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幾乎釀成中葡大戰的關閘事件,居然是源于一宗雞毛蒜皮的小事。當時進駐拱北的解放軍屬于華南軍區,出事前剛剛換防不久,站崗的哨兵不少是北方人,從來沒見過外國人。駐守關閘的葡兵之中,有些是非洲兵團的黑人,他們與解放軍哨兵的崗位只有幾十米。
那天一名黑人葡兵“人有三急”,在炮樓外拉開褲子就隨地撒起尿來,兩位解放軍哨兵沒見過黑人小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那黑兵惱羞成怒,拿起步槍“啪”的一槍就打過去。兩名解放軍士兵急忙還擊,雙方駁火,又各自向上級報告稱受到突然襲擊,要求增援。雙方竟然動用了野戰炮和重機槍開戰,葡軍哪是身經百戰的解放軍對手,幾個回合下來就死傷累累。
解放軍部隊又封鎖了邊界,澳門每天依賴內地供應的糧油副食很快就出現短缺情形,陸路交通也馬上中斷,民生與工商業大受影響。后來,何賢先生(首任澳門特首何厚鏵之父)率團入粵談判,向葉劍英說明封鎖邊界會苦了澳門同胞,葉劍英答允撤除封鎖,但責成澳葡總督發表謝罪聲明,澳督一一照辦,那場戰爭危機這才煙消云散。
和平解決關閘事件
1952年7月15日,一場由內地與澳門邊境士兵之間因誤會引發的沖突中,挑起了澳門歷史上有名的“關閘事件”。
那時中葡兩國尚未建交。因此澳門政府委派何賢、馬萬祺為澳方信使,與中方談判。何馬二人不辭辛苦,來回跋涉,終于在一個月后,澳督低下高貴的頭致歉,“關閘事件”得到和平解決。
從內地去澳門,經過拱北海關,迎面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這就是有名的關閘。
關閘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年,即1574年。
那時的關閘,高和寬均有一丈余,像我國內地許多古跡城樓一樣,樓前懸一匾額,上書“孚感鎮德”四個字樣。
城樓正中處開一大門,上有“關閘門”碑石一方。關閘兩邊,分別建有兵營,也立有圍桿。
這座古關閘,是當時的中國政府修建的,目的是為了限制澳葡再向北擴張。所以,那時的關閘每月只開放六次,為的僅是從內地向澳門輸出糧食,而平日卻用6張封條封閉著。
直到1849年,關閘始終是中國四大海關之一。
1849年3月13日,葡萄牙人頭目亞馬勤逐走了管理海關的中國官員,并砍倒圍桿,毀了關閘。這次事件,使中國在近代史上又蒙受了一次屈辱。
或許是歷史的巧合吧。
過了一百年后,仍舊在關閘這個地方,發生了一件葡中雙方暴力沖突的事件,只不過結局大相徑庭。
畢竟,歷史不是簡單的輪回重復。
這百年后的關閘事件,已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發生的,充分體現出挺起腰桿的中國人在外事紛爭中有理、有利、有節的泱泱大國風范,與百年前在此烙燙下的屈辱痕跡,形成鮮明的對照,令人感慨萬千。
那時的澳門關閘,雙方都設有哨兵;這邊是澳門,那邊是華界,大家都各有四五個哨兵。
在澳門西洋兵里,有個黑人兵,而咱們解放軍這邊,也有個年輕的小戰士。
1952年7月15日,這只不過是澳門邊防線上很平常的一天。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兩名戰士在關閘放哨,見到對方的葡兵有一個竟是黑人。
那時的邊防戰士們很少見外國人,而對黑人大兵更是好奇,所以一個戰士禁不住用手指點比劃了一番,又對黑人士兵露出笑意。
就是這一笑竟然讓對方產生了誤會,以為我們的戰士有意取笑,不由分說便端槍發起怒來。
黑人士兵怒罵連連,我方士兵也黑起臉,雙方語言不通,卻都能從對方的臉上讀出憤怒和不友好。
“砰砰砰”……突然間不由分說,葡兵們一梭子彈飛了過來,來勢迅猛。
我兵立刻做出反應,向他們投去個手榴彈,以示警告。
不料,對方火氣升級了,又接連發出十多枚炮彈。一時間炮聲隆隆,炮彈落在我方前線的民房上,幾間民房眨眼間毀掉了。
炮火很快就結束了,空氣頓時凝固住一般,緊張的邊防局勢,震撼著澳門人的心……
關閘立刻關閉起來,雙方的人員都不得進出。
閉了關,澳門即刻變成死城,糧食、水和菜等民需物資都成了問題。
一時間,澳門居民驚恐萬分,謠言滿天飛。有的說中共已調來一個師的兵力,在關閘北面架起了大炮;有的說中共要將澳門封鎖起來,以后連水也沒得喝。
