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提要:圍繞新冠疫情的斗爭進入白熱化。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始于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的新一輪本土疫情已波及12省份22城,累計確診347人。
在全國人民嚴防死守,確保要將本輪疫情盡快清零的形勢下,我們應當慶幸,中國大陸沒有受西方和某些專家的蠱惑,去執行“與病毒和諧共處”的政策。
三個月前,隨著世界疫情再度惡化,以網紅專家為代表的一些人再次鼓吹人類無法消滅新冠病毒,要抄襲西方“與病毒和諧共處”的抗疫模式,造成部分地區防控松懈,危害巨大。
新加坡就是典型案例。
新加坡從2021年8月10日起,對完成接種疫苗的人,逐步開放了經濟、社交和旅游活動,以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
依靠高達82%(現在已達84%)的兩針新冠疫苗注射率,新加坡本來預計日新增病例只會上升到幾百例,實際卻是兩個月就突破了每天感染3000例,平均每天死亡超過9人。
如果我們和新加坡一樣“與病毒共存”,那就是14億人每天感染超過74萬,每天死亡超過2千人。參考:新加坡疫情證明張文宏完全錯誤,與病毒共存每天會感染74萬,死亡2千人
當時,我們發表了很多文章,反對這種錯誤言論。參見:《論持久戰》:應該學習西方向新冠病毒投降,和病毒“和諧共處”嗎?
2021年8月7日晚,人民日報發表原衛生部部長高強的文章,對某些人“與病毒共存”的言論進行了批判。
高強一針見血的指出:
1、將疫情反彈的責任推給病毒變異是“甩鍋”
英、美等國不顧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單純依靠疫苗接種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導致疫情的再次泛濫。這是英、美等國政治制度缺陷導致的防疫決策失誤,也是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必然結果。
在英、美等國“與病毒共存”的誘導下,不少發展中國家也放松了疫情管控,致使全球多個地區出現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
2、必須堅持嚴格防控,打消“與病毒共存”的想法
令人詫異的是,我們的一些專家也大講德爾塔毒株的驚人威力,建議國家考慮“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策略,“學會與病毒共存”。
“與病毒和諧共處”的言論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迅速控制了疫情,證明我們完全可以戰勝新冠病毒。
只要我們在“外防輸入”方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決“御病毒于國門之外”,就一定能夠將病毒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3、中國與世界的互通,必須是健康的互通、安全的互通、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計后果的互通。
不顧后果的開放言論
在國際疫情嚴重反彈的情況下,我國必須堅持對入境人員實施嚴格的監測、隔離等防控措施,這不是切斷與世界的聯系,而是對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高度負責的表現。
4、不僅不能放松,還要進一步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最近南京爆發的疫情迅速傳播到多個省份,暴露出一些地方疫情管控存在的重大漏洞和失誤,應當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排查、落實整改。
我們不僅不能放松疫情管控,還要進一步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持不懈地做好疫情監測預警。這不是“與病毒長期共存”,而是為消滅病毒而長期斗爭。
5、英、美等國的“與病毒共存”,已經給全球的抗疫形勢帶來了嚴重后果,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
專家說,新冠病毒要與我們共存,只要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率低到0.1%甚至更高一點0.45%、0.5%,世界就能夠開放了。
我們堅決反對這樣的言論。過去一年多中國大陸死于新冠的只有2人。新冠病毒傳染性非常強,而就算死亡率0.1%,擴散到1000萬人,要死1萬人;擴散到1億人,要死10萬人;擴散到10億人,要死100萬人。
只要疫情仍在國際上廣泛流行,我國嚴防境外病毒輸入的方針就不能變,堅決切斷病毒傳染鏈的策略就不能變,早發現、早控制的目標就不能變。
至于我國何時開放國門、如何開放國門,應當根據國際疫情控制的實際情況,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適時作出安排。
這些專家發表學習西方“與病毒共存”言論的根源,是因為崇洋媚外。參考:中國的抗疫模式非常成功,某些專家卻要求學習西方把賭注全部押在疫苗上,真是咄咄怪事
他們蠻橫的說,不管你同不同意,西方國家就是比我們發達;美國新冠死亡幾十萬人不影響平均壽命......
中國專家需要建立四個自信。
事實證明,在這方面,高強部長高瞻遠屬,完全正確。
下面是人民日報發表的高強文章全文:
高強:“與病毒共存”可行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1-08-07 21:41
高強,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原衛生部部長
最近一段時間,世界很多國家的新冠疫情,出現了急劇反彈,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大幅攀升。美國驚現一天新增10萬確診病例,全球過去4周內新增確診病例接近400萬,以致于世界衛生組織驚呼“疫情近乎失控”。是什么原因導致世界抗疫形勢全線告急?
