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邢文增:經濟金融化必將加劇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動蕩
點擊:4132  作者:邢文增    來源:《紅旗文稿》  發布時間:2015-10-28 08:32:11

 

 1.jpg

 

  20世紀末以來世界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如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等,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巨大沖擊。尤其是2008年始于美國并波及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給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進而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反思。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試圖遏制金融資本的過度發展,扭轉經濟金融化的趨勢。然而,這些舉措效果有限,經濟金融化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一、經濟金融化誘發資本主義經濟動蕩

 

  經濟金融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成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并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導致虛擬經濟日益脫離實體經濟、誘發經濟危機的重要因素。

 

  1.經濟金融化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滯脹,實體經濟的利潤率隨之大幅下滑。整個70年代,美國經濟的利潤率只有4.2%,非金融企業部門的稅后利潤率更是由1966年的9%急劇降至1982年的3%。為解決經濟停滯和產能過剩、阻止利潤率進一步下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啟了經濟金融化的新路徑,試圖通過積極發展金融部門來吸收大量剩余資本,并借助資產升值的財富效應間接刺激需求。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新自由主義成為主流思潮促使各國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20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了《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加恩·圣杰曼存款機構法》,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以自由地追逐最大利潤。1999年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更是實現了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商業銀行開始大規模從事投資銀行的活動。在國際上,通過迫使發展中國家放松對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制,金融資本得以在全球迅猛擴張。經濟金融化也由此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特征。

 

  2. 經濟金融化是誘發危機的重要因素。金融化首先表現為金融資產的規模空前增大。2007年,全球金融體系內的商業銀行資產余額、未償債券余額和股票市值達230萬億美元,是當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21倍。其次,金融資本日益虛擬化。2007年,全球外匯市場的日均交易額達到3.2萬億美元,全球衍生品名義價值高達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1.81倍。第三,金融業利潤迅速增加。如美國金融業利潤占國內總利潤的比重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20%劇增至2002年的45%。第四,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化,即非金融企業中金融資產及其創造的利潤明顯上升。以美國的通用電氣為例,2002年通用電氣屬下的GE金融公司總資產近5000億美元,該年度收入545億美元,占通用電氣總收入的41%,凈利潤36億美元,對通用電氣的利潤貢獻超過了40%。

 

  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導致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而實體經濟日益萎縮,無法支撐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金融化導致收入差距拉大,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引發經濟危機。

 

  二、金融改革未能遏制經濟金融化的發展態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經濟金融化成為各界批判的焦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教授就指出,“金融無監管是走向災難的藥方。”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雷格·羅伯茨更是斷言缺乏監管的金融業或將導致西方文明毀滅。針對這一現狀,西方政府推出了若干金融改革舉措,力圖遏制經濟金融化的態勢,以便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石。

 

  1.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改革舉措。為遏制金融資本的過度發展,西方國家紛紛把加大對金融資本的監管作為改革重點,以求改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狀。

 

  一是制定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從法律上提供支持和依據。美國于2010年7月21日簽署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對高管薪酬、風險交易、衍生品、消費信貸等設定了新規則。歐盟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出臺了《德拉魯西埃報告》和《歐洲金融監管方案》。英國制定了《2010年金融服務法》和《2012金融服務法》,將“金融穩定目標”新增為金融服務局的法定目標之一。日本在《金融商品銷售法》、《金融商品交易法》中增加了有關消費者保護條款。德國制定了針對虛擬經濟的《金融市場穩定法》。

 

  二是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建立新的監管協調機制以防范和監控市場系統性風險。美國設立了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著手解決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主要負責檢查和處理威脅國家金融穩定的系統性風險,監管方式從分業分散監管向統一集中監管轉變;授權美聯儲對規模最大且結構最復雜的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英國確立了英格蘭銀行在金融穩定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英格蘭銀行下設金融政策委員會和審慎監管局,分別承擔對英國宏觀金融體系進行監管和微觀審慎管理的責任,以消除或減少系統性風險,增強金融體系抗風險的能力。歐盟設立了宏觀審慎的歐洲金融風險委員會,主要用于評估金融風險和預防金融危機。

 

  三是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金融危機發生后,信用評級機構的客觀性、及時性和可信性備受質疑。為改變這一現狀,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規定在證券交易委員會中創建一個信用評級辦公室,擁有對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監管和處罰的權利。對國家認可的信用評級組織至少每年要檢查一次并公布結果。同時要求這些評級組織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年度報告,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工作進行總結和評價。

 

  四是對金融企業高管的薪酬進行限制。歐盟從2012年起嚴格限制歐洲銀行業高管的獎金數額,并為銀行設定新的資本金要求,以遏制過度冒險行為。根據新規定,歐洲銀行必須將現金紅利的比例限制在紅利總額的30%以內,數額特別巨大的則限制在20%以內。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規定,所有上市企業都必須執行每三年至少一次的“股東決定薪酬”投票,對高管薪酬及其機制進行表決。同時,根據美國政府的規定,接受政府援助的企業高管現金薪酬不得超過50萬美元,額外薪酬必須以限制性股票的形式發放,而且要等公司歸還政府注資后方可授予。

 

  2.金融改革效果有限,經濟金融化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隱患。危機后的金融改革盡管從多方面加強了監管,但效果并不明顯,相反,西方政府對金融壟斷資本的救助使其順利度過危機,金融化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重要特征。

