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
讀懂一國,需讀懂一黨。讀懂一黨,需(至少)讀懂一人。讀懂一人,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讀懂他的思維方式。
11月7日,“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二人此一跨越66年的歷史性會面,可謂雙手緊握、四目相對、兩岸沸騰、世界聚焦。很多人琢磨習馬的表情、手勢,講話長短,文風區別,意見和主張的內涵與外延,互送禮物、領帶顏色的意涵,等等。
學習小組借此機會,談談習近平的思維方式。正如開頭所言,懂其思維方式,利于懂他,懂中共,懂國家。至少能更懂這次會面。
據小組分析觀察并汲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平天下》等書智慧發現,習近平最常用思維方式,主要5種:創新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其思維方式往往歷經千錘百煉,內化于心,外化于言行。而“習馬會”本身及習總的致辭和講話(4點意見),無疑是其思維方式的一次集大成體現。
一、首先談“創新思維”
習馬會,兩岸領導人會面,互稱“先生”,這種事,以前沒人做過。或有人想過,總覺很難,掣肘因素多,終未能成。習近平不拘一格,見,“會面”,與“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消息先從臺灣媒體傳出,很快國臺辦證實,輿論頓有“驚奇驚喜之感”。正如,此前“九三閱兵”講話,習總“突然”提出“裁軍30萬”承諾,一言既出,四方嘆為觀止,日本的“中國借閱兵秀肌肉”說辭不攻自破。
習總的創新思維,絕非憑空而思,常是“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兩岸領導人會面,民心所向,情理之中;裁軍30萬,治軍大方略需要,情理之中。
中國外交也一樣。2013年,習奧安納伯格莊園會晤,雖非正式訪美,效果卻出奇好;后來“點穴外交”(訪韓、訪英等),讓世界耳目一新,嘆而服之;中國與其他國關系,也新意迭出,到新加坡,兩國關系提升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到英國,中英關系則升級為“面向二十一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各有新意和特點。
二、再談“歷史思維”
考察一人一事,一要放到具體環境結構,二要觀之于歷史長河。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習常引此句),義即在此。習馬會上,習總致辭,不到700字,6次提“歷史”。寒暄完問候語,開篇第一句就談歷史,“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住今天”。繼而,他回溯過往,展望未來,所謀所思,皆放在歷史長河之中。習總所謀之歷史,皆有現實依托,有具體指針和政策,“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
閉門會上,習總提4點意見,最后一條壓軸,“第四,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溯中華民族延綿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以及“近代以來卻屢遭列強欺凌”、“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等歷史風云變幻,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中共對歷史思維的重視,抬眼可見。十八大以來,提出“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等政治詞匯,本身即建立在歷史思維之上。習總傳信金正恩,出訪越南,所談之語,強調傳統友誼。“一帶一路”構想,則是從古代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精華。今日之事,不忘過往,面向未來。
三、談“底線思維”
習馬會是“兩岸領導人”見面,對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習總無疑做出了讓步。固然如此,底線卻極為清晰。這次見面,基礎、道路、方向,此三者必須堅持、堅定。如他在致辭結尾所言,兩岸要“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
閉門會習總提4條意見,第一條即為“底線”——“第一,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他將雙方確立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稱為“定海神針”。強調,“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臺””。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他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意即,“一個中國”,始終沒變,誰也別想分裂,這是底線。
治國理政,常用底線思維。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里面的“負面清單”不能碰,一碰底線就要處分。黨員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劃清底線,碰著必然“要下”。八項規定、三嚴三實等,也是底線。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也是給執政黨設底線。外交之中,中日關系問題,可以談,但“中日四點原則共識”是底線,東海問題、南海問題等,都可以談,關鍵是必須看清中國底線。
四、是“辯證思維”
對立統一即辯證。習總所考慮所強調,詞詞句句是為“兩岸”,而非“一邊”。對于對岸的訴求,習總強調要辯證地看。
一方面,“我們了解臺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想法和感受,重視并推動解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他說,“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即,“重視并推動”,但要“不能造成“兩國中國”、“一中一臺””。
談及未來,習總說“我們愿意首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但顯然不能光靠大陸主動,“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理應“發揮好各自優勢”,從而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在習總致辭和會面新聞通稿中,沒有“中國夢”一詞,習總使用了其內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概括,很見藝術性和周全考慮。“中國夢”在臺灣一方,很容易被視為“大陸政治語匯”,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想必兩岸所有人是共同期望的。
習總講話中,常有“既要,也要”語句,彰顯辯證精神。“四個全面”時代,中國改革既強調頂層設計,也鼓勵發揮地方積極性、積極試點,最典型莫過于上海自貿區試點。既強調改革要“抓緊”,又強調要“抓實”,增強民眾“獲得感”。既要有“部署”,也要有檢查督促。既要全局發力,也要有單點突破,等等。
“是雖常是,有時而不用;非雖常非,有時而必行”。外交中,辯證思維不可或缺。沒錯,對于周邊國家,要“親、誠、惠、容”,但也分情況,該劃底線時,必須劃。不可能你欺負到我家門口,我還無動于衷、毫無反應,那并非真正的“親、誠、惠、容”。世異時移,變化宜矣。英國首相卡梅倫接待過達賴,觸犯我核心利益,那對不起,得冷落你一陣子;后來英態度變化,中英關系也慢慢轉圜,英國在西方大國中首先加入亞投行,中英關系也開啟黃金時代。辯證思想蘊含其中。
五、是“戰略思維”
所謂戰略,即方向和布局。其中有大局,有大勢,有大事。習馬會,本身即為戰略性一著。“面對新形勢”,“站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起點上”,習總認為,“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胸懷民族與時代,著眼偉大復興,戰略眼光可見一斑。習總的4條意見,“第一,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第二,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第三,堅持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第四,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不考慮的是戰略、全局與未來。
梳理習總系列講話,不難發現,治國理政、外交活動,他總是善于從“全局角度”、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體現出恢宏的戰略思維。日前,他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作說明時,強調,“特別是要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提出一些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
看清大局,觀大勢、謀大事,把握工作主動權,自然能增強戰略定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外交中,2013年10月,中央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即是從戰略上謀劃中國外交,尤其周邊外交。“一帶一路”倡議,倡建亞投行,更是戰略思維。
談完習總5種思維方式,再來想想《十三五規劃建議》?!督ㄗh》提出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倡導5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這5大發展理念,其背后蘊含多種思維方式。
最后,回到習馬會,推薦一下《人民日報海外版》11月8日的頭版版面。此版面,體現多種思維方式,著眼大局、大勢,抓住歷史機遇,大膽創新突破:
正如一位組員所說,作為該報第9555期,它新在3個地方:一是主標題80磅字號,刷新記錄;二是照片的處理,破例八欄(通欄,對市場化報紙來說,算平常事,對黨報卻是一次重大突破);三是4個版火力全開,聚焦獅城,同一個主題。
此三者為“術”,而思維方式為“道”。
此種創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