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英才》記者 王 爽
【《中華英才》按】如何理性看待“習馬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客觀總結“習馬會”的成果?如何務實審視“習馬會”對兩岸未來關系走向的影響?本刊特別邀請知名臺灣問題專家王在希,為我們對“習馬會”進行權威解讀。
“‘習馬會’是馬英九尋求歷史定位的重要目標”
記者:馬英九曾反復呼吁進行“馬習會”,大陸方面也多次表示不反對“習馬會”,但一直以來,雙方就是無法起步,首先是場合問題,大陸表示可以在國際場合之外的任何兩岸場合,特別是去年馬英九表示愿意去北京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但最終未能成行,國臺辦對此的解釋是:“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但臺灣方面一直主張非國際場合不可,那這一次真的選擇了新加坡,對馬英九而言,似乎是做了一些妥協,您怎么看這種妥協?
王在希:馬英九在2012年連任后,曾流露出他非常在乎未來的歷史定位。在適當時機與大陸最高領導人正式會面,應是他尋求歷史定位的一個重要目標。在馬英九的七年多任期內,島內施政和黨務改革方面確實泛善可陳,他唯一的亮點就是改善了兩岸關系,推動兩岸關系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去年初,馬英九就通過有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透露出希望能和習近平總書記會面的訊息,但堅持兩條:一是希望出席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二是堅持要以“總統”身份見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國臺辦發言人明確表示:大陸對“習馬會”一直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不適宜在國際場合。這次兩岸雙方事先達成一致,一是以“兩岸領導人”身份會面,二是見面時“互稱先生”,解決了原來高度敏感的身份和稱謂問題,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智慧。
記者:在您看來,此次會面為何選擇這個時間?為什么是新加坡,而不是別的國家?
王在希:我想選擇在新加坡會面起碼有三個原因。第一,1993年海峽兩岸第一次“汪辜會談”就在新加坡舉行,這次“習馬會”實際上是當年“汪辜會談”的延伸,有歷史紀念意義。第二,新加坡多年來一直同時與海峽兩岸保持著良好關系,彼此有相當互信,是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比較好的地點。第三,習近平主席這次正好安排到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利用訪問機會在新加坡與臺灣領導人見面,也是順乎自然,順理成章,這和專程去新加坡見馬英九情況不一樣。
記者:新加坡算是國際場合么?
王在希:我認為在國外會面不等于就是國際場合,盡管“習馬會”是在新加坡舉行,但見面只是在兩岸領導人之間,沒有第三方參與。國臺辦發言人講的國際場合,通常是指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性重大活動。
“說突然也不突然”
記者:很多跑了多年臺灣口的記者非常感慨,這么大的消息事先竟沒有得到一點風聲,此消息一出,各大網站已被刷屏,很多人用“一切來得太突然了”來形容,您怎么看這種“突然的公布”?馬英九之前表示愿以黨主席身份與習近平會面,也是考慮到以兩岸領導人身份會面的難度太大。現在,大陸直接宣布以兩岸領導人身份會面,可謂處大事不拘小節,拿出了應有的氣度與魄力,您覺得呢?
王在希:是的,這次兩岸同時發布“習馬會”消息,事先沒有透露,讓外界感到有點突然。其實這也很正常,任何重大的決定,事先肯定要反復進行溝通協商,內部私下溝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尤其在臺灣目前這種特殊敏感的時刻。
事情往往是這樣,公開的商談很少達成協議,談判的一方有時只是為了利用談判的過程宣傳自己的立場觀點,而成功的協商往往是不公開。實際上,許多問題長期談判談不攏,根本原因是還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誠意,通過互諒互讓,辦法總是可以想得出來的。所以談判能不能成功,不完全是一個技巧問題,關鍵是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愿。
說突然也不突然,“習馬會”從23年前雙方戴“白手套”的“汪辜會談”,到去年國臺辦主任和臺灣陸委會主委之間的會面,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這次“習馬會”應該說是過去七年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個成果,是兩岸努力改善關系的一個結晶,它是在兩岸依然存在諸多重大政治原則分歧的情況下實現的,來之不易。
“見面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突破”
記者:這次會面是66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算起來國共領導人迄今為止,一共舉行了4次會晤,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5年,您怎么評價這幾次會面的意義,特別是“習馬會”,您怎么看他的歷史意義?
