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如果說,對于人的一生來說,什么資源是最為稀缺,最珍貴的,那么大概就是機遇了(它還有個小名叫運氣)。
所以,這個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每一天,甚至是每時每刻,都要么在期盼機遇的到來,要么在奮力爭取,甚至是爭奪一項所謂的機遇。
但是,老子卻說柔而不爭就好,這既不是迂腐,也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把握機遇的關鍵,不是跑得夠不夠快,用力夠不夠大,而是對時機拿捏的是否準確。
老子說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謀;其脆也,易破;其微也,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
民之從事也,恒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在這一大段中,老子說了三件事——
第一件,“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謀;其脆也,易破;其微也,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正是由于此時是“易持”“易謀”“易泮”“易散” 之時,所以才可以“為之”,才可以“治之”。這就是把握時機的問題。
為什么一定要在“未有”,“未亂”之時就積極的行動起來,才能夠把握住機遇呢?原因就在老子說的
第二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任何事物一旦發生了,出現了,就必然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所以說,“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其中“為之”的意思,就是要有意識的左右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有點拔苗助長的意思;“執之”就是通過人為的干預,來保持長期的占有,阻止其發展變化進程的意思。
一言而蔽之,都是想用人的主觀意愿,改變事物客觀的變化規律。都屬于有為的強的范疇。因此只能是“敗之”破壞了事物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說即使得到了,也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東西了。或者“失之”希望長期占有,最終反而會失去。
而,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這個“無為”為應當讀二聲,“無執”,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該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就是柔而不爭的具體表現。
由此可見,前面說的“未有”而“為之”的內容,就是為而使之合于道;“未亂”而“治之”的對象,就是有亂道之趨勢而治之。
以文中所言為例:“安”,“未兆”,“脆”,“微”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安”是一類,是已有且已穩定;“脆”,“微”為一類,是已有而未穩定;“未兆”為一類,為未有。相應的行為方式也可以分為三類,即“持”是一類,求其穩定不變;“泮”“散”是一類,求其不進一步發展;“謀”是一類,定其未來之勢。
如果抓住了機遇,那么就可以“為無為,事無事”,雖然“終不為大”卻“能成其大” 。反之,如果失去了在“未有”之時而“為之”,在“未亂”之時而“治之”的機會。再想通過人為的干預,來改變事物的進程,就只能是“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舉例來說:
中國明清兩代均曾經歷所謂西學東漸之事。然而,明朝之際,一方面以人文科學見長的中國之學,底蘊雄渾而未失靈魂活力,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并未與西方形成顯著差距;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學雖然方興未艾,但中國的文明富庶,又足以令其肅然起敬。雙方各有優劣,所以對人沒有欺凌賤視之行,于己不失自尊自重之心。此時中西方的交流,即如“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平和而真誠,中國士大夫向西方傳教士學習先進之自然科學,西方傳教士則將中國的人文學說譯著傳播于西方,播下民本主義思想的種子。
但是,清朝時期的西學東漸則完全不同,此時中國的人文科學,已經成為被異族統治者抽去了靈魂,去除了活力的統治工具,自然科學非但近于停滯,甚至還有有所倒退,因此當再次面對西方之際,無論在人文還是自然領域,均與西方形成明顯落差,無怪滿清第一任住英公使郭嵩燾在見識了西方文明之后,發出當時的西方“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的慨嘆。其中非但可見,文明落差之巨大,更可見民人心中之自卑。當此之時,“合抱之木”,或已有碗口之粗;“九層之臺”,或已有三五六層;“百仞之高”,或已行數十百步。焉能不順其生而生,不順起而起,不順其始而始,時未至而得“為之”?時已過而得“執之”?
所以,雖然晚晴以至民國,均有無數志士仁人,博學鴻儒,奮發而起,從自強到革命,從體用之說到新舊儒家,其心不可為不切,其力不可謂不強,然而終不能得遂其愿。原因就在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而已。
如今要中國復強,國學復興,也必須要重新沿著兩百年前所起臺階拾階而上,首先從經濟實力上重登世界之巔,以從硬件上重建國人之自信與自尊,才能再求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東西之學,融匯而通之。
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是說如何“成其大”,即如何最終走向最終的成功。老子說“民之從事也,恒于幾成而敗之”,意思是說普通人,絕大多數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在將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為什么?
原因就在上下文的聯系之中。這個“敗”,是繼“為之者敗之”,或“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而來,所以“恒于幾成而敗之”就是恒于幾成而“為之”,再由為之而“敗之”。
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將柔進行到底,不能將“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將“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進行到底。
事實上,就是隨著事情的發展,隨著成績的積累,人們心中的那個“我”開始膨脹,心中的那股心氣開始升騰起來了,于是心態就開始由弱變強,行為就開始,由柔變剛。
一言而蔽之,就是不能恒于始終也。
所以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慎終如始”是建立在于始已慎的基礎之上,意思是要將開始時的謹慎,延續至事物終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老子說的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告訴我們如何起步,如何通過柔而不爭來抓住機遇。
第二件事,是告訴我們如何對過程進行管控,即如何通過柔而不爭,來保證事物的正常發展。
第三件事,是告訴我們如何最終獲得成功的結果,即如何通過柔而不爭,來保證事物不會在最終階段,出現偏差。
而怎么樣才能慎終如始呢?形象的說,所謂“慎終如始”即如俗語所言始終保持從零開始的心態,即將過程中的每一點,都作為起始點,都對其保持足夠得敬畏的心態。這是“圣人”與“民”,與普通人之間在行為上的最顯著的區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