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冰嬉圖》卷(金昆 程志道 福隆安 等繪),絹本,設色,縱35厘米,橫57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我國古代冰雪運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很早就有文獻記載,據《隋書》記載“射獵為務,食肉衣皮。……地多積雪,懼限坑阱,騎木而行”。可見距今1400多年前,大興安嶺的“室韋人”曾經“騎木而行”滑雪。從宋明以后,冰上運動更為興盛,據金梁編撰的《滿洲老檔秘錄》記載:清天命十年即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初二,東北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冰上運動會。項目有冰球和花樣滑冰表演等。明清時期,滑雪活動進一步發展。《黑龍江志稿》中曾對赫哲人滑雪的情形作了描述:“赫哲人捕獸之器曰踏板質,雪深數尺,以木板長五尺貼縛兩足,手持桿如泊舟之狀,滑雪上前進則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雪中乏食則覓彌獸往來求食之,遠捕而食之,凡逐捕貂鼠格物十無一脫,運轉自如,雖飛鳥有不及也”。由此看出,赫哲人制造和使用的滑雪板及滑雪方法同現代已很相似,且技術也已相當高超。清代,冰上活動更加活躍,發展速度非常快。乾隆年間的《國朝宮史》三冊,記述了乾隆的《冰嬉賦》、《冰嬉圖》,通過這些詩詞賦畫的表述記載可以清晰再現當時盛行于宮廷內的各種冰嬉活動。【《冰嬉圖》局部“轉龍射球”(張為邦 姚文瀚 繪)】因此,從冰雪運動的歷史發展演變來看,我國古代的冰雪運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利用大自然所創造的交通運輸工具演變成娛樂游戲和軍事體育項目。是北方各族人民在既定的時空里,由于地理環境、生存方式、民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多種社會因素形成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研究古代冰雪運動文化可以加深我們對冰雪運動文化的認識,對于我們認識和解析體育亞元文化、整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我國文化寶庫、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技術文化的發展,大體經歷由低到高的三種技術形式,即幻想的技術形式、經驗的技術形式和科學的技術形式。冰雪運動技術文化作為地域亞元文化從其誕生到發展同樣經歷以上三種形式,生活在古代高寒地區的人們首先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他們想象著在光滑的冰面和雪面上制作一種搭載自己前行的運輸工具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于是就嘗試用各種材料作為滑行工具在冰雪上進行滑行試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幻想技術形式;經過無數次選擇各種天然植物材料或野獸毛皮等動物材料,最終憑借經驗找到了用硬質木板作為冰雪滑行材料,于是冰雪運動的經驗技術形式就誕生了;接下來人們總結滑行經驗找到了更適合冰雪滑行的木質較輕的硬質樺木,并且拋光接觸面,固定適合長度,在滑行工具上進行雕刻裝飾等藝術化處理,依據不同用途,滑板長、寬、厚度以及上面所鑲嵌的輔助物,如助滑行的毛皮等都不一樣。不帶毛皮的光滑雪板作為冰面或雪棱上滑行之用,包上毛皮的滑雪板為深雪中滑行之用,這樣冰雪運動技術文化的科學技術形式就出現了,這一技術形式的出現標志著冰雪運動技術元文化的成熟。以上論述也可以通過史料記載得到證明并加以理解:據叢佩遠,趙鳴岐編輯的《曹廷杰集上》中的《西伯利亞東偏紀要》稱:黑斤“雪甚則施踏板于足下,寬四寸,長四五尺,底鋪鹿皮或堪達斡皮,令毛尖向后,以釘固之,持木篙撐行雪上不陷,上下尤速”文字敘述中“黑斤”指今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的赫哲族,這種帶鹿皮的踏板就是為捕捉深山雪野中的獵物而設計的,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據唐代杜佑在《通典·流鬼》中寫道:“每堅冰之后,以木寬六寸長七尺,施系其上,以賤層冰,逐及奔獸”。流鬼國(原屬我國庫頁島)人們用木板,長寬如雪板,滑在冰雪上,追逐野獸為獵。據宋元時期的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記述“饒獐鹿,射獵為務……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文中所述的“騎木而行”也是指生活在大興安嶺一代的古代室韋人(即指生活在今大興安嶺、嫩江一帶的鄂溫克族)為了適應積雪發明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發明的“騎木而行”也是古代冰雪交通技術文化的代表,“騎”是“踏”的意思,“木”原指“木馬”即類似于現在的木質滑雪板。