 

  首先,金融資本總量和金融業利潤再創新高。根據美國數據追蹤和研究企業SNL金融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銀行業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為403.6億美元,2014年第二季度凈利潤為402.4億美元,分別達到了至少23年以來利潤紀錄的前兩位,且金融業的利潤遠遠超過制造業,占到美國企業部門利潤的40%以上。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危機后,盡管場內衍生品交易有所縮減,場外衍生品交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對G10和瑞士等11個國家的主要銀行和交易商進行的調查統計顯示,場外衍生品未平倉合約名義價值從1998年的80萬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底的633萬億美元,增長了約8倍。場外衍生品合約市場總值則從1998年的3.2萬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底的24.7萬億美元,增長了7.7倍。由于場外市場的規模遠大于場內市場的規模,如2012年末場外衍生品未平倉合約名義價值是交易所場內交易的12倍左右,因此,監管政策并未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影子銀行業務增長迅猛。20國集團下屬國際金融穩定局(FSB)發布的2013年統計報告指出,全球影子銀行業務規模從2002年的26萬億美元,急速擴張到2007年的62萬億美元。雖然2008年之后業務有所下降,但新的金融監管政策導致許多衍生品業務從商業銀行流向影子銀行,2011年,業務規模迅速恢復增長到67萬億美元,2013年劇增到超過7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影子銀行資產在2011年高達23萬億美元,雄踞各國非銀行信用資產之首。

 

  第四,金融資本的壟斷有增無減。2012年,僅摩根大通、高盛與花旗銀行3家金融機構投資銀行業務的凈利潤就占到了全球投資銀行業的1/3。2013年,美國最大的6家銀行擁有美國金融系統67%的資產,其資產總量比2008年增加了37%。

 

  三、經濟金融化必將在未來加劇資本主義經濟動蕩

 

  資本主義發展史已經證明經濟過度金融化必然引發經濟危機,而在資本主義國家“劫貧濟富”的政策下,經濟金融化現象更為嚴重,這不僅將進一步加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脫節,也將加劇資本主義積累的危機和全球的階級對抗,資本主義經濟動蕩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危機將不可避免。

 

  1.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脫節仍然嚴重。經濟金融化空前強化了金融資本的力量,加劇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脫節,也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空心化現象嚴重。為扭轉這一局面,歐美紛紛出臺了推動再工業化的系列計劃和法案。

 

  然而,與金融資本在危機后迅速恢復并得以發展的情況相反,資本主義國家試圖在實體經濟領域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整個制造業乃至實體經濟復蘇和發展的目標遠未實現。首先,從制造業在GDP產值中的比重來看,歐洲多國只是止住了急劇下降的趨勢,并未出現明顯的回升,即使再工業化取得較好效果的美國也提升有限。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9年制造業在GDP產值中的比重為11.92%,2010年后,在美國多項鼓勵制造業回流政策的作用下,該比重僅稍有增加,2010年至2013年分別為12.23%、12.38%、12.52%、12.38%,增幅并不明顯。其次,再工業化未能有效提高就業率。歐元區2014年的失業率超過了11%,其中,意大利年輕人失業率近40%,西班牙失業率高達47%左右。美國制造業盡管增加了近90萬個就業崗位,但卻遠少于2000—2009年間制造業流失的6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勞動參與率仍處在較低水平。2015年9月,美國勞動參與率僅為62.4%,創38年最低值。第三,本輪再工業化重點發展的行業對各國制造業的需求拉動效應有限,更難以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美國重點發展的清潔能源行業為例,目前,油氣密集型產業在美國制造業中所占比例僅為百分之十幾,在美國GDP中所占比重更是只有1.2%,難以形成對整個經濟的強烈拉動作用。

 

  2.金融化為引發大規模甚至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20世紀末期以來,金融危機時常發生并迅速擴散,與金融資本的靈活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等密切相關。經濟的金融化為危機的產生和擴散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一是投機性資本為牟取暴利,往往利用其龐大資金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進行沖擊,使其陷入金融和經濟動蕩。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都可以看到投機資本的影子。二是金融資本會加劇危機的國際傳導和擴散。最明顯的例證是,在本次危機中,國際評級機構和投機者的逐利投機行為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第三,在金融化和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會造成金融恐慌迅速傳播,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蔓延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端于泰國,并迅速傳染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其后又沖擊了俄羅斯,并在一定程度上擴散到了拉丁美洲。

 

  3.金融化加劇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更易引發全面的社會危機。金融化在加強資本力量的同時,也豐富了資本追求和壓榨剩余價值的手段和方式,各種金融創新工具成為新的剝削手段,致使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2008年危機發生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已經掀起了新的高潮,歐美聲勢浩大的工人運動和社會運動此起彼伏。隨著危機的蔓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反動屬性越來越清晰,因而在工人運動中政治訴求逐漸顯現,出現了“終結資本主義制度”等口號。同時,在這一階段,工人運動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聯合,如2012年11月14日,歐洲工會聯盟在歐洲20多個國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歐洲團結行動日”示威游行, 2015年5月1日,意大利、韓國等多個國家同時爆發了以“抗擊資本主義”為名義的示威游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的加劇,工人階級所遭受的剝削和壓榨也將進一步加強,資產階級所面臨的反抗將日益增強,資本主義國家在未來也必將面臨更大規模的全面的社會危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來源:《紅旗文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昆侖俠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