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他山之石 > 閱讀信息
何新:土耳其與突厥源流考
點擊:  作者:何新    來源:何新博客  發布時間:2015-11-30 09:46:43

 

   記: 箴言:太陽之下無新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今日歷史仿佛是昔日歷史的重現。

  何新:土耳其與突厥的源流簡史 1、土耳其土地的原住民被突厥人亡國滅種

  現代土耳其(Türkiye )位于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即希臘人所謂愛歐尼亞),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海洋國家。土耳其領土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并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樞紐區域。

  現代土耳其人起源于中國西域的突厥人(Turkic)。現代土耳其居民的祖先全部是11世紀來自中亞地區的突厥人的移民或者說殖民者。

  因此,土耳其人是世界歷史上一個有趣的特例。如果說所謂亡國滅種的說法對于許多中國人會感到不可思議、難以置信——因為中國歷史中華夏民族也曾經多次被外部草原民族所征服,但是華夏——中華民族的血脈、語言、文字和文化卻始終如一地延續保存下來,從未被斷絕或消滅。相反,中華文明甚至同化了歷史上所有進入中國的征服者。

  歷史中土耳其帝國的產生與存在卻是與中國完全相反的一個實例。

  作為外來入侵者的土耳其人,徹底消滅了有史以來一直在小亞細亞的安納托里亞地區生活、并且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的當地的原住民。

  必須指出,這里的地中海原住民就是被西方歷史學認為是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之原創者和代表者的那些民族。但是,在現代的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無論在語言、文字、血緣以及民族和文化上,這些民族都已經徹底消失,毫無孑存。換句話說,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土耳其人,徹底滅亡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希臘——羅馬的民族和文明。

  今日的歐洲人雖自認為是希臘羅馬文明的傳承者(所謂文藝復興就是指這種繼承關系),但是日耳曼民族是希臘羅馬人眼中的鳥語蠻族,野蠻民族,來自北歐的日耳曼種族與地中海種族也并非同祖同族。

  然而,現代土耳其人的遺傳基因中卻融入了這些地中海原住民的血脈。現代土耳其人實際是古代與匈奴——蒙古人同源的黃色突厥人在進入安納托里亞地區后,與本地土著地中海人的混血后裔。

  2 、突厥——土耳其與中國

  歷史上的突厥人與古代中國關系極其密切。例如唐史學家陳寅恪即認為,唐朝李淵家族曾經有與突厥族的混血血統。但是,關于突厥起源及源流則一直異說甚多,莫能統一。

  古突厥人本無可信歷史。近代土耳其人認為歷史上的突厥人起源于北亞地區的圖蘭人。一些史家認為圖蘭人來自西伯利亞,原是北亞、東北亞地區的草原民族,與匈奴、鮮卑族及后來的蒙古人血緣及歷史關系均極為密切。

  【附注一:圖蘭人,即土蘭人,南西伯利亞人種。圖蘭土蘭,是歐洲人對中亞河中與南西伯利亞一帶操阿爾泰語系語言人種的稱謂,也用來形容一些烏拉爾語系民族。這個名稱源自波斯語,波斯稱中亞人為圖蘭人而得名。土耳其的泛突厥主義者現在仍然自稱其種族為圖蘭人。突厥人種類型的特色,是處于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之間的過渡形態,包括近代的哈薩克族與吉爾吉斯族、哈扎拉族、伏爾加韃靼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部分烏茲別克族和維吾爾人。古代匈奴、烏孫、阿史那家族(木桿可汗、阿史那思摩)、鮮卑(現存錫伯族為后裔)也皆為圖蘭人代表。土耳其人為縮小與歐洲民族的差異,現代自稱為圖蘭·雅利安人。】

  但是,我懷疑突厥”——土蘭——圖蘭一名,即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土部。商代土部已多次入侵中原,被稱為土方”(見于甲骨文及《詩經》)

  秦漢以后土部屬于匈奴別部。兩漢擊敗匈奴掃蕩大漠,匈奴王族西遷,其下屬諸別部紛紛脫離匈奴而自治,其中的土部,魏晉時期稱作拓跋”(拓即土,見《魏書》)。唐代以后來自西羌的西藏人也自稱吐蕃,亦為土方別語,可能是承襲土部的名號。

  隋唐以后土部自稱突厥——而漢譯文的另一名即土耳其。

  【附注二:突厥自身無史。關于突厥的起源,中國史書中有多種說法,歸結起來有五種:

