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孫海英為什么不能繼續扮演解放軍?
國慶長假期間,繼孫海英在其中扮演解放軍少將的電視劇《8848》被央視停播之后,貴州衛視邀請孫海英參與歷史類節目“時光的印記”錄制,孫海英以八路軍的形象出鏡,再次遭到網友的炮轟。
網友為什么討厭孫海英扮演革命軍人的形象?
在我看來,主要問題還不在于孫海英改信了基督教,而在于他以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扮演革命軍人石光榮成名,但他的微博言論卻表明,他完全不認同石光榮們的事業,甚至非常厭憎。這樣一來,他繼續扮演革命軍人就構成了對觀眾的一種挑釁與嘲弄,并且他的演技越高,這種挑釁和嘲弄的就越嚴重,因為他等于在說:瞧,我在騙你們呢!你們這些傻瓜!
誰愿意被他公開嘲弄呢?所以網民的憤怒、抗議都是完全正當的。
那么,如何理解演員扮演“反面角色”呢?很簡單,演員扮演反面角色是為了揭露他們的丑惡,而絕不是表明他們認同這些壞人。孫海英在自己的微博上賭氣說他要扮演徐才厚、谷俊山,難道他要說自己是他們的同類嗎?
我知道,有人一定要拿言論自由說事。但無論是央視取消播出,還是今后劇組不愿意邀請他,都和言論自由沒有任何關系。孫海英至今沒有遇到任何法律和行政方面的干預,表明他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但問題是網民/觀眾也有言論自由,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不滿,這種自由也應該被最大限度的尊重,同時劇組和電視臺也有選擇演員和嘉賓的自由——他們必須在繼續追捧孫海英和觸怒自己的衣食父母,也就是觀眾之間做出選擇。
市場經濟,自由交易,大家都有自由,就看誰的自由能被接受,孫海英應該心平氣和,不要總是擺出一副受迫害的樣子。
影視劇:誰在講述民國故事?
長假當中,看了幾集電視劇《偽裝者》,我感覺這簡直就是一部國民黨軍統的英雄史詩,你已經完全不能把軍統和《紅巖》中的渣滓洞、白公館這些殺人魔窟聯系起來。在劇中,軍統特務們精忠報國、出生入死,專業、老練而又富有獻身精神。尤其是主人公明臺的老師王天鳳,更是一位外表嚴厲冷峻,內心卻充滿慈愛的父親的形象,堪比紅色經典《英雄兒女》中的政委王文清,老實說,改開后的影視作品中,沒有一個共產黨人被這樣表現過。
雖然電視劇的后半部分表現了軍統發國難財以及明臺投奔共產黨,但軍統的形象已經不可動搖了,而且這種處理給觀眾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妥協”——為了遷就今天的執政黨的一種妥協,所以也就不再會認真對待這種情節了。
任何影視作品,都有一個“誰在講故事”的問題。但“講故事的人”除了在那些使用倒敘手法的作品中外,一般不直接出現,但“他”的感情、立場,卻直接決定著整部作品的感情、立場。
看《偽裝者》以及近年播出、上映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電影《太平輪》等,你會感到“講故事的人”是一位國民黨的老干部,他在回憶早年的崢嶸歲月,講到過五關斬六將就眉飛色舞,講到國民黨的失敗,就痛心疾首,充滿了無限的同情與惋惜。
影視劇的視角、情感、立場逐漸國民黨化、民國化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我想,個中原因,除了新右派/自由派發起的大規模改寫歷史的運動影響外,還應該和中國當下的社會結構、社會心理已經民國化了有關,文藝作品,無非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折射。
《偽裝者》這類作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徹頭徹尾的精英史觀。主人公都是出身名門望族,畢業于國內外名校,他們出入客廳、酒吧、舞廳、俱樂部,代步則是各種豪車,他們衣著考究、身手不凡、談吐風雅、外形俊朗、風度翩翩、劍膽琴心……,他們喝著紅酒、調著情、訴說著家族恩怨,在上海灘風光旖旎著,一不留神還把國給救了,由于他們肯屈尊救國,國家真應該對他們感激涕零。在他們急公好義、慷慨救國的過程中,“組織”通常是一個壓迫性、干擾性的存在,人民呢?則連影子也看不見。
抗日戰爭的歷史、人民戰爭的歷史,就這樣悄悄地被改寫成了精英救國的歷史,它使已經非常自卑的底層在心理上更加自卑,其傳遞的暗示是,今天我們也應該對精英頂禮膜拜。
誰說文藝作品的功能只是娛樂?
