這股氣也會激勵后人奮發圖強。

 

1.webp (3).jpg
1.webp (4).jpg

1.webp (5).jpg

【呂常清在朝鮮獲得的獎章、證書和回國后獲得的抗美援朝紀念章】

 

(作者系軍隊退休干部,原任河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