  1、《北史》: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認為西海指的是咸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后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并欲殺狼。于時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后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2、《周書·突厥》有兩種說法,一曰: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后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飼之。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狼在側,并欲殺狼。狼遂逃于高昌國之西北山(高昌北山乃今新疆博格多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回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孫蕃育,漸至數百家。經數世,相與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即阿爾泰山)之陽,為茹茹鐵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

  [故所謂狼圖騰,其實是突厥人的圖騰。突厥族膜拜狼。在突厥民族英雄烏可斯町汗的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狼進兵進、狼停兵駐,最終取得勝利。《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衛之士,謂之附離(bori),夏言狼也。《隋書》與《北史》記阿史那氏為君長,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突厥諸部落中,每于旗纛上圖以金狼頭。突厥可汗亦每以狼頭纛賜其臣。]

  3、《周書·突厥》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并愚癡,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征占風雨。取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于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于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并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咸得全濟,遂共奉大兒為主,號為突厥。

  4、唐段成式《酉陽雜殂》: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于海東(日本海)的阿史德窟。

  5、《隋書》: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于中國史冊。公元550年,突厥部破鐵勒(又稱狄歷、丁零,即歷史上之所謂狄人、白狄、北狄)

  6世紀中,突厥部坐大。西魏時,突厥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王庭。公元553年,突厥滅柔然。公元554年,突厥帝國統一鐵勒部,控制整個漠北地區,征服東至大興安嶺,西到里海(西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之間的廣闊土地。

  公元583年,突厥內亂,分裂為東西二部,以阿爾泰山(古稱金山)為界,分部自治。隋初東西兩部皆對隋朝稱臣,稱隋文帝為天可汗。

  隋末唐初,突厥趁中原內戰屢次南侵。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唐軍攻滅東突厥。唐高宗后期西突厥興起重建突厥王庭,史稱后突厥。

  高宗顯慶四年(658)唐軍西征,滅西突厥,完全控制了蔥嶺以東至天山南北以及中亞細亞,在其地設立安西都護府。

  公元743年,西域曾經隸屬于突厥從部、被突厥奴役的回紇人(維吾爾人的先祖)也起兵反抗突厥,于745年滅后突厥。

  突厥王庭滅后,其屬下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遷居西域而歸屬回紇,或者南下中原,受到唐朝招撫,融入華夏。

  部分突厥余眾則由中國西域向中亞和西亞西遷,一部分進入中亞細亞,另一部分進入俄羅斯草原,今俄羅斯頓河流域的波洛伏人即是當時西遷的突厥一支。但中亞地區仍有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突厥部落,繼續活躍于西域及河中地區。

  突騎施部落在7世紀以后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

  葛邏祿部落則在唐以后的中亞歷史中一度扮演重要角色。喀拉汗王朝就是葛邏祿聯合曾經被突厥奴役的回紇——維吾爾人部落建立的。

  3、突厥與匈奴及蒙古有密切關系

  戰國秦漢時代興起于中國北方草原的匈奴人是現代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帝國是跨西域、北亞及中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草原民族的可汗帝國。

  2006年,法國遺傳學家ChristineKeyser-Tracqui進行一項名為 “ Populationsin Mongolia:geneticstructureanalysisofancientandmodernDNA”的研究。用蒙古地區出土的2300年前的古匈奴貴族遺骨與現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里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遺傳學的比較,分析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結果表明,古匈奴和當代蒙古人有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則具有較多的地中海種族基因,已經與現代蒙古人的基因有較大的不同。 在”GeneticanalysesontheaffinitiesbetweenTuobaXianbeiandXiongnupopulations”的研究中,遺傳學者用拓拔鮮卑的mtDNA與匈奴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高度吻合,證明匈奴與鮮卑的基因也有血緣傳承關係。[何新按:我個人堅持認為,所謂西伯利亞,東胡人與突厥人的起源地之一,就是鮮卑利亞。而新疆的錫伯族則是鮮卑族的后裔。]

  從歷史看,突厥民族與匈奴、鮮卑歷史關系非常密切。原始突厥人起源于蒙古人種,后來在西遷中融入了大量的高加索人種和地中海人種的遺傳基因。

  蒙古語和突厥語都源自古突厥語,兩種語言底層語源結構是相同的,兩種語言分化是突厥西遷後的事情。突厥語民族至今仍然是中亞和西亞的主要語系之一。

  但是必須注意,歷史上的突厥人,從來不是指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于突厥語族的許多草原民族的泛稱。其中一些被華夏稱作突厥的部族,是歷史上曾經受突厥人統治而突厥化的草原小民族,包括土庫曼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維吾爾人(回紇人)、烏茲別克人、撒拉爾人,阿塞拜疆人、韃靼人(蒙古別部)、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雅庫特人等。