王在希:1949年兩岸分離以來,國共領導人曾多次見過面,但真正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是兩次,一次是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會見,那是國共兩黨領導人時隔60年后再次見面,也是兩岸分離56年后的首次見面。往前追溯就是1945年毛主席和蔣介石在重慶的談判。連戰主席來大陸,他自己稱之為“破冰之旅”,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具有突破性,對國共兩黨而言有歷史性意義。
而這次“習馬會”,見面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兩岸最高領導人在經歷了66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終于走到一起,握手言和,比起國共兩黨領導人會見,難度更大。不論“習馬會”達成多少共識,會面握手這短暫一刻,就已標志著海峽兩岸長期敵對的狀況開始化解,象征著兩岸高層政治對話大門的開啟,在兩岸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正因如此,這次會面舉世矚目,全球關注,兩岸期待,近600名記者云集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蔚為壯觀。從這一點,就可足以證明,“習馬會”無疑是一件震驚世界的重大新聞事件而載入史冊。習近平總書記本人也這樣評價:“歷史將記住今天”。
“對國民黨的選情應有正面意義”
記者:有人說,這次“習馬會”對兩岸目前境況的改善,并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您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距離臺灣地區選舉還有兩個多月時間,您覺得這次會面是否會影響臺灣地區的選舉?
王在希:任何沒有偏見的政治人物,都會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這次“習馬會”。我剛才已經講到,不論會談成果多少,這次會面本身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積極的正面意義。
我認為,這次會見它不是針對明年一月臺灣地區選舉。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習馬會”結束后召開的記者會上特別強調,臺灣地區選舉是臺灣人民內部的事情,我們不會介入和干預。
但客觀地看,“習馬會”對國民黨的選情應該有正面意義,因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在臺灣島內獲得了近80%的人認可,所以盡管馬英九的聲望在島內一直低落,“習馬會”后也許情況會有所變化。就像國民黨主席連戰原來2004年敗選后在臺處境不好,2005年來大陸訪問后,反而聲望提升。
“充分體現坦誠和彼此尊重”
記者:此次會面您還了解哪些體現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精神的細節安排?
王在希:除了“以兩岸領導人名義”和“互稱先生”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和馬英九的出場安排、會談后的共進晚餐,等等,都體現了尊重對方。
在習近平與馬英九的閉門會談中,習近平總書記主動讓馬英九先發表看法,對于馬英九提出的一些有關發展兩岸關系的建議,習總書記都即席作了答復,我想這些細節都充分體現了雙方在會面過程中的坦誠和彼此尊重。
“堅持‘九二共識’,共同反對‘臺獨’”
記者:在您看來,“習馬會”取得了哪些成果?比如兩岸官方對“臺海現狀”的解讀不同,您覺得,習馬二人見面會否對“現狀”的描述達成了共識?
王在希:目前兩岸關系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節點上,面臨著發展道路的選擇。臺灣明年初將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委員”兩項重要選舉,臺灣政局有可能再次出現政黨輪替。在這樣的背景下,“習馬會”顯得格外有意義。
“習馬會”最重要的一項成果,就是雙方再次明確重申了兩岸同屬一中、堅持“九二共識”、共同反對“臺獨”、繼續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等原則立場,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對當前的兩岸關系現狀,有了一個更加鮮明的一中定位和定性,形成一個基本框架,這對未來新的臺灣領導人可以形成一種約束。
蔡英文在這次選舉中也明確表示,民進黨如果重返執政,“維持現狀”將是該黨兩岸政策的基本原則。因此“習馬會”對臺海現狀的定義,對鞏固和穩定兩岸關系具有重要正面意義。如果說馬英九論述什么是臺海現狀還缺乏權威性,那么這次通過“習馬會”共同確認的臺海現狀論述,應該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正當性,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堅實的民意基礎。
“美、日對‘習馬會’是五味雜陳”
記者:臺灣一直夾在中美日“大三角”之中,而新加坡也是美國盟友,“習馬會”能順利登場,想必美國因素不可或缺。我們看到,“習馬會”的消息公布之后,美國政府3日就臺海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發表評論,表示美國歡迎臺海兩岸采取減少緊張和改善關系的舉措,您怎么看美國的態度,真心還是假意?
