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最近有關進城農民工“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困境的討論很火熱,觸動了不少人的鄉愁。的確,城市以更多的經濟機會與更好的公共服務供給吸引農村最富有創造力的青壯年群體來打拼。受到城市容納能力的限制,他們中只有少部分能夠成為城市中產階層。但是,我們應該為這種向所有農村人開放,卻只有少數人成功的城市化模式哀嘆嗎?
站在成功進城的城市中產階層角度看,他們已經獲得條件更好的生活,當然不能退回相對衰敗的農村。但是對大部分經過奮斗卻無法進城的農民而言,與落入城市貧民窟相比,返回農村卻是不壞的選擇。社會大眾通常只看到農民獲得更好生活的進城意愿,忽視農民進城不成功后的返鄉選擇,才會得出城市中產階層才有的“農村退不回去”結論。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城市農民工存在清晰而相似的進城軌跡。通常是二十多歲的年輕農民工具有強烈的融入城市動力和憧憬,三十四歲的中青年農民工開始將打工積蓄在老家建房買房并謀劃著返鄉創業,五六十歲中老年農民工主動退出城市并逐步返鄉。在這個過程中,大約只有不到10%的農民因個人努力或抓住機遇定居城市。我國城市化的核心機制是,只有一分的成功進城幾率激發進城者十分的努力,進城農民的拼搏奮斗支撐起我國加工制造業為主體的經濟活力,另外還有廣闊農村天地為無法進城農民提供退路。可進可退的城鄉關系構筑起我國城市化穩健推進的基礎。
農民工之所以回得去農村,是因為他們沒有將農村定位為衣錦還鄉去處,他們眼中的城鄉差別是相對的。農民在進城之初就將城市定位為務工就業場所,他們能夠在城市忍受加班加點的重體力勞動,除少部分打算在城市定居之外,絕大部分農民工是將務工收入反饋到老家農村。建房娶媳、撫養供養下一代而非過上城市中產階層生活才是大部分農民工奮斗的動力之源。
當前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內容是解決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基于農民進城路徑不同假設,會產生不同政策思路。一種是將農民不可能退回農村作為政策設計起點;另一種主張發揮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退路功能。考慮到當前農民成功進城的幾率,應當發揮農村的退路功能,國家在推進城鎮化戰略同時需轉移部分資源用于農村建設。
定位于提供農民退路的農村建設重點,是回應進城可能失敗農民的需求而非為城市中產提供鄉愁消費。農村相對于城市的衰敗是任何一個國家在走向發達階段前無法跨越的階段性規律。在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我國大部分農村相對衰敗趨勢將進一步加劇,不必指望農村建設得與城市一樣好,甚至還要好。當前階段農村建設要定位為底線建設,重點是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與社會秩序,為可能進城農民提供退路。(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