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中國航天軍民融合現狀及發展建議
點擊:  作者:謝書凱、李海濤等    來源:《航天工業管理》  發布時間:2019-02-15 21:22:55

 

1.png

  

軍民融合發展是中國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重要成果,是富國強軍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審時度勢,總攬全局,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軍民融合,促進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航天作為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航天軍民融合則更具有帶動和示范作用。習總書記在視察某基地時提出,要抓住黨中央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契機,加快探索腳步,在技術、產業、設施、人才等方面走深度融合之路,努力使太空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全軍前列。

 

一、航天軍民融合現狀

 

當前,中國航天事業正處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關鍵期,軍民融合則是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推進器。政府、軍方積極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相關政策和規劃的印發實施,航天軍工單位和民用單位也主動出擊、積極謀劃、創新改革試驗,初步形成了軍民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初步建成了“小核心、大協作”的航天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軍民融合科研生產體系的基本形態是“小核心,大協作”。“小核心”主要指對武器裝備發展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主戰武器裝備與關鍵分系統的科研生產能力,其生存和發展主要依賴軍品訂貨和國家支持。“大協作”主要是指武器裝備及其分系統、配套產品,在確保安全、保密前提下充分發揮全社會的資源優勢,競爭擇優。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發展航天技術,80年代初形成總體院和專業院、基地結合的航天工業科研生產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航天科技工業已具備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試驗和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以總體單位為龍頭、分系統單位為核心、單機配套單位為外圍的航天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布局,完成了以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為代表的航天重大專項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集聚了軍工集團、科研院所、高校、地方企業等軍地優勢科研力量。

 

二是初步構建了面向航天重大工程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航天技術是戰略性高科技技術,具有宜軍宜民的特性,航天技術創新是推動航天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技術創新能力更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軍隊有關部門主管,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兩大集團為核心,配套單位專業技術支撐,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參與、應用部門應用示范等有機構成的政、商、產、學、研、用結合的面向航天重大工程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其中,航天企業集團是航天重大工程的承研者,是航天技術創新最主要的主體,目前航天兩大集團均建立了面向型號任務及重大工程和軍轉民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為例,成立了以系統級研發中心、重點專業技術研發中心為核心牽引,以國防科技重點試驗室、專業研究所、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等作為前沿技術創新的有力支撐,以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作為航天技術轉化窗口的軍民融合創新研發體系。201855日,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7所高校共同成立了空間科學聯合創新中心,集中國內優勢科研力量開展空間科學理論研究與工程研制。該創新中心采取開放模式,國內從事空間科學領域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均可自愿加入。創新中心的成立,體現了中國航天正以開放、合作、融合的方式與各界優勢力量共同致力于航天強國建設。

 

三是初步形成了軍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業航天業務互補格局。

 

隨著經濟發展和軍事建設等需求的增長,國家對航天器的應用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軍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業航天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71115日,中國已進行了269次航天發射,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254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4.49%,航天即將迎來大發展時期,航天產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在軍用航天領域,軍事航天裝備的研制主要由航天兩大集團主導,部分分系統和單機由電子科技集團、中科院、高校等單位承研,初步形成了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主,部分民營企業以其鮮明的技術特點也參與到航天軍事裝備研制的軍民融合研制體系。

 

依托軍事航天裝備的研制能力,民用航天的設計、研制、生產與軍用航天緊密結合,設備、人員、技術等資源基本實現了兼容和共享,初步形成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新格局,軍民兩用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市場規模正逐步擴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以“北斗”導航為例,2017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2550億元,比2016年增長20.4%,對航天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已達到80%

 

在商業航天領域,尤其是進入“十三五”以來,中國的航天產業快速發展,眾多社會資本進入到航天產業中來,商業航天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涌現了以零壹空間、藍箭、九天微星、天儀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這些企業瞄準國有航天企業尚未及時涉足的商業航天領域率先發力,爭相搶占商業航天的新版圖,開發的以“北京2號”“吉林1號”“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天拓3號”“瀟湘101星”“麗水-1”“珠海1號”等為代表的商業小衛星相繼發射成功。2018517日,零壹空間研制的中國首個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亞軌道商業火箭點火升空成功首發,標志著中國邁入民營航天時代。

 