王在希:這次“習馬會”美國和日本官方表態基本上都表示了肯定和正面評價。因為“習馬會”有利于兩岸關系持續穩定發展,也有利于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不損害美、日的任何利益。再說,兩岸領導人見面純屬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會談的主題是也是如何維持臺海和平現狀,不針對第三方。美國和日本即使心中有些不舒服,也不便公開說三道四。但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復雜的,可以說是五味雜陳,這一點可想而知。
“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馬英九施政最大亮點,但決策上有3點失誤”
記者:您如何評價馬英九其人?
王在希:馬英九出生于國民黨官僚家庭,受過良好教育,中華文化和儒家思想對他都有重大影響。成年后赴美留學,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對他影響很深。進入仕途后,長期在蔣經國身邊,不可避免會受到蔣家反共意識和宮廷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既有傳統儒家思想,又有美國西方民主理念;既有一定的中華民族情結和中國意識,又受臺灣特定歷史、地緣、人文環境影響,他表面性格內向,溫文爾雅,其實很有定見,還有點“固執”,屬于外圓內方、形柔實剛的人物。因此,他是一個復雜的政治人物,我不想全面去評價他。
記者:您如何評價馬英九執政的7年?
王在希:馬英九在兩次競選臺北市長、兩次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三次競選國民黨主席過程中,都贏得很漂亮,說明他的人品、操守沒有大的瑕疵。但他在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這七年多來,其聲望一直不高,支持度也一直很低,我認為這既有他能力方面原因,也有其性格方面原因,更與臺灣目前的時空背景有關。依照目前臺灣的政治體制,誰上臺恐怕也難有作為。但無論如何,馬英九過去七年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過程中,是有貢獻的,這也是他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施政中最大的亮點。
馬英九堅持兩岸一中立場,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反對“臺獨”,堅持開放兩岸民間交流,堅持兩岸制度化協商,從推動陸委會主委與國臺辦主任建立直接溝通聯系管道、建立熱線,到最后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說明他在改善兩岸關系方面,一貫秉持積極態度。
當然我覺得馬英九上臺后在決策上也有失誤,一是他上臺后沒有順勢而為,果斷地把被陳水扁廢除的“國統會”和“國統綱領”予以恢復;二是沒有撥亂反正,把被李登輝、陳水扁修改的、去中國化的教科書完全改回來;三是把“不統”和“不獨”并立起來作為臺當局的大陸政策,被人利用。
我講過,馬英九十分在乎他個人的未來歷史定位。馬英九這次與習近平總書記會面,是他追求歷史定位的關鍵一步。因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馬英九時代開創的,馬是想把兩岸關系作為他的一筆政治遺產,通過“習馬會”加以確認,交給后面的繼承者。這也許就是馬英九為什么在他任期只剩下半年的時候,突然下決心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的真正原因。
“統一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標志 ”
記者:臺灣輿論常常出現一邊倒的現狀,國民黨的話語權似乎很弱,您怎么看這一現狀產生的原因?
王在希:多年來,臺灣的話語權一直操控在民進黨手里。馬英九有點書生氣,未能掌控話語權也是他聲望低落的原因之一。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年代,臺灣搞了一個新聞自由的體制改革,要求新聞媒體要“保持絕對中立”。如何中立呢?就是任何政黨團體不能投資媒體,不能控制媒體、政府官方不能干涉媒體,投資媒體。國民黨后來就從媒體退出。但民進黨卻一直用其它方式巧妙地影響和操控媒體,民進黨在輿論宣傳方面一直強于國民黨。
記者:2005年,“胡連會”實現國共兩黨領導人交流的“破冰”;2015年,“習馬會”,實現兩岸領導人交流的“破冰”,整整跨越了10年,您覺得,再過10年,會不會有解決臺灣問題的希望”?
王在希:從歷史上看,中國強大的時候一定是統一的,衰落時就軍閥割據、外敵入侵,國家四分五裂。現在中國正在走向強大發展的過程中。隨著21世紀中國的發展強大和平崛起,兩岸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想這個夢有兩個核心內容,一是實現中國的強大,二是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因此統一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標志。
(本文為國臺辦原副主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王在希同志接受《中華英才》專訪稿,即將刊發,現經授權在本微信號發表;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