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現在是議論紛紛,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說,只要大家改善生活,實現“普遍幸福”,就是社會主義。因而斷言,搞了社會福利政策的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且是更好的模式,進而主張中國應該實行民主社會主義,甚至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口號。90年代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給社會主義開了個公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公平”。這有點說不過去,好像社會主義就是運行機制和思想觀念、沒有基本制度似的。大概他也感到這個公式有問題,后來再也沒有見到他提起這個公式了。還有人說,社會主義就是效率和公平,因此共產黨的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都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國家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場上調節勞資關系,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就是社會主義了。有人則說,中國搞的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因為搞了市場經濟(他們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的),而且分配領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甚是出現了兩級分化現象。只是保留了國家干預,所以是國家資本主義。這種說法,國外比較多。有的人干脆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沒什么區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正在融合、趨同。未來世界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混合經濟”。民主社會主義就是這種主張。各種說法都有,莫衷一是。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是不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我們搞的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與資本主義趨同?一時間,還真有點說不清楚的感覺。也許正因為感到社會主義說不清楚,有人自己也不明白,干脆就胡說一氣,也不管有沒有道理、合不合邏輯,反正說不清楚嘛!
文章看多了,慢慢悟出點道理來了:討論社會主義問題,在方法論上,牢牢抓住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要把本質與現象混在一起談論,那樣就越說越亂了;更不要停留在現象層次上,因為在現象層次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有共同之處的,只看現象,就往往會把資本主義社會說成是社會主義,而把社會主義社會說成是資本主義。
2、要說清楚這里面的道理,我們得從頭說起。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有建立一種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但是“社會主義”這個詞卻是在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才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日益暴露出這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和弊病,人們就設想一種能夠克服資本主義弊病的新的、更合理的社會制度,這就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作為一種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出現于世的。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利益不同,他們設想的新社會也就不一樣,所以出現了各種“社會主義”。據說,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有300多種。只要說資本主義有弊病,要用另一種制度取代它,或者對它做點改良,就自稱是“社會主義”。
面對五花八門的“社會主義”,我們該怎么分析和判斷呢?有一個辦法,即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做階級分析。階級分析方法,盡管在有的人看來,有點忌諱,也不習慣了,然而卻是最有效的辦法。正如列寧所說的:“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階級劃分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1)社會現象是復雜紛繁而又不斷更換的,似乎混沌一片、無法把握,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就可以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判斷對錯,厘清社會發展的走向。這是馬克思主義教給我們的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忘記這個科學方法。在社會主義問題上也是這樣。被資產階級暴發戶打敗了的封建貴族,他們夢想著恢復失去的天堂,在批評資本主義的同時提出了社會主義,這就是封建社會主義;在資本發展過程中日益破產的小生產者,嚴厲批評了資本主義的種種罪惡(這種批評有時還相當深刻),但他們想象的理想社會是農業中的宗法制度和工業中的行會制度,這就是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內部有著不同的群體,有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會侵犯到某個資產階級群體的利益,他們也會在維護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同時批評資本主義的某些弊病,希望做點改良(民主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的),這就是資產階級社會主義。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剛剛登上政治舞臺的、不成熟的工人階級的代表人物(像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也提出社會主義。他們從人的理性出發,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基礎,提出了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描繪了對未來社會的幻想。但這些主張不是建立在分析現實的物質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的,而是訴諸人的倫理道德觀念,因而是不科學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同時他們找不到實現理想的力量,拒絕一切政治行動,他們總是向整個社會呼吁,主要是向統治階級呼吁,認為只要人們理解他們的體系,就可以建立新社會。這就是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同歷史的發展成反比的,階級斗爭越發展和越具有確定的形式,這種超乎階級斗爭的幻想,這種反對階級斗爭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實踐意義和任何理論依據。”(2)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往各種“社會主義”的同時,根據工人階級擺脫壓迫和剝削、獲得解放的這一根本要求,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在運用剩余價值學說分析資本主義矛盾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現實存在的物質生產關系出發,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提出了替代資本主義的未來新社會的基本原則。自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以來,人們再談論社會主義,就是指科學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不再是隨意粘貼的標簽,也就是說,不是自己說是“社會主義”就真的是社會主義,也不是揭露點資本主義的弊病就可以稱為“社會主義”了,而有了一個客觀的標準,即是否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才是社會主義;否定、反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在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3)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論斷雖然十分簡單,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確定了判斷是不是社會主義的標準。
科學社會主義,從觀念形態說,是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從政治斗爭來說,是一種為爭取建立新社會、使工人階級獲得解放而斗爭的群眾運動;從社會制度來說,是指一種取代資本主義的嶄新的社會制度。如果說在十月革命以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形態是理論體系、群眾運動的話,那么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以后,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了現實的社會制度,討論社會主義問題,往往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制度了。
因此,現在我們談論的社會主義就是按照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是社會主義的質的規定性。具備這些基本原則,就是社會主義;不具備這些基本原則,就不能叫社會主義。這些基本原則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
3、那么,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什么呢?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讀一下《共產黨宣言》就清楚了。
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矛盾的基礎上,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出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簡單說來,那就是:
第一,無產階級必須組織自己的政黨,并在自己的政黨領導下進行革命和建設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強調無產階級必須組織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這個政黨“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同無產階級其他組織的區別在于:“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4)所以,它是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先鋒隊。這個政黨應該是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政黨,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政策。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性質的政黨,它應該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和利益,而不受資產階級的影響,不應“充當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隨聲附和的合唱隊”,充當資本主義病床前的醫生。無產階級所有的革命斗爭和建設,都要在這個政黨領導下進行。
第二,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明確提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5)
要改造世界,就應該掌握政權。沒有政權,什么事情也辦不成。這是起碼的常識。但無產階級要從資產階級手里取得政權,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涉及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他們必然進行反抗。資產階級是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的,在緊要關頭他們會用暴力對無產階級的革命行動進行鎮壓,這時,無產階級就不得不采取暴力革命形式來奪取政權。這是階級斗爭客觀的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這個政權是什么性質的呢?馬克思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一個著名論斷:“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6)無產階級專政是階級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列寧指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把是否承認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7)只要還有階級存在,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第三,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共產黨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是所有制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8)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具有決定意義差別的地方。 事實表明,只要生產資料屬于資本家所有,工人就逃脫不了被雇傭、被剝削的境地,要根本改變工人階級的命運,必須改變所有制,即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由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共同掌握生產資料。這樣,工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主人,整個社會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不消滅私有制,不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工人階級就不能得到解放,就不能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
第四,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
《共產黨宣言》提出,在同傳統所有制徹底決裂的同時,我們還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他們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9)這是無需經過深思就能了解的起碼常識。因此,當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人們的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相應地人們的意識也應該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領域公有制的建立,使得人們在思想領域必須、也必然要同傳統的、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但是,由于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即使產生傳統的私有觀念的經濟基礎(私有制)消滅了,它還會在相當長時期里頑強地表現自己。因此,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意識形態領域仍然存在長期的、復雜的斗爭。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絕不是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就會自動完成的。實現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這一任務的關鍵在于,用工人階級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武裝全體人民,占領思想理論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批判和抵制形形色色的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傳統觀念。
應該看到,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未來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并不是主觀的臆測,而是根據社會發展規律推論出來的,有著科學的依據。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社會主義時,并不是訴諸道德和法,也不是訴諸人的理性,他們認為,從道義上對資本主義的剝削表示憤怒,并從人的理性出發來設計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無論多么入情入理,我們總不能認為它是科學的、正確的,而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象征。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存在的矛盾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來的社會制度問題的根據是:“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10)他們的理論邏輯是這樣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加深、經濟聯系的密切化,使得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整個國民經濟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產力的這種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并調節整個國民經濟。但是,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私有制妨礙了生產力性質的這種客觀要求的實現,因而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就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用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資本家的私有制。恩格斯對此有過精辟的分析,他說:“現在,由于大工業的發展,第一,產生了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并且具備了能在短時間內無限制提高這些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里,而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變成無產者,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私有制和資產者遠遠不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引起極其劇烈的震蕩。只有這時廢除私有制才不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11)然而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剝奪剝奪者”,觸及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勢必引起資產階級的殊死反抗,因此,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必須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這些行動都必須在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才能做到。《共產黨宣言》里提出的未來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它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思想。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們黨在批評赫魯曉夫的錯誤觀點時,曾經把社會主義必須具備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五條,即:一、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組織成為共產主義的政黨;二、無產階級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革命斗爭從資產階級手里取得政權;三、革命勝利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四、有計劃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五、堅持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堅持國際主義原則。我們黨把這五條稱之為“十月革命的道路”,指出它是“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長途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內關于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12)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就是說,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只要是搞社會主義,都必須堅持的。后來毛澤東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書中把它概括為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六條標準,其基本意思是一樣的。
