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其實質在于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和準確把握“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一大邏輯,從而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復雜環境,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經濟總體保持中高速增長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之一。2002—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都保持在7%以上的增速,但總體呈逐年遞減的趨勢,這說明經濟轉向新常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2年以來,雖然我國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但增長量仍然接近或超過先前水平,經濟總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這種新常態包含了GDP指標無法直接反映的質量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常態性變化。比如,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在需求結構方面,將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等傳統增長點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代表的新增長點,等等。
在新常態下,科學技術的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特別是自主知識產權戰略,成為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只有在重要領域進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我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富強和安全。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本在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要以自主知識產權戰略為重點加速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一方面通過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和勞動者在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科技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積極為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營造寬松適宜的政策環境。
通過轉產、兼并重組等方式化解過剩產能,是新常態下經濟提質增效的內在要求。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重點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促進產業間協調發展。過去的大規模投資使很多行業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導致企業效益下滑、虧損甚至破產,而粗放型生產技術也會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優化產業結構還必須遵循產業分工的形成規律,使各產業之間密切聯系、相互支撐。因此,新常態的產業發展,不能片面發展某一產業,而應該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及其內部各分支產業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在產業技術水平提升上,農業部門應通過加強農業支持保護、提升農業技術服務水平,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可持續性;工業部門應通過技術創新改造現有生產能力,推進工業生產從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變;服務業部門則應通過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既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
保護生態環境和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由于我國過去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方式,使得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一是完善和執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全面強化了政府、企業、公眾的責任、權力(利)與義務。二是建立健全包括生態環境評價在內的各級政府行政績效考核制度。這種新的行政績效評價體系,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不以GDP論英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行政績效考核之中。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新常態下整體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這對于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生產要素流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發展目標,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一是統籌協調各經濟區的區域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已啟動“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一批重點區域發展戰略。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要從全局角度促進這些戰略的有機融合,推進經濟區之間的優勢互補與良性互動。二是要根據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各區域國土空間的開發。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要依據各經濟區域的主體功能區定位,推進當地經濟發展與人口調節和國土空間開發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改善民生就是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謀劃財富和收入分配、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發展,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根本價值導向。這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內在統一的。經濟新常態下謀劃六大領域發展,就是要健全和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是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體系。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經濟中的按勞分配制度,以確保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促進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的同步提高;堅持和完善政府對財富和收入的調節制度。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科學調節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在再分配領域,政府應通過完善稅收制度來調節高收入群體的過高收入,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來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并通過完善法律制度來取締非法收入。二是以服務均等化為主要目標,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提供底線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真正做到機會均等。
重點發展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新常態下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的根本途徑。這能夠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在企業內部形成公有股份與非公有股份相互監督、相互激勵、有機融合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能夠有效緩解經濟發展的劇烈波動。一是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當前一些國有企業存在著以改革為名,打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旗號,賤賣貴買、予取予求侵吞國有資產等現象。這必須通過立法,強化包括企業內部監督、出資人監督和審計、紀檢巡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在內的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二是通過雙向參股或控股來發展混合所有制。既可以通過非公資本參股,也可以通過國有資本等公有資本控股非公資本來實現。三是要與科技發展趨勢緊密結合。無論是亟待優化升級的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和服務業,都要堅持發展公有資本控股制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就國有企業改革提出的“三個有利于”重要論斷,即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使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是新常態下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條件。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金融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要與實體經濟相適應。若發展滯后,就會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反之,則會使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尤其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就要求,一是要防止外國資本在中國形成金融壟斷,保障中國的經濟自主權和國家安全。新常態下防止外資的金融壟斷,要求我國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嚴格限定外國資本在商業金融機構的參股比例和參股條件。二是要謹慎對待并充分論證資本項目開放。資本項目管制是防止國家資本嚴重沖擊國內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資本項目開放的程度和速度要與國內資本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和金融監管部分的監管能力相適應。三是要加快對金融市場的全過程監管,特別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這包括完善金融市場監管的法律制度體系,使法制建設與金融市場發展實踐相適應;金融監管部門也要在監管人員素質、監管技術、監管機制等方面不斷提升監管能力。
協同發揮好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調節作用,是新常態下經濟高效運行的基礎。在資源配置中,政府與市場的配合旨在實現功能上的良性互補、效應上的協同、機制上的呼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在一般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在重要資源配置中的導向性作用的有機結合。在市場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要通過簡政放權,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創新驅動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及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而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以及某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要充分發揮長遠性、整體性資源配置作用,以化解新常態下的各類經濟風險,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總之,進入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初步表現出新常態階段下提質增效的特征。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只有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努力做好以上幾方面工作,我國經濟才能既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又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第二作者高建昆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講師;本文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