  因此歷史上突厥部落的范圍很大,西到西亞,包括中國西域的新疆、青海,以及東部到西伯利亞以及朝鮮半島和日本海。亞洲地區屬于突厥語族的人口可能將近2億。

  4、安納托利亞原住民是希臘羅馬文明的原創者

  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半島是人類早期文明發育最早的區域之一。這個地區今日完全為土耳其領土。但是,這個地區的古代文明并非突厥人所建立的。它就是西方歷史學所說的大希臘的主要地區。r> 古安納托利亞人屬于地中海種族,自新石器時代起即于此地生活。考古發掘表明此地至少自四千年前即有人定居,并在約前6000年時即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其居民亦開始進行農業活動。

  但是這一古代人種今日在土耳其卻已徹底消亡。根據近代考古,安納托利亞最早的居民并不是印歐種族的白種人。這個神秘人種最早于約公元前2300年分別居住于安納托利亞中部和東部地區。公元前2000年至1700年,才有印歐種族人自歐洲大陸好希臘意大利半島遷入而來。

  小亞細亞這些古代民族操特殊的安那托利亞語言(印歐語系的分支之一),在西方史學中他們也被稱作腓尼基人,腓尼基字母則是所謂希臘文字的原型。但是這個種族并沒有留下文字的歷史。今日所傳說的后來曾經生存在古代土耳其的那些古族,例如赫梯人、胡里特人、色雷斯人、希蘭人、亞述人等等,都是來自荷馬神話和圣經神話的一些傳說種族。

  西方有學者認為安納托里亞是印歐語系中諸語言的總發源地。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也被認為就是傳說中的所謂東色雷斯。

  【附注3:土耳其地區的哥貝克力石陣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人造宗教建筑,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萬年。加泰土丘位于南安納托利亞,為一大型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定居點,存在于約公元前7500年至5700年,為至今發現的最大及保存最為完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于20127月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主要根據荷馬和圣經中的傳說,西方近代歷史學構筑了小亞細亞地區關于大希臘帝國的一套系統偽造歷史。

  西方史學認為:亞述人最早于公元前1900年征服并定居于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南部地區,其統治一直持續至前7世紀。約前1100年赫梯帝國崩潰,另一支印歐民族弗里吉亞人在此區域崛起,直至于前7世紀其王國為辛梅里安人所摧毀。自前714年起烏拉爾圖亦遭受相同打擊,并于前590年為米底人所征服。在弗里吉亞的后繼國家中,最為強大的要屬呂底亞、卡里亞和呂基亞。

  自約前1200年起,安納托利亞海岸開始為希臘半島的伊奧利亞人和愛歐尼亞人所集中定居。這些希臘殖民者建立了一系列的重要城市,如米利都、以弗所、士麥拿和拜占庭,其中拜占庭為墨伽拉于前657年建立。

  西方歷史學家毫無根據地虛構了以下與土耳其地區有關的古代歷史:中亞的亞美尼亞人的奧龍特王朝于前6世紀建立一個國家,其領土包括土耳其東部的一些地區。在土耳其西北部,最為重要的一支部落為奧德里西亞人,為特雷斯一世所建立。前334年,這一區域為傳說的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其文化受到希臘化的影響。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去,安納托利亞分裂為一系列希臘化的城邦國家。前1世紀中期,這些國家全部納入羅馬共和國版圖。在羅馬統治之下,希臘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至公元后幾個世紀,當地的安納托利亞語言文字已經完全滅絕,由古希臘語和文化取而代之。

  但是,這些來自神話和傳說的歷史完全不可信。所謂亞歷山大及其龐大的帝國,都是子虛烏有的虛構,亞歷山大本身是一個難以實證其存在的莫須有人物。

  根據波斯人的歷史傳說,公元前6世紀,今土耳其全境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征服。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即源于這一時期。

  根據羅馬人的歷史,公元4世紀,意大利羅馬帝國遭遇匈奴好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放棄意大利羅馬,選擇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拜占庭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將之更名為新羅馬,俗稱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死后,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取代意大利羅馬成為羅馬國的新首都。