將疫情反彈的責任推給病毒變異是“甩鍋”
筆者認為主要是英、美等國為顯示統治力和影響力,不顧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單純依靠疫苗接種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導致疫情的再次泛濫。這是英、美等國政治制度缺陷導致的防疫決策失誤,也是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必然結果。在英、美等國“與病毒共存”的誘導下,不少發展中國家也放松了疫情管控,致使全球多個地區出現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
面對全球疫情的嚴重反彈,英、美等國的專家學者沒有從政府的防控政策上找原因,卻眾口一詞地將責任推到了病毒變異上,聲稱德爾塔變異毒株的傳播能力特別強,傳播速度特別快,發病時間特別短,恢復時間特別長,是全球疫情嚴重反彈的罪魁禍首。美國的媒體聲稱“德爾塔”變異毒株改變了世界抗疫戰爭。對于國際輿論界的這種異口同聲,筆者表示高度質疑。盡管病毒變異給疫情防控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決定疫情變化趨勢的永遠是人。人類應對病毒策略正確,再強大的病毒也能戰勝;人類應對病毒策略失誤,再弱小的病毒也會蔓延。以錯誤的抗疫策略應對強大的德爾塔病毒,其后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將疫情反彈的責任推給病毒變異的觀點,實際上掩蓋了政府抗疫失策的責任,是一種新型的“甩鍋”和“卸責”。
必須堅持嚴格防控,打消“與病毒共存”的想法
令人詫異的是,我們的一些專家也大講德爾塔毒株的驚人威力,建議國家考慮“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策略,“學會與病毒共存”。專家們的觀點,既宣揚德爾塔病毒的嚴重威脅,又主張“與病毒長期共存”,豈不是矛盾嗎?
人類與病毒是什么關系?筆者認為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系。人類生存繁衍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部與病毒拼死相爭的歷史,不是人類消滅病毒,就是人類被病毒吞噬,從來沒有人類“與病毒長期共存”。舊的病毒消滅了,新的病毒還可能出現,但人類的目標始終是消滅病毒,而不是“與病毒共存”。臥榻之側,豈容病魔鼾睡?
我們知道,人類最終戰勝病毒需要依靠能夠殺死病毒的藥物。但在此之前,人類也不是束手無策地“與病毒共存”,而是通過嚴格的隔離控制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斷病毒的傳播鏈,把病毒封鎖在最小的范圍內“自消自滅”。這是人類消滅病毒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人類抗疫制勝的一個法寶。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用這個辦法迅速控制了疫情,并多次實現本土疫情的“零感染”。盡管境外病毒輸入也曾經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散發病例,但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流行蔓延。只要我們在“外防輸入”方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決“御病毒于國門之外”,就一定能夠將病毒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有些專家認為,英、美等國“與病毒共存”的抗疫方式是開放性的,我國以隔離控制為主的抗疫方式是封閉性的。在歐美國家通過廣泛接種疫苗實現了“群體免疫”之后,我國的對外開放可能會陷入被動,主張“學會與病毒共存”,實現與世界的正常互通。
筆者認為中國與世界的互通,必須是健康的互通、安全的互通、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計后果的互通。當前,我國能否與世界實現正?;ネ?,并不在于國內疫情控制,而在于國際疫情形勢。在國際疫情嚴重反彈的情況下,我國必須堅持對入境人員實施嚴格的監測、隔離等防控措施,這不是切斷與世界的聯系,而是對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高度負責的表現。
不僅不能放松,還要進一步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有些專家認為,最近南京爆發的疫情迅速傳播到多個省份,暴露出一些地方疫情管控存在的重大漏洞和失誤,應當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排查、落實整改。筆者表示完全贊同。我國的抗疫策略,是精準疫情管控與廣泛接種疫苗并行不悖的“雙保險”策略,而不是用疫苗群體免疫替代疫情嚴格管控,更不是“與病毒共存”。南京疫情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在廣泛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中央提出的常態化疫情管控仍然是我國抗疫斗爭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方針。我們不僅不能放松疫情管控,還要進一步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持不懈地做好疫情監測預警。這不是“與病毒長期共存”,而是為消滅病毒而長期斗爭。
“與病毒共存”可行不可行?筆者認為絕不可行。英、美等國的“與病毒共存”,已經給全球的抗疫形勢帶來了嚴重后果,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只要疫情仍在國際上廣泛流行,我國嚴防境外病毒輸入的方針就不能變,堅決切斷病毒傳染鏈的策略就不能變,早發現、早控制的目標就不能變。至于我國何時開放國門、如何開放國門,應當根據國際疫情控制的實際情況,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適時作出安排。在嚴防境外輸入的同時,各地既要盡快控制疫情的傳播,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轉換抗疫工作節奏,適時調整抗疫工作措施,適時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
作者:高強 來源:大道宇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