《港囧》:對小資文化的全面解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以無與倫比的天才洞見寫道:資本主義“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迸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
由于現實的確是如此冷酷,所以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下,任何試圖超越“成本-收益”考量的追求都不得“囧”,《港囧》就是對1970年代末興起的小資文化的全面解構:什么如詩如夢的青春歲月,浪漫愛情,無非搞破鞋,滾床單而已。印象派繪畫是狗屁,做胸罩才是王道。20多年不能忘懷的默默思念算什么?老婆為自己在法國買的畫室才是真愛。
對小資文化的解構,其實從八十年代就開始了,比較早的應該是米家山的《頑主》。不過那時解構對象主要還是主流的意識形態,比如葛優在劇中說:“晚上睡覺別蓋太厚的被子,別穿過緊內褲,早睡早起,多想想共產主義事業。”進入九十年代之后,主流意識形態早已不再是主流,小資文化開始大行其道,這和庸俗的、以斤斤計較“成本-收益”為核心的市民文化之間形成了張力,小資文化就不幸成為喜劇電影最好的嘲弄與解構對象。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市民文化是以港臺為出發陣地一路北上的。影片一開始,大學時代的徐崢留著一頭藝術家氣質的長發,一直想和心儀的女同學杜鵑演繹一段浪漫愛情,但背景上卻之中有香港流行歌曲的聲音,這構成了一種“尾隨式的騷擾”,暗示了市民文化將全面淹沒小資文化。
我注意到,當徐崢從香港的路邊廣告牌上落下,掉進塞滿榴蓮殼的垃圾箱時,音樂是《生活的顫音》,這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巔峰之作,開了此后三十多年小資裝X文化的先河。這是一個對小資文化的巨大嘲弄。
在1979年出品的《生活的顫音》中,女主角徐珊珊雖然是一名女工,但品味卻十分小資,整天在聽柴可夫斯基,討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她身邊的男性朋友也個個留著大鬢角、穿著高領毛衣、背著大提琴小提琴,十分風雅,電影的主題則是反文革、反對繼續革命的。
這部電影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悖論:毛澤東時代國家對工人提供的保障以及他們相對較高的經濟地位,使他們可以像小資那樣生活,追求音樂、攝影、繪畫、表演、研究文學、哲學。但對小資生活的追求,卻使他們厭倦了繼續革命。但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如果不進行繼續革命,以工人而小資的生活是完全無法維持的。歷史和政治的邏輯果然在九十年代后期以極其兇猛的態勢發揮了作用,除了通鋼工人之外,失去了繼續革命理論武器的工人階級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全軍潰散了,他們淪為靠別人的救濟和憐憫才能生存的弱勢群體,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垂垂老矣,再也沒有挽回敗局的可能,只能以失敗者的背影走入歷史。
而頂替了他們位置的打工階層/新工人階級,則完全不能夢想他們前輩的小資生活。去年我曾經觀看了打工春晚,他們的精神狀態用學者祝東力的評價說,像一群戰俘,他們所要求的,都是最基本的,比如八小時工作制,而這對他們的前輩“小資工人”們來說,完全是默認值,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的顫音》所刻意營造的小資品味被徐崢痛快淋漓地塞進了香港的垃圾箱,算是為這段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有趣的是《港囧》也刷新了香港在內地觀眾眼中的形象,香港重慶大廈的那段鏡頭,為我們呈現了一副帶有異域色彩的雜多文化景觀,整體來看,香港在徐崢的鏡頭中,不再是一位堅吝古怪、難伺候、情緒化的問題少女,而是一位有點卡通的平易親切的兄弟——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地導演來拍攝、展示、解讀香港、澳門以及臺灣。
小資品味亟需被結構的現實背景是,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許多人無法再繼續自己的小資生活了——前些日子鬧股災,有人統計,50-100萬左右的賬戶銷戶了50萬戶。如何讓小資從中產墜落到底層的時候心平氣和?當然是讓大家覺得小資生活毫無價值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港囧》可謂生逢其時。