軍用航天帶動了民用航天和商業航天的發展,軍用航天設備、人才、基礎設施的開放為民用航天和商業航天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商業航天以追求盈利為目標,產品成本控制較好,商業航天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軍用航天產品和民用航天研制成本的降低。

 

四是軍民融合政策陸續出臺,為航天軍民融合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0153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軍民融合發展首次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下發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開展軍民融合最頂層設計規劃,為軍民融合戰略的全面推進指明了方向。2017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設立了習近平擔任主任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統籌推進我國軍民融合深入發展。201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深度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太空領域統籌,面向軍民需求,加快空間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加快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空間核動力裝置、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與維護系統等一批軍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以遙感衛星為突破口,制定國家衛星遙感數據政策,促進軍民衛星資源和衛星數據共享;探索研究開放共享的航天發射場和航天測控系統。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深度融合的戰略舉措,國防科工局、軍委裝備部等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實施細則,為軍民深度融合提供了具體實施舉措,包括《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6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7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推進裝備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思路舉措》等重要文件,全方位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多項政策的出臺,為航天深度軍民融合指明了方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存在的不足

 

1、航天科研生產體系開放尚需深化

 

一是考核激勵機制限制了航天科研生產體系的開放度。航天產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協作”的航天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在這個航天科研生產體系中充當“小核心”的總體單位或關鍵分系統單位扮演了“大協作”任務分工的重要角色。這些“小核心”大部分都是航天企業集團、科研院所等國家單位,受國資委監管考核。在國資委以經濟指標為主要考核導向的情況下,部分“小核心”單位為了追求規模和工業增加值,建立了“小而全”的科研設施和團隊,或憑借自身經濟實力通過資本運作在市場上開展并購,把科研經費把控在自己手里,不愿開展外部協作,形成自我封閉的內部體系。

 

二是航天產品特性和研制特點影響了航天科研生產體系的開放度。航天工程投資巨大,風險性大,對產品的可靠性要求高,且不同航天型號產品的通用化較低,產品各異,具有小批量、多品種的特性。另外,航天產品技術復雜,研制周期長,需要總體和分系統反復研究論證,才能對配套單機提出明確的研制要求,有些甚至會隨著研究任務的不斷深化作設計更改。而外圍單機配套單位一般是航天產品研制的末端,產品技術要求明確時間最晚,但交付時間最早,因此對外協配套單位的門檻要求是比較高的,除了要具備參與研制武器裝備的軍工資質和過硬的產品外,還要有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將保型號任務研制看得高于一切。而民營企業普遍是為追求經濟利益而開展經營活動,一般要求訂貨量穩定,技術狀態固定,這樣才有規模盈利的局面。因此,航天武器裝備配套產品研制對民營企業的吸引力不大。

 

三是信息不對稱影響了航天科研生產體系的開放度。目前,政府、軍方、航天企業集團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通過網絡、媒體建立了一批信息發布平臺,但整體上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的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軍方和航天企業集團對民營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專長缺少了解;民營企業不了解軍方和航天企業集團的配套需求;航天企業集團內部或與其他軍工集團之間缺乏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各自自成體系。

 

四是部分標準不統一影響了航天科研生產體系的開放度。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系統、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物聯網、大數據、新材料等高技術迅猛發展,高新技術創新的策源地逐步轉向民用領域。一些民用技術的發展已超過軍工技術,有些航天標準已落后于國家標準,標準的滯后或不統一影響了民營企業參與航天武器裝備研制。

 

五是科研資源共享不夠影響了航天科研生產體系的開放。航天軍工單位經濟條件保障形成了很多軍工關鍵設備設施和國防科研創新資源。各軍工單位內部科研資源共享本身就不夠,有些甚至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民營企業更是缺少利用這些資源的措施。

 

2、航天技術轉化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尚需加強

 

航天技術具有多學科交叉、系統集成度高、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涉及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諸多領域,對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工業基礎具有很強的牽引帶動作用,同時航天技術還能轉化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產生所謂的技術溢出效應。以美國為例,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計劃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牽引,極大地推動了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刺激下完成的,有近4000項技術成果移植到民用領域。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代表的衛星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衛星應用產業。總體來說,航天技術對美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據美國蔡斯經濟計量學會統計,航天投入與國民經濟產出比高達1:14

 

