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題記】所謂文明型國家,是走訪過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張維為先生對中國在當今世界的身份認定,獨一無二。文明型國家為“理解中國”開辟了新局,為中西文化層面甚至哲學思想層面深入溝通架打造了“范式”,為全球文明發展指引了方向。在文明型國家的深層論述中,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缺陷已經歷歷在目,解構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升華人類話語的大門已經打開。
樹欲靜而風不止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發布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國赫然上榜,不僅被33次提到——高于俄羅斯被提名的25次,而且與俄羅斯一道被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雖然該報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顯然也不是因為特朗普個人性格上放言無忌,無疑反映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安全戰略上的現實考量,尤其毋庸置疑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定位凸顯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高難。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成長,修昔底德陷阱成為中美關系中的熱門話題。從中華智慧看,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可以和平共處,如果以虎來作比,宏觀層面完全可以“一山容許二虎”。應該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數次強調“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而且兩次在美國針對修昔底德陷阱發表談話。
一次是2014年1月,美國《世界郵報》對習近平進行專訪,習近平表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一次是2015年9月,習近平應邀訪美,在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習近平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樹欲靜”,但西方世界尤其美國“風不止”,這已經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無關。道理自然不過,從西方文化看,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沖突難以避免,甚至戰爭不可避免,不客氣講,西方世界在骨子里就認定“一個槽子拴不住兩個叫驢”,修昔底德陷阱不僅真實存在,而且不可跨越。這不僅符合西方文化的理念,而且也得到西方世界的歷史經驗一再佐證,典型如德國在近現代歷史上的兩次崛起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起因。從更宏觀的歷史層面看,西方世界的崛起更是非歐大陸的鮮血染就,血淋淋的西方殖民運動不僅幾乎毀掉了非歐大陸的文明,甚至滅絕了非歐大陸的不少人種。在相當程度上,新興大國必定沖擊守成大國,修昔底德陷阱不可跨越,屬于西方世界的本能反應。
理解中國:文明型國家
一者真誠認為“一山容許二虎”,一者骨子里認定“一個槽子拴不住兩個叫驢”,這就是歧異。事實表明,一般性溝通已然無濟于事,需要深入到文化層面甚至哲學思想層面進行基礎性溝通——用習近平提及的概念講,要深入到“基因”的層面——才有可能化解歧異而達成理解。癥結在于西方世界理解中華智慧,這是顯而易見的,“一山容許二虎”比“一個槽子拴不住兩個叫驢”高,相對于修昔底德陷阱原本就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不可跨越是不需要理解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堪稱深刻而睿智,作為西方世界的知識精英,他不僅洞察到了中華智慧的高明,而且視之為問題的關鍵,曾旗幟鮮明地表示:“理解中國將是21世紀的巨大挑戰之一”。
這正是張維為先生所論述的“文明型國家”概念的巨大價值,它是理解中國尤其背后的中華智慧的一把鑰匙。所謂文明型國家,即中國,更準確講,是走訪過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張維為先生對中國在當今世界的身份認定,獨一無二。別的國家或是“民族國家”,或是“文明國家”,但都稱不上文明型國家,唯有中國,既作為一個超大型現代國家,也作為古代文明中唯一幸存下來的超巨型文明,稱得上文明型國家。這是張維為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首次提出并論述的,在2014年出版的《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作出進一步的展開,在2017年出版的《文明型國家》得到系統的梳理與總結,在國際國內產生廣泛影響,堪稱建構中國話語的理論先聲。
自利馬竇以來,乃至上溯到中西有交流以來,中西文化的差異便引起人們的敏感與思考。這是自然而然的,當雞和鴨走到一起,雞肯定會好奇地看著鴨,鴨也肯定會好奇地打量雞。《馬可·波羅游記》之所以激起歐洲人對東方尤其中國的熱烈向往,就在于它展示了全新的世界。但爭議往往也由此而風起青萍,如果再夾雜現實的利益,情勢更是一發難收,甚至于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西文化的問題還多是“此事只關風與月”;鴉片戰爭爆發后,尤其是多次戰敗割地賠款后,中西文化的問題便開始有了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高度。中西雙方尤其中國,一代接一代的思想家為此而作出艱苦卓著的努力,提出不知其數的看法、觀點、理念甚至理論。區別是在于,之前由于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中國思想界更多是俯仰由人當學生,牙牙學語,拾人牙慧,言必希臘;而今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思想界不僅有了建構中國話語的文化自覺,甚至也有了解構西方話語的文化自信。
從中西文化乃至全球文化交流會通的角度看,作為百國歸來再論道的思想家,張維為先生論述的文明型國家既是一個極有綜合性的概念,它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諸方面,但不偏于任何一方,因而毫無局促,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也是一個極具抽象力的概念,它來自模式、制度、理念、信仰諸因素,但提煉為一個指標,九九歸一,一票否決,一個國家即便別的指標強悍,但如果偏離文明,不足為道。應該正因為極具綜合性與抽象力,從更深層面講,文明型國家的概念實質上向世人拋出了近現代以來被嚴重忽略的問題: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文明之間是不是存在高低優劣?如何判斷文明的高低優劣?