縱觀以上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冰雪交通工具的特點,可以反映出各民族滑雪的技術文化習俗。民國時期的沈兆褆在《吉林紀事詩》中描述:“魚龍曼衍夜張燈,雪月交輝淑景增。聯袂踏歌歸興好,脫除晦氣應休徽”。(清)楊賓所撰《柳邊紀略》記述:“滿洲婦女,正月十六日,聯袂打滾,日脫晦氣、入夜尤多”。這兩首詩中所描寫的“除晦氣”、“脫晦氣”都是滿族舊習俗,稱“滾冰”或俗稱“轱轆冰”這項活動,認為“滾冰雪”這項滿族民間活動,能滾走疾病和晦氣,帶來健康的好運氣。這種習俗我們也可以按現在的“運動觀”來解釋,“滾冰雪”不僅表達了人們崇尚冰雪的心理,而且通過這項運動可以活動全身的筋骨,放松凈化心靈。這種滾冰雪運動習俗流傳至今,在東北的部分城市和鄉村有水井凍冰的地方以及江河湖泊有冰雪的地方每到正月十五就有人參與這項運動,可以看出這種特定時間的滾冰雪運動已經成為一種習俗。1.2.2 “冰嬉”運動成為大清“國俗”制度文化代表“冰嬉”是各種冰上活動內容的總稱,也是北方特有的體育活動,又稱“冰戲”,是北方各民族都喜歡的一項冰雪運動。在李家瑞編著的《北平風俗類征》中,記載:“京師十一月,平民‘是月也,滑擦聚冰,拖床為渡’”。《郎潛紀聞》也記述了“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以上兩段文字所描述的清代冰嬉活動場景,可管窺從皇宮內院到民間對“冰嬉”運動的喜愛。大清乾隆皇帝,在其《冰嬉賦序》中把冰嬉運動定為清代“國俗”。由此可見冰嬉運動在清朝受到皇帝的重視,尤其乾隆年間達到頂盛,已經成為大清盛世國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制度化沿襲。
【嵇璜書寫的乾隆皇帝《御制冰嬉賦有序》】
清代稱滑冰為“跑冰戲”,清廷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滑冰比賽,這種比賽有兩種意義,一是作為一種競賽和表演(近似現在的速滑和花樣滑冰),另外也是一次對八旗兵武功的檢閱。皇帝親臨現場檢閱冰上運動,“跑冰戲”不僅比技術還比花樣,四周列隊助陣,習武行賞,褒獎勇敢者。清初的幾個皇帝,一般在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公園)舉辦這種表演和檢閱。《清朝文獻通考》等書對該滑冰習武盛會,記載得比較詳盡:“每歲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處,每旗照定數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部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等項。至冬至后,駕幸瀛臺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技,分兵丁為二翼,每翼頭目十二名,服紅黃馬褂,余俱服紅黃奇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式依次走冰,較射。”《日下舊聞考》中也說,“太液池冬日表演冰戲,習勞行賞以閱武事而修國俗”,以上文中所述可以見證滑冰活動,既是一種文化娛樂,又是一種練兵習武的軍事制度形式。
【《冰嬉圖》局部·中心皇帝所在部分(張為邦 姚文瀚 繪)】
乾隆年間《國朝宮史》三冊記述了《冰嬉賦》,《冰嬉賦》是乾隆主撰的描述冰上運動大會盛況的杰出作品,是我國滑冰文化的珍貴文獻。全賦約1300字,氣勢宏大,內蘊豐富,描寫細膩。從中可以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冰嬉賦》的序“陸行之疾者,吾知其為馬。水行之疾者,吾知其為舟、為魚。云行之疾者,吾知其為鵑鵬鵰鶚。至于冰則向之族,莫不蹭麟、膠滯、滑擦,而莫能施其技。囯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鞋以韋。或底含雙齒,使罄冰而人不踣焉。或菌鐵如刀,使踐冰而步逾疾焉。較東坡志林所稱,更為輕利便捷。惜自古無賦者,故賦之。”正文“皚皚兮映白塔之孤班,鐮鐮汾汾兮隔玉辣之橫歌。……陳旅集眾,既雷動而風行;結部整行,坍春勞而秋獵。”“時而天神,時而佛道,時而駿馬,時而鵬鳥。”都是乾隆《冰嬉賦》里描寫當時京城冰嬉的盛況美景及所展示的祥和盛世景象。
【《冰嬉圖》局部·中間“轉龍射球”部分(金昆 程志道 等繪)】