澳督覺到事情的嚴重了,趕忙叫經濟局長羅保馬上給南光公司打電話。誰知對方回復說,他們的負責人都上廣州開會去了,無法與之聯系。
澳督想了一下對羅保說:“你即刻跟商會的人聯系一下,讓他們給中共傳個口信,說澳門政府無意將事態擴大,希望中共方面也加以克制”。
深夜,羅保找到了馬萬祺,將澳督的意思告訴他,希望他與中共方面聯系,尋求解決方法。
馬萬祺便于當夜打電話到廣州,向中共華南分局統戰部長饒彰風報告了澳門方面的消息。
就在澳門方面緊張地找關系與中方接頭時,在廣州梅花村30號中共華南分局的會議室里,華南分局也在緊張地開會商討對策。
會上大家情緒都很激動,有人主張,干脆調一個師的部隊去,造成大兵壓境的形勢,向澳門政府示威;也有的主張索性封鎖邊境,不運糧食、副食品過去,對他們進行經濟制裁。
主持會議的人,是當時任華南分局書記的葉劍英。
葉劍英一直沒有發表意見,只是傾聽大家的發言。
與會者議論了好一會兒,忽然才發覺書記始終不表態,于是便不約而同停了下來,把目光都集中在葉劍英身上。
葉劍英問道:“還有誰要發言嗎”?他的目光在與會者臉上掃了一遍,見沒有人表態,才慢慢地說道:“新中國成立了,西方帝國主義對我們懷恨在心,搞重重封鎖,想卡我們,壓我們。大家憋了一肚子氣,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況且,這一次是澳葡方面先開槍挑釁,大家提出各種各樣的懲治措施,也在我們的情理之中”。
葉劍英頓了頓又接著說下去:“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葡萄牙與那些至今仍到處稱王稱霸的帝國主義畢竟有區別”。
葉劍英接著指出:“毛主席說過,在處理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時,要區別對待,大國從嚴,小國從寬,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以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而且,澳門的居民說到底多是我們的同胞,閉關、制裁,受害的還不就是我們的同胞么!總之,我們對關閘事件的處理,應當把握從寬的原則”。他把話題打住,拿眼睛望了一下大家,還好,緊張的氣氛已經明顯緩和下來。
葉劍英繼續說道:“我看,這事件只是個地方事件罷了,用不著大動干戈”。
講到此處,統戰部長饒彰風匆匆走進會議室,附在葉劍英耳邊輕聲嘀咕了一陣,葉劍英點點頭,馬上對著與會者說:“剛才澳門商會馬萬祺先生來電話,說澳門當局希望雙方接觸,商量解決這次事件的辦法,我看可以派人去和他們談。但是目前我國與葡萄牙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不宜與澳門當局直接接觸,叫他們委托兩位民間代表來與我們談好了”。
最后會議決定,派港澳工委副書記黃施民和省外事處處長曹若茗趕赴拱北,與澳門方面談判。
我方提出三條談判的條件:一是澳門當局必須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二是就關閘事件作出正式的書面道歉;三是賠償損失。
會后,統戰部長饒彰風即刻將這些決定通知黃施民、曹若茗。
黃曹二人于當天晚上就搭乘花尾渡到了中山石岐,第二天一早又由石岐坐吉普車奔赴拱北關閘,就住在海關大樓上。
南光公司總經理柯正平,比他們早一天已趕回澳門。此時知道黃施民和曹若茗已到,便再次驅車來到拱北。
三人經協商后,由柯正平通知澳督府羅保派人來談判。
羅保接此訊后,想到的最合適的人選,除了馬萬祺,就是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被稱作“澳門王”的何賢。
何賢接到羅保的電話時,正準備上床入睡。
關閘發生的事件,昨天他已知道全部經過,也聽馬萬祺說過被羅保請去咨詢的事,所以,他現在只須聽聽政府一方,到底持何種態度,以便把握談判的準則。
羅保在電話中談了澳督的意見:談判只求不要將事態擴大,但要避開事件的責任,誰對誰錯的問題免談。
何賢一聽,忍不住叫起來:“喂,大佬,這沒得談。你碰撞了人家,好話都不說一句,你叫我們怎么談”?