寄天命于中華:百國之合
這正是中華文明作為古代文明中唯一幸存下來的超巨型文明最發人深思的地方!《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寫到中華文明時,一開篇就以十分謹慎的筆調提到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經受了時間及歷史的檢驗。為什么別的文明一個個衰亡了呢?判斷文明高低優劣的標準在哪?難道不是時間及歷史的檢驗?不管一種文明的內部具體如何,封建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專制也好,民主也好,科學也好,愚昧也好,有宗教也好,無信仰也好,黑人種也好,白人種也好,大陸型也好,海洋型也好,內省文化也好,外向文化也好,窩里斗也好,不窩里斗也好,其他種種也好,完全可置之不理,但都可以肯定,該一文明的總格局是人與人的博弈——只要是人的文明,任一文明的總格局都是人與人的博弈;這一總格局與任何其他因素無關,唯一只與人性人心人情緊密相關。
如果從外部看到某一文明長時間大體穩定,甚至一直處于大體穩定的狀態,應該可以肯定,該一文明內部格局已達至博弈均衡,否則不可能老是大體穩定。對這樣的文明,應該表示尊重!如果這樣的文明不屬于小文明——小文明可能會存在特殊性——而是巨型文明,甚至是超巨型文明,更應該表示尊重!中華文明正是這樣的文明,一者五千年綿延不絕,大體一直穩定;一者超巨型,人口和面積都是超巨型的,絕對應該尊重!如何判斷文明的高低優劣呢?顯然只能是實踐的標準——本質在時間的市場淘汰!但問題是:實踐的標準要多大或多久才合適呢?從眼前看,甚至從100年到300年看,落后就要挨打,人類都應該學習甚至崇拜西方文化;但放到500年呢?西方文化可能經不起檢驗,數據顯示,氣候變化主要是西方國家歷史的碳排量造成的——如果地球人早都像西方人一樣生活,今天的地球不只是氣候變化,可能早已經“后天”了。
中華文明或許“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相對于工業文明的社會化大生產,她在物質上不怎么讓人刺激,但經受了時間及歷史的考驗,五千年綿延不絕,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今天幾陷于天誅地滅之境的人類深刻反思和借鑒。
享譽世界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對人類歷史上先后出現過的21種主要文化作過系統研究,在全球問題上不僅“長中華志氣”,而且寄天命于中華,曾明確表示:
“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實質上,歷史上的中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天下。這才符合真正的文明,文明超越一國之利,不是“民族國家”,而是“百國之合”,合天下之利。正通于在個體層面的“仁”,超越一己之利,合人我兩利。文明型國家的重心在于文明,不在于國家,沒有文明,就無所謂天下,從而也難有國家的未來;但若沒有國家,文明將無所寄托,從而也難有天下的太平。從這一意義上講,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有點基督教所講的“道成肉身”的意味。似乎還能夠對接美國漢學家白魯恂的著名說法:中國是“一個文明佯裝成的國家”。這就是文明型國家的概念的巨大價值,為古老而又現代的中國提供了身份識別,同時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尖銳的質疑,并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未來指引了文明的方向。
文明型國家的概念或許還不能夠一下子會通古今中西,更不可能一下子跨越橫亙在西方世界與中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這是不現實的,似乎也不是張維為先生所設想的。但毫無疑問,文明型國家為“理解中國”開辟了新局,為中西文化層面甚至哲學思想層面深入溝通打造了“范式”。在文明型國家的深層論述中,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缺陷已經歷歷在目,解構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升華人類話語的大門已經打開。
江山入座領風騷
張維為先生擔任過被譽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高級翻譯,小平同志有句名言:
“共產黨人干事業,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在相當程度上,真理的力量與人格的力量不是二,而是一,一體兩面,即一個人掌握真理,自然煥發人格的力量;一個人人格成熟,自然需要真理的力量。
一代大儒程頤有句話說得好:
“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
意思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從心氣是不是平實自信就足以判斷,即根據一個人的人格成熟與否可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掌握真理。
前不久,在張維為老師“江山入座”的大客廳,與張老師有半個下午的品茶論道,他的謙虛、和樂、通達、溫良,讓我切身感受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百國歸來的強大氣場,進而也對文明型國家的論述更加信心滿懷。有感則發,打油一首聊相贈:
百國歸來重論道,
筆力萬鈞辟紛孬。
文明一語開新境,
江山入座領風騷。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郭松民 | 馮小剛、嚴歌苓沒有那么邪惡嗎?——點評公方彬教授的《馮小剛沒有那么邪惡》
2017-12-2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