在改革開發的新形勢下,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鄧小平把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他說,這四項基本原則并不是新東西,而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這一概括,是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說的意思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有所不同而已。鄧小平指出:四項基本原則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個“成套設備”,缺一不可。“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13)維護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了社會主義;拋棄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否定了社會主義。我們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就是因為四項基本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可缺少的本質特征。拋棄了四項基本原則,也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國家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什么別的主義,不是什么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或者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本質上講,我們始終堅持了社會主義。
我們也可以用反面的實例來說明這一點。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要害就在于,他把改革的矛頭指向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拋棄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從而改革走上了改旗易幟的邪路,即把社會主義改成資本主義了。
所以,討論社會主義問題,必須牢牢抓住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用鄧小平的概念就是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本質的東西,是最基本的問題。然而恰恰是這個基本問題,往往被遺忘、淡化了。這是社會主義問題出現混亂的根本原因。有人談論社會主義卻罔顧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這就越說越糊涂了。只有抓住這個本質,社會主義才能說清楚。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現在有人提出“泛社會主義”這個概念,說社會主義不要弄成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一條線,別的就不是社會主義了。那樣社會主義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應該團結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主義流派,如民主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等等。這些流派,盡管不贊成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終究都是社會主義,應該寬容、團結,不要排斥嘛!“泛社會主義”論就是撇開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來談論社會主義的典型。
我們該怎樣認識“泛社會主義”問題呢?首先,我們在理論上必須看到,只有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才是社會主義,反對、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不是社會主義,不能說它們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這是個大原則,不能含糊。其次,即使不是社會主義,只要在實際斗爭(尤其是在國際斗爭)中,凡是主張維護和平,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捍衛勞動人民利益的,我們都要團結、搞好統一戰線。記得我們黨在批評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觀點時,談到與西歐社會黨的關系,就指出了這一點。當時我們黨強調;“社會黨不是社會主義的政黨。除了個別的左翼以外,它們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的一種變形。在社會主義革命問題上,我們同社會黨的立場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模糊這種界限。……但毫無疑問,加強對社會黨的工作,爭取同社會黨的左派和中間派建立統一戰線,是很重要的。”(14)這一論述,對我們認識所謂“泛社會主義”問題是有指導意義的。
4、說明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并沒有回答社會主義的全部問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還有一個怎么實現的問題。把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付諸實踐,需要各國根據本國具體國情進行探索。國情不一樣,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必然是不一樣的。正如都是樹,但每顆樹的樹形卻是不一樣的;都是人,但每個人的面孔也是不一樣的,不可能千人一面。在本質層次上,即就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一樣的,這是社會主義的共性;但在現象層次上,即就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社會主義的特殊性。任何國家的社會主義都是共性與特殊性的結合,毛澤東把這一點概括為共同規律與民族特點的統一。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要遵守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性;但共同規律的實現,不同國家不能不具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兩者是統一在一起的: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是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的,離開特殊性,共性就不可能存在;而特殊性則必須體現共性,不反映社會主義的共性,那就是另外一種社會制度了,社會主義特殊性也就不存在了。
5、正是社會主義是共性與特殊性的結合,才形成了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在談論社會主義模式時,有人往往把不是社會主義的社會說成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例如有人提出,民主社會主義雖然不贊成科學社會主義,但不失為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有人說,斯大林模式、民主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鑒、學習。經過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斯大林模式漸行漸遠,而與民主社會主義卻越來越接近了。這就把人弄糊涂了。
談到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問題,必須兩點一起說:首先,要具備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具備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不是社會主義,連社會主義都不是,還能說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嗎?這是怎么也說不通的。我們說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道理就在這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而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制度。民主社會主義完全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它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只要求對資本主義制度作點改良,怎么會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呢?不是打出“社會主義”旗號就真的就是社會主義了,只有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才是社會主義,不要上假社會主義的當。其次,在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層次上,不同國家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與其他國家不同。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搞的都是社會主義,但由于國情不同、時代特點不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具體實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從而形成了兩種社會主義模式。我國解放初期,由于對怎么搞社會主義沒有經驗,基本上照搬了蘇聯模式。但我們黨很快就認識到,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走自己的路。經過改革,我們逐漸拋棄了不適合我國國情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些具體經驗以及錯誤的做法,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探索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找到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實現形式。從毛澤東寫作《論十大關系》開始,到鄧小平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逐步形成并成熟起來。但不管怎么變化,有一點始終是一樣的,無論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模式”)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只是在其實現形式上各不相同,所以它們是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
記得十七大、十八大都有一個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基本原則問題上,是沒有中國特色的,這是共性;在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問題上,必須有中國特色,因為我國的國情與其他國家不同,所處的時代壞境也與以前不同,基本原則的具體實現形式必然同其他國家不一樣,也與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不一樣。
6、我們再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