盡管小資品味的“成本-收益”的算計面前不值得一提,但如果生活真的只有“成本-收益”,那也未免過于乏味,所以徐崢最后安排二貨內弟包貝爾獲香港紀錄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所有的人都穿上了非常裝X的晚禮服。這個時候,徐崢再次表現了他對小資品味的不屑——趙薇發現他的褲子拉鏈開了。
《火星任務2015》:美利堅雄心仍在
《火星任務2015》講的故事是,一位宇航員在火星執行任務時,由于突如其來的火星風暴被遺棄在火星上,他不得不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下來,直到地球的救援船到達。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這是《魯濱遜漂流記》的當代翻版,只是地球上已經沒有魯濱遜呆過的孤島,人類要過魯濱遜那樣的生活,就只能到火星了。
美國文化的核心是“自由”,但一個人自由狀態的生活,意味著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頑強的生存意志和科學、理性的精神是必不可少,從《魯濱遜漂流記》到《火星任務》,闡釋的其實都是這一主題。遺憾的是,《火星任務》對宇航員在火星上的生活沒有充分展開,只是展示了他利用同伴遺棄的糞便在火星表面種植土豆的情節,后半部分重點就轉向了救援行動,這就落入好萊塢科幻片的俗套了。
影片中出現了中國國家航天局,這當然是為了贏得中國市場了。一位香港不太知名的演員扮演航天局副局長,操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一開口就讓觀眾笑場了。當然和過去一樣,中國的角色是美國的助手,中國人的任務是打醬油的。
不過,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盡管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但美利堅雄心仍在,好萊塢仍然在展示美國精神的偉大,展示美國對外層空間的征服,美國儼然是人類的代表。反觀中國電影,表現的無非是各種“小時代”和“金瓶梅世界”了,兩相比較,高下立判——不要告訴我說這是因為中國有電影審查制度,在我看來,這主要還是中國文化界和電影人自己的問題,他們疑神疑鬼,認為一切對崇高的表現都可能導向文革;他們失魂落魄,喪失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讓他們自己成了文化垃圾的制造者。
黃曉明的豪華婚禮也是一種腐敗
這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腐敗,或者叫文化腐敗、精神腐敗,財富被毫無意義的揮霍掉了,這表明中國的文化精英在精神上還是一群爆發戶。
腐敗,不僅包括利用權力牟取私利,也包括對財富的揮霍浪費,后者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腐敗。因為這種價值觀不認為簡樸、勤勞的生活是一種美德,反而認為紙醉金迷、奢侈糜爛的生活才值得追求,這種價值觀彌散開來,必然導致全社會的腐敗,最終社會成為失敗的社會,國家成為失敗的國家。
對這種批評最簡單的指責是,只要錢是別人合法掙來的,則別人愛怎么花就可以怎么花——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明星消費行為有外部性,其消費行為不僅是私人的也是社會的。黃曉明這種大鳴大放的婚禮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社會當然有權做出自己的評價。考慮到中國社會歷來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象持強烈批判的態度。在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很大,許多人要靠低保維持生活的情況下,2億元婚禮的確是一種“波斯王式的奢侈”,引發公眾側目是理所當然的。
可以斷言,如果富人一直這樣用炫耀性消費來沖撞社會習俗和傳統道德,那早晚有一天會誘發社會問題,可以說其“消費的外部性”已經妨害了社會秩序其他人的生活。這樣的消費行為,難道不應該受到譴責嗎?
許多血脈賁張地跳出來維護黃曉明恐怕都是屌絲,其實當屌絲不可悲,屌絲對精英價值觀高度認同,支持精英為所欲為,幫助精英論證擠壓自己的合理性,結果使自己的生存空間更加逼仄,這才是最可悲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