羅保也知此事難以這樣搪塞過去,只好對何賢說:“賢哥,我也不能作主,您就當幫我解圍吧!老實講,哪一次有麻煩都得勞你賢哥出馬,你反正說丑說好都一樣解決的了,不是嗎”?
何賢耳根子軟,禁不住羅保三說兩說,不好意思再計較,便只好答應去試試。
臨了又加上一句:“我何賢面子再大,也要看幫得是否有理。沒有道理,就沒了面子,丑人我真不想做”!
第二天一早,何賢會同馬萬祺一道,到了拱北關閘。
在海關談判沒費多少功夫,不用猜,何賢帶來的澳方口信與中方要求相去甚遠,會談還沒有深入進行,何馬二人便像個“皮球”,被“踢”了回來。
當天下午,何賢和馬萬祺,只得又往回趕。
回到家中已是晚上八點多鐘。
何賢顧不上吃飯,馬上給羅保掛電話轉述了中方的態度和要求。何賢直率地告知羅保:“你我是老朋友,無謂說客氣話兜來轉去的。我多跑幾次腿沒問題,但政府仍是這種態度,跑一百次腿也沒用的。共產黨和國民黨不同,連美國人都不買帳,何況你們葡國人”?
澳督史伯泰只是答應了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這一條,其余兩條都不答應。
羅保在那邊也猜出何賢為難的神態,再求助的好話還未講出口,何賢就說:“我是看在澳門幾十萬居民的份上,才答應再去的。你也不用多提我們,倒是應當多向澳督進言,請他早點改變態度才好解決”。
何賢、馬萬祺回到澳門后,迅速打電話給羅保,要求親自見見澳督。
羅保聯系后回電話說,澳督同意接見他們。
在澳督府,何賢轉述了中方的意見,而后便自己發揮“說客”的作用說道:“其實,中方已作了相當的讓步。他們想要困住澳門,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輕而易舉的事。真的搞僵走到這一步田地,人家再提出什么要求你們都只得乖乖答應,那時更無面子,不是嗎?在江湖上有了糾紛,往往也是一人讓一步,何況是國家間出了這樣的亂子,您得持坦誠態度。只有您的態度緩和了,我看,這才能解決目前的困難”。
澳督聽了何賢的話,久久不表態。
最后他才說:“讓我再考慮一下,明天早上答復你們”。
何賢、馬萬祺只好起身告辭。
第二天早上,羅保打來電話,說澳督同意了中方提出的全部條件。
何賢、馬萬祺比任何一次都輕松釋然地又起程前往拱北關閘。
事后多年何賢回憶這一段歷史說:“我那次,上內地做傳達,不多不少都去過二十幾次,一日兩三次的情形都有……那時兩國無邦交,我們夾在中間沒法明著向誰,自己是中國人,卻代表著葡人政府,怎么辦?唯有兩頭講好啦”!
何賢還記得,當時關閘那條路面上,因事件緊張,解放軍都把路掘爛了以便布防。
因此何賢二人每日里要來來回回在這樣的爛泥路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關閘前去交涉。
“可好周總理在廣州,他以格外寬容的態度,使雙方化干戈為玉帛……”
“周總理沒得頂(說)”!何賢追憶當時的情景,對周恩來總理肅然起敬,并真心實意地說:“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主要負責長官,以國家為重,全不為意氣,不論大小事,絕無私心的,僅此一人”!
這一天,談判終于成功了。
澳門當局正式向中方遞交道歉書。
拖了一個月的關閘事件,終于和平地得到解決。
關閘事件的解決,對何賢的一生來說也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在此之前,何賢在澳門民間有崇高的威望,而關閘事件之后,他在官方也有了很重要的一席地位。
正因為如此,何賢與澳門政府打交道的機會多了起來。
此后的1956年,澳門缺水,澳門當局便派何賢到中山協商,想在中山縣前山鎮引竹園水庫的水供應居民,這一舉又成功了。
再如1958年澳門與中山縣合建銀坑水庫,也是由何賢出面玉成此事,使澳門的用水問題,從那時起得到徹底解決。
由此可見,何賢對澳門的貢獻,實在是功不可沒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