社會制度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在制度上的體現。人們的社會關系(既包括經濟基礎領域的關系,也包括上層建筑領域的關系)是復雜的。體現這些社會關系的制度也是多種多樣的。必須把社會制度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社會經濟形態根本性質的基本制度,這是社會制度的本質層次的東西,例如,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反映了社會主義的質的規定性;另一類是反映社會運行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具體制度,即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社會制度系統中的現象層次的東西。在社會制度這一系統中,前者是決定性的、第一位的,因為它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后者是從屬的、第二位的,因為它雖有其相對獨立的一面,但歸根結底是前者的具體實現形式,是從屬于前者的。
把社會制度區分為基本制度與具體制度,這是毛澤東告訴我們的方法。他在分析斯大林的錯誤時,說蘇聯的基本制度(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能否定,我們必須堅持,斯大林的錯誤也不是基本制度產生的。但蘇聯的具體制度(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則需要做具體分析,大體上有三種情況:有的是對的,我們可以學習;有的只適合蘇聯的國情,在蘇聯條件下是對的,但不能照搬到國情不一樣的其他國家去;有的則是錯誤的,必須揚棄。斯大林的錯誤是在具體制度的環節上產生的。
區分了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即具體體制、運行機制),有關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混亂認識,就容易澄清了。例如,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趨同的問題。從社會基本制度來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兩者根本不可能趨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上是無產階級政黨掌握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思想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資本主義制度,政治上是資產階級政黨掌握政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經濟上是資產階級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資產階級無償榨取工人階級生產的剩余價值,存在剝削關系;思想上是資產階級思想占統治地位。這兩種社會制度怎么也不可能相互融合成為一種制度的,它們是一種相互取代的關系:或者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或者在特殊的階級力量對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演變成為資本主義,像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聯東歐國家那樣。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壟斷資產階級也不允許兩種社會制度融合,它們竭盡全力來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力圖恢復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用武力辦法不能達到目的,就用和平演變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鼓吹兩種社會制度融合、趨同,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實質上是適應了帝國主義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需要。
說到具體制度,情況就不一樣了。正如毛澤東指出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現象上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因而具體體制、運行機制也有許多是一樣的,可以相互借鑒、學習。例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是社會化大生產,都需要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來組織生產,因而具體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會有相同之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是商品經濟,都可以利用市場經濟這種機制來組織經濟的運行,因而經濟運行機制也會有相同之處。正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可以學習資本主義國家里的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沒有共同性,就不可能學習。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里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15)鄧小平也是這樣看的,他強調:要“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6)《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并把這一點看作是“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的必要條件。
就基本制度來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根本不同的、對立的,這是性質的不同;就具體體制、運行機制來說,也就是說,在現象層次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共同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鑒、學習。鼓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趨同的人,撇開政治立場,單從認識的角度來看,錯誤在于,往往把現象層次的共同的東西,當作兩種社會制度在本質上趨同了,當作兩種社會制度相互融合了。把本質與現象混在一起,就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為什么有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作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而把民主社會主義看作是社會主義呢?從認識角度來說,就是因為沒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把現象與本質混在一起了,只看到在現象層次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同之處,抹殺了在本質層次上兩者的根本區別。
最常見的是,把市場經濟看作是社會制度的本質,認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搞了資本主義。國外經常有人以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為由,說中國搞的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只是保留了國家干預,所以是國家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只是發展生產的一種方法、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它屬于運行機制的范疇,是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的東西。方法、手段,本身說明不了社會制度的性質,關鍵是誰來運用,公有制基礎上運用,就是社會主義的;私有制基礎上運用,就是資本主義的。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決定性的問題并不是是不是用了市場經濟這種方法,而在于是不是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說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人,實質上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標志,把現象當作本質了。
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即把具體的分配制度當作社會制度的本質。說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一種模式的人,理論上的錯誤往往就在這里。這些人把社會福利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認為只要實行社會保障制度那就是社會主義了。他們把瑞典的“福利社會主義”吹捧成社會主義的典范。其實分配并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因為分配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要判斷一種社會制度的性質,從經濟上講,就要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把分配看成是決定性的東西,進而把社會主義描繪成圍繞著分配問題兜圈子,這是馬克思批評過的拉薩爾主義。當時馬克思曾批評說這是“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庸俗社會主義”。瑞典的福利制度,不過是壟斷資產階級采取的一種政策,它并沒改變壟斷資本主義所有制,沒有改變雇傭勞動制度,它只是壟斷資產階級從剝削本國工人階級和掠奪第三世界獲得的高額利潤中拿出一點來緩和階級矛盾的具體政策。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這意味著工人階級鍛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重、夠長的了,可以略微放松一些而已。實行福利主義,決不能說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了。當然,瑞典的福利制度的一些具體做法,我們在制定社會保障制度時,是可以學習和借鑒的。
7、我們的結論是,牢牢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毛澤東鄧小平堅持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我們就可以從方法論上厘清社會主義問題。忘記或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就變成一筆糊涂賬了。在社會主義問題上出現的混亂,認識根源可能就在于此。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注釋:
(1)《列寧選集》第4卷,第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5、28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4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寧選集》第3卷,第1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2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列寧全集》第31卷,第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見《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9日。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中共中央《關于和平過渡問題的意見提綱》,1957年11月10日。
(15)《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