乾隆年間以冰嬉為題材的詩畫和著作也有很多。如金昆、程志道等合作的表現冰上球藝的《冰嬉圖》長卷;沈源畫的《冰嬉賦圖》和張為邦、姚文翰的《冰嬉圖》等,均通過繪畫的形式再現了冰上高超奇妙的技藝以及多姿多彩、美妙絕倫的滑冰技藝,其表現手法、繪畫藝術水平均達到相當高的境界。關于冰嬉的詩作,有五言、七言,有絕句、長歌等;其中乾隆的詩作最多,有的情境俱佳。(清)樊彬編撰的《燕都雜詠》中記載著詩人顧森描寫冰嬉的詩:“太液凍初堅,冰嬉隊連連,彎弧兼肆武,仰射彩球圓”。這是描寫清兵冰嬉盛況的詩作。描寫民間的冰上之戲,如楊米人的《都門竹枝詞》中寫道:“凍合琉璃明似鏡,萬人圍看跑冰來”。關于花樣溜冰,《燕京歲時記》中說:“技之巧者,如蜻蜓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反映當時溜冰的花樣很多,并有一定的名稱。表現古代滑冰活動的生動場景,在詩歌中也得到了反映,《都門紀略》中載有這樣一首竹枝詞:“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以上詩詞賦畫描寫的生動場景,充分反映了民間與官方冰嬉的項目不僅大體相同而且普及喜歡程度甚至超過官方。通過這些詩詞賦的表述記載不僅可以再現冰嬉運動給人們精神上帶來的愉悅享受,也從不同的文化藝術角度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賦予人類美好生活的熱愛。古代冰雪運動由于場地和器材要求都不高,參加人數可多可少,適于開展和普及,再加上為了滿足皇室家眷觀賞娛樂之需要,又吸收了武術、雜技等藝術內容,創造出許多融娛樂、競技、觀賞于一體的高難度動作,如“燕子點水”、“青龍回頭”、“大蝎子”、“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雙飛舞跑”等等。這些運動項目,無論是參加比賽的人還是觀看比賽的人,都可從中得到很多樂趣,正如清詩人楊米人在《都門竹枝詞》中所寫道:“冰合琉璃明似鏡,萬人圍看跑冰來”;“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另外普通平民也參加多種冰上娛樂,如“皇城內外,凡有冰處,拉拖床以糊口……坐拖床者艷素相間,交拉如織;亦有康興乘醉而頻頻往返者。”說明那時的冰床運動也是健身、游樂、享受的運動。正是這些不同的冰雪娛樂運動項目本身具有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和競技性,才能受到百姓的歡迎,才能作為一種文化長期延續下去并得到發展。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嘉平二十一日(十二月的一種稱謂,嘉平二十一日,即臘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在西苑接待外事活動時即興賦詩:“賀正近遠畢來同,撫諭憑輿言語通。西北新藩稱舊仆,東南捕鹿學賓鴻。冰嬉仍寓潔戌訓,苑靴都懷奉朔衷。眾喜康強頌四得,獨深虔望昊恩蒙。”詩中再現了大清盛世的外交場景。乾隆五十三年臘月二十一日,西苑舉辦冰嬉話動,特請外國使者、各族及臺灣高山族首領觀看,這種外交禮儀活動具有展示武力、宏揚軍威、樹立宗主國權威、安穩人心、族群和諧的意思,這也是用冰嬉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一例。詩中描寫的情景表達了來恭慶新年的各族首領維護祖國的統一的共同心愿,展現了大清帝國皇權盛世所帶來的文化強勢發展、國泰邊安、政通人和的盛世景象。我國古代冰雪運動從最初的僅供生存、交通發展到欣賞、健身、娛樂、軍事、外交等用途,可以透視出古代冰雪運動文化發展的脈絡及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屬性和特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古代先人們利用大自然賦于人類的冰雪資源創造生活、美化生活、優化生活的精神追求,即哲學中所謂“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透過冰雪運動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從技術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加以詮釋,這三個層次又通過工具文化、民俗文化、國俗文化、軍事文化、詩詞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政治文化等特征表現出來,可以看出從草根文化到皇權貴族的傳統的文化價值理念,這種文化符號與其他文化符號同樣綻放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百花園中。當今,面對國內外經濟、文化發展的新形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代冰雪運動文化不僅要繼承,而且要大力發展。政府、社會、學者以及民間都要在保護、傳承和復興傳統體育文化中發揮多位一體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營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環境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單位:吉林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系;來源:昆侖策網,原刊于《體育文化導刊》2012年第5期,修訂發布;配圖選自網絡)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