  這個新羅馬帝國于18世紀被歐洲近代史學家偽名,稱作拜占庭帝國

  4、突厥人的入侵與對土耳其地區的殖民

  突厥被唐朝擊敗后西遷,進入中亞河中地區。

  9世紀時一部分突厥人定居于穆斯林世界邊緣的烏古斯葉護國,位于里海和咸海以北。烏古斯突厥人建立了塞爾柱王朝。10世紀時,塞爾柱人由中亞地區遷徙至波斯,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大塞爾柱帝國的王庭。此后,塞爾柱人接受波斯化文化而逐漸波斯化,并且由信仰薩滿教和佛教轉變為伊斯蘭教徒。

  11世紀下半葉,塞爾柱突厥人開始侵入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

  【附注411世紀突厥中的土庫曼部族在中亞、西亞建立伊斯蘭帝國(1037~1194),稱塞爾柱王朝。土庫曼人屬突厥烏古斯部落聯盟(烏古斯葉護國)4大部族的一支,初居中亞北部的大草原地區,以其酋長塞爾柱克(Saljuq)的名字命名。約于10世紀中期,塞爾柱克率其部眾西遷至錫爾河下游地區。后來擴大勢力,逐漸興起,極盛時期疆域囊括地中海東岸到中國西域新疆西部之間的大部分土地。】

  1071年,塞爾柱帝國于曼齊刻爾特戰役中擊敗羅馬(拜占庭)帝國的軍隊。由此這一區域的突厥化進程開始發生。突厥——土耳其語和伊斯蘭教得到傳播。安納托利亞也逐漸由基督教希臘語地區轉變為穆斯林土耳其語地區。

  1243年,塞爾柱帝國為蒙古人所擊敗,逐漸解體。

  一位突厥部落的酋長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國。1453529日,奧斯曼國蘇丹王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了羅馬帝國。

  【附注5:奧斯曼突厥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于西突厥烏古斯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蒙古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屬。13世紀中后期,該部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后,兒子奧斯曼(12581326)繼位。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

  151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1512–1520)在查爾迪蘭戰役中擊敗波斯薩非王朝沙阿伊斯瑪儀一世的軍隊,由此擴張了奧斯曼帝國南部和東部的領土。

  1517年,塞利姆一世進一步將帝國擴張入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埃及,并在紅海建立了海軍。此后奧斯曼帝國和葡萄牙帝國開始爭奪印度洋霸權,在紅海、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區域發生了一系列海戰。

  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得以統合。

  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活動對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和西歐貿易(此后統稱絲綢之路)的壟斷形成了挑戰。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美烏·迪亞士發現非洲新海路,進一步挑戰了奧斯曼帝國的壟斷,對其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奧斯曼帝國海軍同一系列共濟會國家組成的神圣同盟(主要包括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圣若望騎士團、教皇國、托斯卡納大公國和薩伏依公國)在地中海展開霸權爭奪。

  16世紀至18世紀, 在東部,奧斯曼帝國就一系列領土和宗教問題同波斯薩非王朝發生戰爭。這些戰爭之后在桑德王朝、阿夫沙爾王朝和卡扎爾王朝時期,帝國得到了延續,直至19世紀上半葉才宣告終結。

  自16世紀至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同俄羅斯帝國多次交戰。最初原因是奧斯曼帝國希望鞏固其東南歐領土,但此后迅速發展為奧斯曼帝國的存亡問題。16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即伊朗)和俄羅斯帝國互為敵國。對峙的形勢與當今地緣戰略態勢頗為相似。

  自19世紀初開始,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其領土范圍、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均開始逐漸萎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國同盟國一方作戰,最終戰敗。19181030日《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協約國戰勝方試圖通過1920年《色佛爾條約》對奧斯曼帝國進行瓜分。戰后的土耳其喪失了大片領土,土崩瓦解。

  1919年,土耳其人在民族英雄凱末爾領導下擊退外國入侵者,192310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進行了改革和工業化。土耳其是一個國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

  現代土耳其陸軍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于美國軍隊。據北約在2011年估計,土耳其有49萬武裝部隊。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除以色列外最強的軍事力量。

  突厥這個詞在土耳其語言中是勇敢之義,土耳其的國名就是勇士之國。現代的土耳其似乎仍然是一個具有勃勃野心、有人仍然作著復興大突厥主義之夢的不安分國家。

  【參看】何新著作:希臘偽史考,希臘偽史續考,均已經出版。

 

責任編輯:高天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