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變臉的原因,官方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2版,第362~第363頁)是這樣敘述的:根據中央部署,“紅四方面軍便需在優勢敵人的進攻下,在通、會、靜、海地區堅持兩個多月。中央雖連電督促紅四方面軍迅速控制以界石鋪為中心的定、會地段,張國燾卻躊躇不決。”[1]
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遠不是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這部官版史著的這種解讀,是因為其作者對《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關于滯阻胡宗南部西進對三個方面軍的行動部署復朱德等電(1936年9月15日)》簽發日期的判讀錯誤(將9月15日判讀為9月13日),以為張國燾9月13日致徐向前、周純全“我們大計仍然快向西北進為宜,同時有利時機不放棄迎擊胡敵”那個電報,是對中央這個電報的贊同反應——而且很多讀者有可能因為缺少必要的戰史圖上作業而把“快向西北進”中的那個“西北”,解讀成包括陜甘寧青新地區的那個“大西北”,而不是根據紅四方面軍主力當時所在位置而確定的、有著具體指向的“西北”。
其實,張國燾變臉的真正原因,是中央根據共產國際指示而對行動方針作出的重要調整。張國燾的這個“變臉”,應該是從接到中央的這個“重要調整”(即中央9月14日18時“占領寧夏部署電”)開始的:中央來電中的“重要部署調整”,不僅是把三軍會師的日程提前了,更重要的,是將“四方面軍獨立進取青海及甘西直至聯系新疆邊境”,變成了“一、四方面軍合力攻取寧夏,再分兵略取甘肅西部”。
如此,如前所述的張國燾出于糾結心結的種種考慮,俱有落空之可能。
但這個改變出自中央,源自共產國際,張國燾要想獨自一人唱反調,底氣仍顯不足。
1936年9月16日~18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州開會討論中央部署,參加會議的有張國燾、朱德、陳昌浩、傅鐘、曾傳六、李卓然、何畏、肖克、劉少文等人(徐向前、周純全等在漳縣前線未能與會)。關于會議情況,與會者傅鐘有一段回憶:
張國燾主持會議。他不像前幾天研究甘南根據地建設時那樣興致勃勃,滔滔不絕,情緒有了微妙的變化。講話中,有同意中央來電部署的意思,但又大談陜北地瘠民貧,人口稀少,難以供應大部隊生活之需,顯出仍不愿會合一方面軍。
……
關干部隊的戰略方針,大多數同志同意中央九月十三日來電的部署(引者注:應為九月十四日),發動靜、會戰役。[2]
然而,一進入具體方案制定時,張國燾的底氣就變得很足了:
誰知,在做靜、會戰役具體方案時,張國燾與中央鬧獨立的故態又惡性發作。他反對北上,要西進,過黃河去青海、新疆,根本推翻了剛才西北局所作的決議。陳昌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開與張國燾唱了反調,主張北上。爭論十分激烈。張國燾甚至說經靜會北上是“斷送紅軍”;朱總司令耐心地勸張國燾維護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不要個人推翻集體決議。我也向張國燾表明,主張向北,并陳說了北進方針的好處。張國燾成了孤家寡人,情緒很壞,……[3]
陳昌浩也有相類回憶文字:
岷州會議是西進與北上的爭論。張國燾是不會合的。會議開了好幾天,張國燾堅決主張向青海之西寧進軍,怕會合后他就垮臺了。我們堅決反對西進,與他爭。[4]
我們有理由認為,張國燾增加的底氣,至少有可能部分來自于未能與會的徐向前9月15日的那個“西進”建議——張國燾有可能是在岷州會議開會后的9月16日收悉徐向前這個建議電的,而張國燾反對并推翻西北局根據中央的部署調整而策劃“靜會戰役”的理由,恰好就是數十年后徐向前的“微辭”——對其當年動議“西進”所作出的解釋!而會議為此發生了激烈爭論后,代表爭論雙方的朱德、張國燾、陳昌浩還于會議第二天(9月17日)傍晚,致電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詢證中央14日部署電的有關內容:
“攻寧夏與甘西,何為重點”以及寧夏敵情、地理等問題;
“如四方面軍不在西蘭路箝制胡敵”,一方面軍能否單獨攻寧等問題;
如四方面軍乘勢經河州附近過黃河搶占水登,是否利于一方面軍行動等問題;
……[5]
像“攻寧夏與甘西,何為重點”這類問題,就是中央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而未能完整向下傳達“共產國際指示”而產生的負面效應,雖然既或沒有這句話,也并不影響這個“指示”基本意思的解讀——“我軍占領寧夏地域后(筆者注:不是甘西!!!),即可給我們以幫助”……
中央復電是在會議結束后的9月19日15時才簽發的,故而未能及時在會議上傳達。
注釋
[1]《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第36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8月第2版。
[2]傅鐘《西北局的光榮使命》,《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781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傅鐘《西北局的光榮使命》,《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781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4]陳昌浩:《北上和西進的爭論》,《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76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5]《紅軍長征·文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1134頁注[1],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作者系知名歷史學者;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雙石茶社”微信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