中國航天技術民用轉化率偏低,存在散、小、亂等現象,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尚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體制機制。現有航天軍工單位的體制機制是圍繞面向航天重大型號研制建立起來的,計劃和行政色彩仍然較為濃厚,尚未建立起面向激烈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制度,配置資源效率較低,仍然以保型號任務為主;缺少航天技術轉化的頂層策劃,表現為各個科研院所航天技術轉化的單打獨斗;缺少面向市場消費的研發體系、市場營銷手段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激勵措施,航天民品項目研發、市場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受考核機制的影響,對航天技術轉化創新缺少戰略定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短視現象;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等的建立仍面臨較多難題。

 

二是航天產業中央和地方融合尚需進一步深化。航天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在航天軍民融合產業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對航天企業求賢若渴,航天企業也想利用其獨有的航天技術服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希望航天企業能夠在當地設立公司,將企業稅收留在當地,而國有企業受國企考核影響,要瘦身健體,嚴格控制子公司數量,雙方無法達成統一。另外,航天企業相對封閉,與區域經濟缺少互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度尚需進一步提高。

 

3、軍用航天、民用航天、商業航天融合不夠

 

商業航天是民用航天和軍用航天的重要補充。目前,中國雖然涌現了許多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但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參與民用航天和軍用航天建設的較少。航天發射場和測控資源仍掌握在軍方手里,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開放有限。商業航天的政策法規建設滯后,軍用衛星、民用衛星和商用衛星數據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影響了商業航天企業的快速發展。

 

三、發展對策及建議

 

1、統籌推進軍用、民用、商業航天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強軍民空間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建立和完善天、地、應用協調發展機制,完善衛星軌位、頻率資源、空間數據資源的統籌開發利用機制。

 

二是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簡化商業航天發射活動的審批流程,有序推進軍民航天科研資源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共享,建立面向商業航天的發射場和地面測運控系統,鼓勵軍隊和政府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優先采購商業航天數據和發射服務,使商業航天成為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的有益補充,成為我國航天軍民融合的突破口。

 

三是統籌推進軍地、央地航天資源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軍方和地方的合作平臺,推廣使用衛星數據;面向市場需求,推進衛星應用產品向消費級轉型;協調央企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機制,給央企和國企更多的經營自主權,使央企、國企成為航天軍民融合的龍頭。

 

2、激發航天科研院所活力,破解軍轉民動力不足

 

航天產業發展60年來,由于其投資大、風險高的特點決定了從業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航天軍用高技術大部分掌握在航天科研院所手中。提高航天軍用高技術轉化率,必須要激發航天軍工科研院所活力,提高航天軍工科研院所技術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前提下,應加快構建股權多元化、權責利分明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科研人員持股和社會資本投資,調動科研院所技術轉化的積極性。另外,還要在制度上保障技術轉化途徑的暢通。

 

3、深入推進航天科研生產體系開放,破除民參軍壁壘

 

一是在現有的“小核心、大協作”航天科研生產體系基礎上盡快破除民參軍壁壘。提高對“小核心”的配套管控能力,對“小核心”要動態調整,對“大協作”要建立航天市場化供應體系,合力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主體作用。“大協作”要體現公平的市場競爭,建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航天裝備研發同等對待的機制,民營企業參與航天裝備研發可享受免稅政策和條件保障補貼投入,或可共享航天科研基礎設施。

 

二是盡快建立航天企業的分類考核機制。對“小核心”單位要重點考核完成武器裝備研制進度、技術創新、配套協作率和軍工技術轉化率等,對軍品生產要嚴格控制其生產范圍,避免建立“小而全”的科研生產體系;對從事武器裝備研制相關的配套一般產品和研究開發的單位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考核其產品競爭能力和經營效益。

 

三是深入推進航天產品裝備的型譜化、平臺化和標準化,加快航天武器裝備技術標準與國家標準的對接與更新,使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產品供應體系有利可圖。

 

四是深入推進航天裝備研制信息發布制度。

 

五是促進民營航天企業與國有航天企業文化融合。

 

六是加快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建設步伐,推進立改廢釋工作。

 

(作者:謝書凱、李海濤、趙邦: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李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李震:河北博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本文刊登于《航天工業管理》)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中國航天軍民融合現狀及發展建議

    2019-02-15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