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過去,合肥婦女“坐月子”,最大的一項物質保障是老母雞。月子里共吃了多少只老母雞,是衡量婆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女兒“坐月子”期間,娘家送了多少只老母雞,不僅檢驗娘家的財富水準,也是女兒在娘家心目中位置的體現。
孩子一生下來,母親便成日里雞湯不離口,儼然成了過去合肥婦女“坐月子”的規矩。然而,這樣的規矩如今卻遭遇挑戰。如今流行的做法是,生孩子最初15日內,母親一口雞湯沾不得;甚至就連過去產婦喝紅糖水祛除體內淤毒的說法,如今也被很大程度廢棄-----有醫生要求產婦別喝紅糖水。
生活富裕了,產婦肚子里不缺油水,所以不許喝雞湯?這樣的原因或許存在。可月子里,產婦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吃生冷食品,即使是炎夏也要頭戴帽子、穿厚衣服,將自己捂嚴實,防止受風寒得“月子病”等傳統禁忌,以及孩子才出生時,必須用包被緊緊束縛手腳、睡搖籃等傳統做法,統統都被廢棄,是何道理?
傳統中國搖籃,四腳沾地,嬰兒哭鬧時,母親腳踩搖籃的一只腳,搖晃著加速嬰兒入睡,這是幾千年來中國母親育兒的最經典場景。也正如此,“搖籃”成了漢語中最溫馨的詞匯。然而如今的年輕母親,卻認為如此搖晃,會損傷嬰兒的腦子。難道輕微的搖晃,會夸張到能構成腦震蕩?如果真有這樣大的危害,幾千年來的中國孩子,豈不是都被傷害了大腦而智商發育不良?
筆者以為,如今80后、90后年輕產婦,之所以在“坐月子”方面,與婆婆、母親們代溝明顯,格格不入,與自身高學歷、多書本知識有關,與今日醫生的引導也有很大關系。而今日中國醫院之所以全面拋棄中國傳統的“坐月子”經驗,與多年來中醫藥文化之被妖魔化更脫不了干系。
如今做婆婆、母親的五十歲左右中國婦女,因為計劃生育,當年多只生一個孩子。因為自己“坐月子”時多是婆婆或母親照料,缺乏育兒經驗,對中國傳統“坐月子”的經驗把握不深不透,難以就其說出個道道,說服不了自己的兒媳、女兒,也便不足為奇。
中國傳統育兒之道,是不是都已在“與國際接軌”的大潮與洪流中,淪為一文不值?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井岡山時期的中國革命。王明博古李德等人奉共產國際的指示如神明,卻渾不顧及中國的具體實際。我們今天在育兒方面,全盤接受西洋人生孩子的那一套,即便西洋人真的沒有“月子病”之說,至少,我們有沒有考慮到中國人與歐美人體質的差異?
曾在九寨溝附近,海拔超3000米的川主寺古鎮藏人家里,聽藏人推銷藏銀器。他說:“你們漢人婦女生孩子有‘坐月子’的說法,我們藏族婦女可沒有這樣的好福氣,藏族婦女生孩子,一周過后就要下地勞作,靠什么?正是靠腰間能祛毒的銀腰帶。”這位藏族推銷員的話或許有夸大銀腰帶功用的嫌疑,但藏族人常年生活于雪域高原,藏族產婦有著漢人產婦不一樣的體質,卻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與同屬一個國家的藏民族尚且有如此差異,又怎能將外國婦女生孩子的那一套照單全收?
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提倡“中西醫結合”。革命與醫學,雖然戰術上“隔行如隔山”,但戰略上卻不失“隔行不隔理”,二者遵循的都是同樣的哲學思想。近年來,因為屠呦呦的青蒿素和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中醫藥作用的出色發揮,人們對傳統中醫藥又有了“再認識”,似有“把顛倒的再顛倒過來”的架勢。
有必要對中國漢民族婦女“坐月子”的傳統做法,進行一場再評估再認識。如果有人對中國漢民族婦女“坐月子”的傳統做法進行系統梳理,將其中的陋習與經驗逐一甄別列出,佐以數理生化指標詳加論證(比如,產婦食物中攝入鹽分較多,會不會減少母乳分泌;相反,通草燉白母雞有沒有催乳效果等),用揚棄的辦法,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營養,甚至對其合理部分予以申遺,編纂出《當代中國漢民族月子指南》,使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而不是繼續任其在母女、婆媳間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那無疑當屬功德一件。這也當是最近提出的“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題中之義。
作者: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